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北洋政府是中国近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它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是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了共和的旗帜,从这一点上看,其进步的意义是无法否认的,但它同时也掀开了,中国历时17年的军阀混战时代。
(紫禁城)
从袁世凯到段祺瑞,再从曹锟到张作霖,北洋的大佬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个派系之间明争暗斗,犬牙交错,竟然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乱世。
北洋,北洋!
一统天下真的那么难吗?
一、北洋系创于小站练兵,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
“北洋”一词的产生,大概可追溯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时它还只是个地理概念,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南洋”,而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北洋”概念,则是脱胎于袁世凯督练的“新建陆军”。
(小站练兵)
1885年,清政府委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为了加强新式军事的训练工作,袁世凯特意从当年的天津北洋武备学堂选定了三名优秀毕业生,让他们协助自己。
这三人便是王世珍、冯国璋和段祺瑞,以后人称他们是“北洋三杰”。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将原武备学堂的曹锟、段芝贵、王占元等吸收进新军作管理和训练工作,随后又补充了进了些像张勋、蒋桂题这样的旧军队的老兵。
(北洋三杰)
所以这支新军从一开始就烙上了浓厚的北洋色彩。
随着南方革命党人的迅速壮大,袁世凯嗅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武昌起义后,他就通过南北和议逼迫清帝逊位。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很快,袁世凯窃国大盗的本质便流露了出来,上演了复辟帝制的闹剧,其本人也在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唾骂声中死去了。
(袁世凯)
然而袁世凯在北洋体系中的领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他的死也使得整个北洋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
其实,全国政令不统一的现状很早就有,为了震慑国民党,袁世凯在世时就任命张勋为江苏都督,段芝贵为湖北都督,后来又先后罢免了亲国民党的福建、安徽、湖南等省都督,各个省份基本也都由地方实力派所把持。
二、黎元洪继任北洋总统,地方军阀仍我行我素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对于这位并无实权的南方军人,北洋系并不认可,但这却是缓和西南护国军的唯一选择。
(黎元洪)
实际上,同意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是有自己的一番考量的。
他计划将“总统制”改造成“内阁制”,以自己担任政府总理一职,实际上架空了总统黎元洪,使之成为北洋集团的傀儡而已。
新的北洋政府成立后,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收束军队”,责令“讨袁”时期各省派出的军队立刻撤回原驻地,并实行改编,要求改编后的军队统一接受北洋政府的管理。
但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各个地方军阀对于这样的政令根本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独立招兵买马,独立征收税款,俨然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
(军阀割据)
在西南,滇系的唐继尧进入四川扩张地盘,桂系军阀也趁机进入广东,西南一带的军阀希望实行地方自治,他们甚至想推动宪法通过,以“联邦制”代替“中央制”议案。
正在各省军阀为了自身的利益绞尽脑汁时,北洋系内的冯国璋和张勋发生了争夺地盘的事件。
张勋的大本营在徐州,而那里却是冯国璋的辖区,其实,这都是当年袁世凯故意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如今袁世凯已死,冯当然就不能容忍了。
(张勋)
冯国璋向北洋政府去电要求将张勋调往安庆,不料张却狡辩说自己还兼着“长江巡阅使”,江苏正在他的“巡阅”之内,所以驻防在徐州便没什么不合理,气的冯国璋扬言要辞职,而张勋也以此职相要挟,搞得北洋政府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对德宣战致“府院之争”,“护法运动”致南北对峙
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实际上是提前理清了一战的胜负关系,而此时的北洋政府尚持中立政策,与日关系亲近的段祺瑞打算借此机会与德断交。
总统黎元洪虽然也赞同与德断交,但是却与段祺瑞的目的并不一样,段祺瑞是亲日,而黎元洪则是站在了美英利益的一边,而美、日两国对华利益的争夺,演变成了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史称“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造成了段祺瑞被迫辞职,但他却继续推动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却坚决反对对德宣战,至此黎、段之间的矛盾已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6月7日,张勋打着调解“府院之争”的幌子进京,却突然拥护清逊帝溥仪复位,这场闹哄哄的丑剧仅仅持续了12天便草草收场了,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此后,段祺瑞通过“府院之争”再次取得了组阁的机会,这引起了西南诸省军阀的不满,唐继尧首先通电反对段政府,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加入了进来,“护法运动”随即开始。
