[远见]坊间热议“药店刺客” 药品零售流通如何“破壁”?

央广网2024-06-12 22:39:39  117

本期话题:“同款药价格线上线下差几倍,药店刺客来了”。“同样的药,药店卖得贵”是普遍现象吗?消费者网购买药,如何辨别真假和选择渠道?我国药品的定价制度是怎样的?线下药店成本高,转型出路在哪里?除了药品,线上医疗服务的销售给消费者带来哪些便利?如何推进线上、线下医药流通健康发展?

据媒体报道,北京孙女士本想买一盒治疗感冒的口服液,药店工作人员推荐了一款168元的感冒药,并推荐了另外一款药品搭配使用,总价226元。孙女士上网搜索发现,这款168元的药在网上售药平台的定价为59元。市民杨先生,因痛风病需要长期服用药品“非布司他”。他在某实体药店以单价55元购买的“非布司他”,网上零售价为33.8元。

媒体报道中,这样的受访者和类似经历还有很多。此外,实体药店随意“配药”、搭售药品、保健品的现象也成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同样的药,为何线下药店售价“高”(来源:视觉中国)

从网络售药的两种渠道,看线上线下药品价格成本比较

目前,“线上卖药”有两种主要模式。

一种是“有售药资质的大型平台自营和平台卖家”,如京东、淘天等,备货量大且通过电商物流体系覆盖区域广、受众多,消费者线上比价方便,因此价格便宜、薄利多销。

另一种是生活服务类平台的“O2O”卖药,如美团、京东到家、饿了么、抖音等,通过骑手从线下药店或其平台自营药品站点,自营采购或代买跑腿。相比第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价格稍贵,但优势在于“便捷和及时”,目前各平台处于拓客阶段,会有“每单满减”“差价补贴”“爆款引流”等措施,价格比线下也有优势。

相比之下,线下药店的成本高主要有几个原因。(1)服务半径小,只服务于药店周边3到5公里的居民个人;(2)房租水电、药剂师、服务员等固定开支大;(3)相比上游采销链,线下单体店采购规模小、成本高。

行业专家:现行药品流通制度和管理流程

资深医药互联网人,西柚健康创始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器械分会会长康凯介绍——我国对药品质量、价格有严格的规范、监管制度。首先,要明确“医院药品价格和药店药品价格的可比性”。

以公立医院为例,药品分两类。(1)医保可报销类药品,由医保局统一谈判、采购,医院定价零加成;(2)自费类药品,由市场定价,主管部门监督。此外,医院每年“药品销售占营收比例”,有严格限制和监督。

相比医院药品“政府指导”属性突出,药店售药的品类、价格则更多由市场决定,特别是非处方类进口药和医院采购体系外的药品。

康凯认为,“线下药店比线上贵”的原因很复杂。他说:“可能是因为这个产品被商家作为引流产品来做,就不要利润了,甚至可以赔钱卖。但对于线下药店来讲,它可能是药店的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所以就会产生价格差异。但它确实后边价格形成机制,包括政府在当中的角色和作用都是不同的。”

不同售药模式下:渠道、成本、定价盈利模型有很大区别。但康凯也表示,“同药不同价”和“过于离谱的价差”肯定是无法接受的,消费者应该向市场主管部门、市长热线、主流权威媒体等渠道积极反映线索,行使监督权利。

现有行业数据显示,全国有40多万家线下药店,基本趋于饱和。线下药店间的竞争关系和压力,也很大。

资深医药疫苗产业从业者丁玲娜表示,线下医药实体店要重新调整合理的利润区间,特别是做好“服务溢价”。“比如药店会给你提供一些处方咨询,药师咨询就是服务溢价。特别是像疫苗这种注射类的药物,确实是需要线下的接种服务来完成整个的药品销售,更多体现在服务价值的提升上,应该更多从整个链条的环节来考察这个问题。”

康凯则建议,对社区药店而言——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主动出击做好“面对面”是关键。比如,很多药店主动向社区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定期做医疗科普和诊断测量,加强自身与服务半径内的客户“链接”和“黏性”。

