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后,粟裕的主要工作,就变成较为空洞的军科院管理工作。这跟他之前负责的总参工作,有着极大的差异。粟裕戎马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战争年代,为全国解放打得胜仗。
因此,他的战争回忆录,是极有价值的。对于是否撰写回忆录,他十分纠结,前后出现很大的变化。
按理说,粟裕这样建国9年后,就被错判撤职,进入一种“与世无争”的赋闲状态,有着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动笔留下很多很多对后世有价值的东西。但实际上,他写的东西很少很少,可能是他早就知道,自己写得再多、再好,可能也不会有任何反响吧。
好比“九·一三”后,粟裕不顾妻子楚青的劝阻,执意写出一份自己对未来战争的看法报告,送交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楚青之所以劝阻,是因为丈夫的观点跟一些主流观点是对立的,甚至可以用“离经叛道”形容,给他代写的工作人员都不敢落笔。
楚青劝丈夫说:“你这是何苦呢?难道你在这种事上吃的苦头还不够多吗?”粟裕很是激动,严厉反驳道:“战争是要死人的。要是我看不出问题,那就算了;但我看出了问题,不把它讲出来的话,打起来会多死很多人,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我就是历史的罪人啊。”
楚青就这样被粟裕说服,粟裕口述,由楚青用笔写下。报告写出并发出不少,但没有任何反馈,音信全无。其实相比较惹来麻烦,这样的结局已算不错。至此,他的心也死了。直到1976年夏天,粟裕心肌梗死,见过马克思一趟又回来了,他的一些观念才出现变化。
他跟妻子说:“你多次要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战役、战斗写出来,之前我不准备写。现在,我决心要写。这可能是我最后,能为党、为国家做的一点工作和贡献了。”楚青听到很高兴,她早就希望丈夫这样做了。
粟裕的回忆录很纯粹,就是围绕一样东西来写,那就是“战争”,不涉及任何人际关系方面的杂事。楚青对此深以为然,因为这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那时候的粟裕,谁都“惹不起”,不谨小慎微不行。
写之前,粟裕就做好不能出版的准备,毕竟他知道自己还是“戴罪之身”,头上戴着几顶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帽子”。他说:“不能出版不要紧,留给儿孙们当故事看看也是好的。”这也是新中国一代战神的无奈之举,写出的战争之书,竟很可能只能作为家中给儿孙讲故事的“童话书”。
几个月后,“四人帮”覆灭,粟裕的心境出现良好的转变,他以为自己的事结了,将得到平反,回忆录的撰写将无阻力,出版更是不成问题的事。可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失误了,不说出版,就是撰写回忆录一事,都出现1976年之前都没有过的阻力。
1981年春,有人说,粟裕不必再搞回忆录的事了。于是,当年军科院的主要负责人,派来协助粟裕整理、撰写回忆录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离开。但更大的不幸还在后面,粟裕脑血栓发作,而且病情无法控制,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语言和思维能力出现明显的问题,不再像过去那么敏捷。
但楚青不肯放弃,她不想丈夫仅有的一个小愿望,都无法在生前完成。她坚持一点一点地询问补全,可到1984年2月粟裕离世,也没有完全整理好。楚青感到无比悲愤,她说主要是有人在“明里暗搞破坏”导致的。
最后在一些好心领导的帮助下,粟裕的回忆录终于整理完毕,并于1988年底成功出版。可是,这本战争之书,存在十分严重的缺失情况,即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中,以少胜多的巅峰之作,一战直接打崩国民党在南京和大陆的统治。
粟裕总结一生战役、战斗,从个人视角写它们的作战背景、作战方针形成、战场形势的变化和他个人在不同形势下的考虑,力求写出自己真实可行的作战经验,可就是通篇没提“淮海战役”,书中连“淮海”这两个字都没写。
为什么不写?当代和后代有这个疑惑的人太多了。对此,粟裕曾给出一个完美的解释。协助他整理回忆录的秘书朱楹,曾提出“为什么不写”的疑问,他回答说:“淮海战役让邓副主席去写吧。”
粟裕这样做的部分原因,一是负责指挥此战的是总前委,最高领导不是他;二是他认为有人比自己更需要这份战绩威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