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夫妇收养日本遗孤, 40年间受尽辱骂, 养子回日本后却相当狠心

看百年浮沉2024-06-11 18:16:11  101

60年前的中国,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如今总算苦尽甘来了。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一直牢记在每个人心中。

国恨家仇,不敢忘,也不能忘。

而有这样一对夫妇身为中国人,却甘愿背负40多年的骂名。

只因那个可怜被人遗弃的“养子”。

1945年11月,他们收养了一个日本遗孤,却不想这是噩梦的开始……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受尽白眼,惨遭辱骂。

可令他们无法想到的是,令人寒心的还在后头。

受尽白眼的他们,换来的不是养子的尽心回报,而是无尽的悔恨与心酸。

这也是他们心中永远难解的结。

多年辱骂,苦尽甘来?

1945年11月,李秀荣记得自己的丈夫将那个4岁孩子带回来的那天。

大雪纷飞,包裹在破旧衣服里的小娃,手脚多处溃烂,长满了冻疮。

要不是还有微弱的呼吸,他们以为这个孩子已经没了生命。

丈夫抱回来时已经知道了这个孩子的身份,当妻子李秀荣看到这个穿着日本和服的孩子也惊讶了。

可二人看着这孩子奄奄一息的模样,却也是怎么都狠不下心抛弃。

经过一番纠结后,二人还是决定将其收养下来。

好心的他们,却也不想这孩子即将会带给他们多大的麻烦。

当此事传开后,哪怕二人出门买个菜都会遭受旁人的议论和唾弃

听着同村人的谩骂,哪怕再难听他们也都忍了。

想起过往的自己,李秀荣的眼中多了些懊悔和说不出的苦。

可这个孩子带来的麻烦可不止这些。

不止外人不理解,自己的亲生哥哥也无法接受为什么自己的妹妹要收养这么一个孩子,他非常气愤。

李秀荣想起哥哥当初那句‘不知国耻家仇’,更是不禁潸然泪下。

她没有办法回到过去,她也无法为自己辩解。

因为她知道,这中间隔着的血海深仇是谁都无法原谅的。

事已至此,她也只能和丈夫将这个孩子好好养大。

看着这个孩子的笑容,他们不安的心也缓解了许多。

他们不奢求这个孩子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多回家看看,不忘记他们这对夫妇。

李秀荣夫妇对外界的骂声尽量做到不加理会,但一次邻居的“汉奸”让她受不住了。

她的姥姥也曾是烈士的家属,她只是收养了一个可怜的孩子,为什么要受这些莫须有的骂名。

只见她的身子变得有些倾斜,手也微微颤抖了下。

她觉得心好似被人挖了个洞,恍惚了一瞬后,她大声反驳了回去。

或许她也曾怀疑这个决定是对还是错,但夫妇二人所幸也挺过来了。

这个孩子生性调皮,年幼的他还不知道这对父母为了他吃了多少苦头。

为了这个孩子之后的健康成长,他们一家决定离开哈尔滨回去在河北的老家。

他们离开的时候还是夜里11点,就这样冒着刺骨的寒风,连房子也不要就赶回了老家。

时隔多年再回到这里,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

这是后话暂且不谈了。

每当想起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李秀荣总是难以忘怀泪如雨下。

许多年过去后,年迈的李秀荣起身都变得有些困难了。

可她想不到当初的收养却是换来这么一个结果。

造化弄人啊!

每当她睁着眼看着窗外,也不难看出她在想念那个她收养了多年的儿子。

她看着他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一个大人,他成家立业时也为他四处张罗着,为他找媳妇看娃。

可李秀荣快临死前,也没能换来养子的一次探望。

李秀荣怎么想不到,她亲身养大的孩子却是改变不了他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国恨家仇她也从未敢忘,她自己的叔叔也曾被日本人虐杀。

但是二人夫妇的善良却也救不回一个人的本性。

本性难移

原本奄奄一息的他,经过李秀荣夫妻二人精心调养后也好了起来。

病好后,这个孩子的性子也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

起初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却不想这孩子太过于活泼也是不好的。

后来李秀荣的外孙赵晓东回忆,找到当年的老街坊时,老人们都说:“那个浑小子,可淘了!”

孩子的不懂事更是给本就日子难过的二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因为上学的交流和语言的不通让这个日本小孩渐渐发现了他与旁人的区别。

彼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中国名字:赵连栋,但他的心里明白这里不是他真正的家。

彼时的夫妇二人恐怕还被蒙在鼓里,要知道他们为这个孩子的付出比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要多得多。

因为在学校遭受排挤,于是赵连栋想要退学。

对于赵连栋多次要求退学的建议,李秀荣夫妻二人无奈同意了。

就这样只念过4年半的书的赵连栋出去打工了。

赵连栋出去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学会了开车。

加上他人机灵学习能力快,在厂里打工的他也很快上了手。

相比上学,他更喜欢现在的日子。

后来养父的病故也让他从天津赶回了趟家,此时的他也不是全无感情的,毕竟这是之前带他死里逃生的养父。

之后的他如果也念着这养育之恩,那么李秀荣也不会如此难过了。

工作后的他,在养母李秀荣的帮助下有了家庭,还生了多个孩子。

那时的赵连栋还是很温和孝顺的,他心怀感激,经常过来探望李秀荣及家人。

对此李秀荣是欣慰的,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也早已将他看作是亲生的对待了。

两家人的感情此时还是不错的,李秀荣的女儿赵连芹后来回忆说:

“后来,我哥哥他们厂子迁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他经常来宁夏探望母亲和我,我们一家人相处得很好。”

可如此甜蜜的时光并不长久,后来随着一次认祖归宗活动的开展,一切都变了。

认祖归宗,养子翻脸不认人

李秀荣想到就是那一次的认祖归宗,让这个养子彻底变了样,以至于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

中日战争结束以后,有一群无家可归的日本遗孤流落在外。

一直到1946年,东北地区仍滞留着一万多的婴幼儿。

因此九十年代初,许多中日民间团体组织战争遗孤回国寻亲。

而赵连栋听闻此消息,更是激起了他想回家的心。

本来日子久了他也不报希望了,但没想打惊喜来得如此之快。

李秀荣本就疼爱这个孩子,也想着让孩子能认祖归宗是应该的。

但她却没想到孩子这次的一去却是让家人离了心,也寒了她多年的心。

起初为了他回乡的事,李秀荣的女儿赵连芹和儿子赵晓东费了不少功夫奔波。

他们带着赵连栋回到了那个他被遗弃的地方哈尔滨,这也是李秀荣家人的伤心地。

回到这里,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李秀荣那时经常被人议论,想起母亲的难过和流泪,李秀荣的孩子们心中更是感慨万分。

就是不知道这个此时身为家人的哥哥是怎么想的了。

当时还有一个老人还拍着赵连栋的胸口说:

“当年你的养母为了你把家都扔下了,孩子,你要有人性,有良心!”

或许那时的赵连栋还存些许良知和感恩,但当他从日本归来时,却不再是那个曾经的赵连栋了。

对了,应该叫他野坂祥三。

自从他从日本回来后,人变得也有些陌生了。

他知道了自己身世,他满怀激动地讲起他的父亲,说他曾是一名日本军官。

而他也有自己的名字,以后都叫他野坂祥三,同时绝口不提他的中国名字。

说起他的家乡,他十分兴奋,听从他的讲述可知他对日本生活的向往。

是啊,人不能忘本。

或许他从未忘过,从他身份的不同,旁人异样的眼光和被嘲笑的那一刻起,或许他就想离开了。

如果不是这次的“回家”,他更不会明白原来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家。

此次回来他是想带着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回到那个家。

迫不及待的他,不知他有没有发现李秀荣眼里的失落和伤心。

面对儿子的选择,李秀荣此刻心乱如麻,她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但儿子的坚决她也看明白了,要走的人终究是留不住了。

但李秀荣心里还是有着一丝期盼,她也想赌一把,看看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那么无情。

在1994年,赵连栋携带着妻子儿孙们,一家共14口人共赴日本横滨定居。

后来赵连芹回忆道:

“走的时候,我哥哥一个劲儿地对我说,‘妹妹,我肯定忘不了你们。’”

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是多么地可笑和敷衍,因为这位养子从未想过回来。

否则怎么会连一封书信都没有,一个电话都未曾打过呢,就好似人间蒸发了一样。

一同消失在这世间的还有他那颗纯良孝顺的心。

以往逢年过节时,再怎么繁忙养子都会带着妻儿归来看望母亲和家人,但如今的欢声笑语已经不再了。

想起李秀荣时常的沉默和愁容,她的家人知道,母亲没有忘记他曾经视为亲生的养子。

她心中还时常惦念着,还为他们的忘却找了很好的借口欺骗自己,可能是忙忘了或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时代的发展,回一趟家也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就在邻国的养子,已经忘记了或者说抛弃了这一切,他不想再认也不会认了。

如果真有心回来,早回来了。

人走茶凉,李秀荣或许心中早已有答案,但是她宁愿留着一丝期盼去守着,去等着。

可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李秀荣的外孙赵晓东早已彻底看透了这个所谓的曾经的家人,据他的回忆说:

“他回日本之后,我才从公安部门了解到,当时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家庭可以提出相关要求,比如赴日本或经济补偿等。”

“那时,他并没有把这个表格给我们看,并以当事人不识字为由代签了。”

想起这些,李秀荣的家人也不禁义愤填膺。

收养这么一个人,李秀荣夫妇也当真是错付了。

如果不是他们的善良,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赵连栋。

但这时的他在哪呢,有过一丝挂念吗?

2001年,高龄的李秀荣已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可野板祥三那边依旧毫无反应,甚至都没给自己的养母带去问候。

所幸还有她的女儿赵连芹在一旁照看着,听到嘴里还念叨那所谓的孩子时,赵连芹更为母亲的身体感到担忧。

李秀荣(前)

如果没有这件事,母亲本该更好的安享晚年的。

她失去的,付出的是常人所无法体会的,这一切也只能怪当初他们的不忍心了。

因为他们的善良,让更多人看清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但善良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善都能结下善果,他们可能心理明白却始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李秀荣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含辛茹苦带到大的娃会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难道就没有一点情分和感恩吗,或许这一切都是她的自我感动。

这其实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

李秀荣(前)

蛇本身就是冷血无情的,哪怕农夫日夜的照顾和喂养,也无法改变蛇的本性。

动物的天性尚且如此,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

这对夫妇的善良品质没有人能否认,但他们有没有想过,这善良的背后要付出惨痛甚至是一生的代价。

他们眼前的这道坎,流淌着无数祖祖辈辈的鲜血与汗水,这是一道永远也无法跨越的坎。

人们并不是讨厌这对夫妇,而是他们无法代替谁去原谅,毕竟谁的心中又没有善呢?

参考资料:

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青岛新闻网

老人仍在惦记狠心日本养子------南京晨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130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