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主要举措如下!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邦泰国2024-06-11 21:00:00  144

泰国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政府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2022年的20%提高到2036年的30%。这包括促进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生产。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对该国的影响,泰国的可持续发展部门正在迅速发展。考虑到这一点,泰国采取了不同的举措来应对各种环境问题。绿色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该国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现状预计水平减少30%,并有可能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将这一减少量提高到40%。这一承诺是泰国对《巴黎协定》增强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的一部分。

这些努力得到了拟议的《气候变化法》的补充,该法旨在规范温室气体排放,并通过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工具促进绿色融资机制。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主要挑战

温室气体排放是该国环境和全球变暖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类气体的积累往往会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命产生直接影响,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灾难。泰国这种现象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每年都会下大雨。

这些降雨造成洪水和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也可能导致其他自然灾害。同样,近年来,该国23%的沿海地区受到侵蚀影响,每年损失1至5米的土地,每年可能造成高达60亿泰铢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农业和种植业等各个行业。直接后果:甘蔗因降雨过多和长期干旱而导致农作物腐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指出,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部门是能源部门。其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以上,其中农业部门占15.69%,工业加工和产品使用部门占10.77%,废物部门占4.88%。

泰国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举措

泰国正在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后果,预计气候变化将影响该国的经济、农业和人民健康。以下是泰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一些措施:

可再生能源

泰国制定了到2037年将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提高到30%的目标。

该国正在投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生产,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减少碳排放

泰国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现状预计水平减少20-25%。

该国已成功在2020年将排放量减少了7%至20%。

可持续农业

泰国鼓励可持续农业实践,以减少该国的碳足迹。

这些做法包括使用有机耕作方法、轮作和保护性农业。

水资源管理

泰国正在采取措施更有效地管理水资源,包括建设水坝、储水系统和节水技术。

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

泰国政府正在投资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

例如堤坝、防洪系统和预警系统,以保护其城市和社区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育和意识

泰国通过教育和公共活动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鼓励个人和企业采取可持续做法并减少碳足迹。

国际合作

泰国正在与其他国家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国际气候协议并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专业知识。

应对全球变暖和碳排放的举措

多年来,国家为应对全球变暖和碳排放采取了多项举措。

以下是该国采取的一些主要举措:

国家自主贡献(NDC)

泰国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GHG)排放量比现状预计水平减少20-25%。

这一承诺是《巴黎协定》下泰国国家自主贡献的一部分。

脱碳策略

该国正在积极推动各个领域的脱碳。

例如,在交通领域,泰国正在增加国内电动汽车的产量。

我们还努力推广屋顶太阳能装置和净计量以及可持续农艺实践。

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

泰国制定了上网电价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获得投资补助和风险资本等支持机制,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

气候变化法

泰国正在通过《气候变化法》来规范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将进一步加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政治泰国4.0

泰国在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其经济发展计划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政府的泰国4.0政策旨在将经济转型为创新驱动且可持续的经济。

这一愿景的核心是生物循环绿色(BCG)经济模式,强调生物资源的开发、循环经济原则和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绿色技术通常被定义为环境友好型技术,其使用旨在减轻或扭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泰国应对全球变暖的主要领域是:

发展可再生能源

泰国正在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可持续能源利用至关重要。

能量效率

绿色技术被用来提高各个领域的能源效率,包括住宅、商业和工业。

其中包括采用节能电器、智能电网和绿色建筑标准。

电动汽车(EV)

推广电动汽车是泰国脱碳战略的一部分。

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绿色技术的进步是电动汽车广泛采用的关键,这将显着减少交通部门的碳排放。

智慧农业

绿色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提高可持续性。

精准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系统和有机农业实践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1064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