线下药店监管难点:成本压力促生“销售属性”,专业能力导致信息差和购买权失衡

线下药店监管难,主要是其经营目标和成本所致。因为多服务于半径3公里内的居民,且药店间竞争激烈,药品种类、库存有限,导致线下药店的药剂师不可避免地有了“销售属性”,出现了药品搭售、只推荐利润高的药品等乱象。

普通消费者通常只知道药品通用名,对药品品牌不了解,和药剂师的对话因为专业原因处于心理弱势,造成严重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称,购买权也出现失衡。

他山之石,能否攻玉?国外药品销售和服务有什么不同?

对此,我们不妨把视角放宽,看看他山之石,能否攻玉?这里有一个数据,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额比例,欧美是1:1,国内则是3:1,国内消费者在药品上花钱更多。

这客观上说明,两个市场消费者的医疗健康理念不同——中国消费者倾向于有病看病,靠吃药解决问题;欧美消费者倾向于靠防护和医疗器械辅助下身体自愈。

资深医药互联网人、西柚健康创始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器械分会会长康凯说,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形成了“有病吃药”的习惯,甚至医生不开药让静养,还会觉得“医生不负责”。常见的例子就是,流感高发季,医院输液区被占满。这在欧美国家比较少见。

医疗器械除了治疗功能,其他三个重要功能是“监测健康”,如血糖仪、血压计;还有“改善生命质量”如助听器、轮椅等;以及“缓解衰老、预防伤病”,如国外很多消费者过了50岁就会购买专业医疗护膝,让膝关节受力减少30%,膝盖磨损得到缓解,降低了60岁时膝盖手术的风险和概率。据了解,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国人的健康数据和市场调研上,加大投入和宣传,以改变中国老百姓健康理念和消费习惯。

线下转型如何发力?加强医疗服务是方向

在互联网和技术的加持下,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触达消费者。一方面,线下药店的存在很有必要,是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另一方面,让百姓得便利、让市场更规范,线下药店应该怎样做转型?如何推进线上、线下医药流通健康发展?

资深疫苗行业从业者丁玲娜告诉笔者,线下医药销售的服务市场还存在很大存量空间和增长潜力。

以药品疫苗为例,线上售药、线下接种是一种趋势。目前,药品厂家的接种点主要集中在公立和私立医院的服务点,但对于特定的疫苗,在大社区药店也可以多加尝试。比如,中国宠物保有量为1.2亿只,城市中每天被猫犬抓伤、咬伤的人很多,这种已经成熟的疫苗和接种技术,与其让患者费时费力跑医院,不如在距离近的有资质和处置能力的药店完成。这也给一些线下信誉好、有实力、有资质的药店新的商机。再比如,HPV疫苗火爆时,疫苗供不应求。针对线下服务的投诉大量增加,甚至在线上批量出现“黄牛党”,把疫苗价格炒高数倍。对一些特殊的疫苗,线下有资质的药店可以成为服务站点,拓展商机,也能为一些接种后出现副作用的消费者,及时处置。

康凯认为,线上与线下药品零售和医疗服务并不矛盾。线下药房同样有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服务”。医药服务的最终归宿,除了治病外,更多的还有情绪价值、情感价值。

就像一些“在小区周边开了几十年的菜市场”,与消费者面对面,能解决很多线上文字、视频不能传递的信息。线下的药房医生,就像消费者身边的“老邻居”,提供专业的用药建议和情感链接价值。提升整个消费者体验感,这是线下药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升级趋势。

老龄化加剧,医疗服务和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病缺口和需求会逐渐增多。同时,大量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线上服务平台使用不熟练,特别是“空巢老人”。在医院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给药房服务留下了想象空间。

事实上,很多药房面对价格竞争,都在做服务转型,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如中医方向、心理学方向、女性健康方向、老年人慢性病调理方向等。线上、线下医药服务渠道,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作者:经济之声专栏[远见]评论员思远)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4269.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