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实际上是与北洋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状态,但很快就便被桂、滇军阀所控制,孙中山也再次逃亡。
在这之后,北方实际上是直、皖两系的争夺,南方则是滇、桂与国民党之间的对立,南、北双方都不能完成各自的统一,更谈不上整个中国的统一了,更何况东北还有奉系张作霖游离在外看热闹。
(孙中山)
在此种情况下,北洋系的内部矛盾继续加大,徐树铮在西北持续做大,张作霖在东北称王称霸,直皖两系军阀又在华东地区争的不可开交。
四、直奉大战大权频易手,矛盾重重冯、张怀鬼胎
皖系失败后,直系和奉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段祺瑞逃回天津后,孙中山也开始准备北伐,东北的张作霖态度也强硬了起来,不断的以“换防”的名义向关内增兵,吴佩孚得知后,也开始调集兵力,加强了防范。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实际上也是双方对直皖战争后分赃不均的一次大爆发,而这背后也是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利益的争夺战。
(直奉大战)
战争进行了3天,以张作霖退出关外而告终,而此后的西南各省又开始了军阀混战,直系内部也开始分化,有人主张联合皖系,有人主张联合奉系,这就使得曹锟与吴佩孚之间也出现了分歧。
吴佩孚主张武装统一全国,但采用的全是以军阀攻军阀的旧“战术”,他利用孙传芳攻广东,利用刘湘、袁祖铭攻云南、贵州,扶植陆荣廷占领广西、广东,但是效果都并不理想。
1924年9月15日,江浙战争后,张作霖抓住时机,随即调集6个军向关内进发,“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张作霖)
由于关键时刻冯玉祥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直系军阀瞬间土崩瓦解,而这之后,齐燮元等人又发起了苏、皖、赣等十省大同盟,反对冯玉祥、张作霖。
当然,所谓的“同盟”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很快便解体了,而为了平复各派势力,冯、张二人又重新推荐段祺瑞出任了中华民国的总执政。
但此时段祺瑞所谓的皖系已经名存实亡,他的上台是建立在冯、张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段与冯、张,冯与张,甚至孙中山与段祺瑞之间都是矛盾重重的,没多久冯玉祥和张作霖就分别宣布辞职,但这实际上都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而已。
(冯玉祥)
五、张作霖手握北洋大权,结束分裂张学良易帜
1926年12月1日,在张宗昌等人拥戴下,张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由于其资历较浅,还不敢对吴佩孚等大佬指手画脚,更不敢公开就任大总统,但其实安国军的司令部就相当于总统府,其总司令的身份就相当于总统了。
此时的北伐军已经进入到了长江流域,冯玉祥的国民军也以开进陕西,北洋军阀的最后日子也为时不远了。
(北洋军士兵)
随着张宗昌撤离济南,冯玉祥进占顺德,阎锡山占领石家庄,张作霖已感到大势已去,特别是日本人与奉系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
张作霖于1928年5月30日下达总退却令,逐步向关外撤兵。
6月4日,当其乘坐的火车经过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事先安置好的炸弹炸死,同行的吴俊生也没有逃脱厄运。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既死,奉系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6月20日,当新疆督军杨増新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后,全国上下只有东北的北洋奉系军阀尚未易帜了,但这也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人的威胁,依然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中央政府,北洋作为一个时代的代名词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中国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结语
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系统一直占据着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名义上也是代表中国在世界上的合法政府,但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区域,一直出于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状态。
(东北易帜)
这里既有北洋系与国民党系之间的对立,也有北洋系内部各派别之间的对立,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之间的一场角逐,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北洋政府想要一统天下,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矛盾是可以转化的,分久必合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北洋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有他存在的客观性,但也终将会走到尽头,中国的民主革命必将迎来新的浪潮,统一的重任也最终会落到,能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的肩头去完成!
参考资料:
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应德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读书月报 07(1957):33.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707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