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和李奇微, 清楚同一件事: 和中国人地面交火, 一定疯了

热情的小狐狸2024-06-10 13:21:02  11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竹美岭的晨曦与硝烟

1950年7月5日凌晨三点的朝鲜竹美岭,夜色中微弱的月光照亮了紧张布防的美军史密斯特遣队。士兵们在挖掘工事,摆放沙袋,同时设置机枪阵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气味,士兵们的动作机械而迅速,显示出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紧迫准备。

为了加强防御,他们在主要防线后方400米处设立了一门重炮,这门炮主要负责拦截可能穿透前线的敌方坦克。而在更为关键的1600米处,另外四门大炮被布置成一线,旨在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火力网,这些大炮被精心伪装,以减少被敌方直接观察到的机会。

随着天空逐渐泛白,朝鲜人民军的坦克群展现出了攻势的决心。8辆坚固的T-34坦克整齐划一地排成攻击阵型,像一道钢铁洪流向美军阵地推进。这些坦克机动迅速,尘土飞扬中逐渐逼近前线,它们的坦克炮塔转动着,寻找目标。

美军士兵在105毫米榴弹炮旁紧张地调整炮口,迅速计算射击参数。指挥官下达射击命令,士兵们迅速拉动炮弹装填杆,炮口轰隆一声,炮弹如同离弦之箭般射出。然而,由于距离判断错误和炮位校准的不精确,多数炮弹落空,仅激起一片片尘土和小范围爆炸,未能有效打击到前冲的坦克。

在此期间,一名美军火箭筒手抱着75毫米火箭筒躲在掩体后,伺机而动。当一辆T-34坦克稍显疏忽地暴露在他的视线中时,他迅速瞄准,一发火箭弹射出,直击坦克的侧翼。火箭筒发出的轰鸣声和火焰划破平静的晨光,击中的坦克车身猛烈摇晃,浓烟从击中点升起。尽管受到攻击,坦克并未停止前进,只是速度稍减,仍然保持着向前的压力。

朝鲜人民军坦克没有因为一辆坦克的受损而减缓攻势,反而加快了推进速度,试图在美军炮火调整前突破防线。坦克群中其他未受损的坦克调整了火力,对美军的防御工事发起了猛烈的炮击。随着坦克的85毫米炮声一阵接一阵,炮弹精确地击中了美军的炮位和掩体,引起了一系列的爆炸和火光。

美军士兵在激烈的反击中试图重新组织火力,另一组炮兵紧急调整炮位,尝试用剩余的炮弹进行有效的射击。同时,通讯员忙于向后方汇报前线的紧急情况,请求空中支援和增援部队的协助。每个士兵都在极限运转,尽力维持防线不被突破。

美军的苦战与困境

随着战斗的持续,朝鲜人民军坦克的优势逐渐显现。每一辆T-34坦克都装备有85毫米的主炮和一挺7.62毫米机枪,这些武器对步兵和轻型防御工事构成致命威胁。坦克们在行进中不断调整炮塔,有条不紊地向美军阵地释放炮火。每当85毫米的炮弹击中目标,都会产生巨大的爆炸,掀起土壤和碎片,破坏力惊人。

美军在面对这种重型装甲的威胁时显得手段有限。他们依赖的主要是配备的反坦克高爆弹,这些弹药在早期阶段对抗坦克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战斗的延续和消耗加速,存量迅速减少。当士兵们检查弹药箱,发现高爆弹即将用尽时,一种紧迫感迅速升温。这种局势迫使他们必须更加依赖剩下的火炮和少量的火箭筒进行抵抗。

在火炮弹药短缺的情况下,剩余的美军炮兵仍努力调整炮位,尝试用最后几轮高爆弹发起有效的反击。他们的目标是T-34坦克最为脆弱的部位,如履带和炮塔接合处。然而,由于炮弹稀缺和射击条件恶劣,这些反击多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美军的一些士兵开始使用M1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这是他们手头上为数不多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尽管火箭筒的穿甲能力有限,但在距离适中的情况下,它们还是能对T-34坦克造成一定的威胁。士兵们在掩体后潜伏,寻找机会对接近的坦克发射火箭弹。每当有火箭筒发射,一道火焰伴随着轰鸣声划破战场的嘈杂,偶尔能看到坦克被暂时迫停,但很快它们就重新调整,继续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的阵地变得极为脆弱。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和充足的弹药,士兵们只能依靠现有的火炮进行最后的抵抗。炮手们焦急地操作着各自的炮位,试图在坦克靠近前使其停止。然而,随着弹药的进一步减少,他们的反击更多依赖于直接瞄准射击和坦克的暂时迟疑。

人民军坦克的突破与美军的溃败

到了上午九点,战况已迅速向不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朝鲜人民军的坦克充分利用其火力和装甲优势,成功突破了美军在竹美岭的防线。一队又一队的T-34坦克,总计33辆,已经越过了初设的防御工事,留下一片破坏与混乱。在这些坦克的冲击下,美军遭受了至少20名士兵的伤亡,死伤士兵倒在战壕和被破坏的防御工事中,一些因爆炸而扭曲的装备散落一地。

美军的后方炮兵部队,操作着105毫米榴弹炮,开始对这些已经突破防线的坦克进行反击。炮兵们急速调整炮口,计算射击参数,一轮又一轮的炮弹向前线射去。尽管一些炮弹准确命中,使得部分坦克出现了摇晃,甚至有几辆坦克的装甲被撕开,冒出浓烟,但这样的攻击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坦克的前进。坦克仍旧以一种几乎是无视炮火的态度,继续向美军的更深层防御线推进。

在坦克的持续推进和榴弹的爆炸声中,美军士兵的组织结构开始出现动摇。从团长到普通士兵,每个人都在寻找掩护,试图保存自己的生命。一些士兵试图撤向后方,而其他一些则在掩体中尽可能低调地避开敌人的火力网。

通讯员在不断的爆炸声和射击声中艰难地保持通讯线路的畅通,向后方呼叫空中支援和额外援助。然而,随着前线指挥系统的混乱,这些请求的协调和执行变得愈加困难。在此期间,一些机智的士兵尝试利用剩余的火力资源,包括携带式火箭筒和轻型机枪,向敌人发起零星反击,但这种努力与坦克的强大火力相比,显得力不从心。

随着坦克的深入,朝鲜人民军的步兵也开始渗透美军的后方,他们利用坦克造成的混乱,迅速占领了一些关键的美军防御点。这些步兵装备轻便,动作敏捷,很快就在美军的后方形成了小规模的战斗群,进一步扩大了战线的突破口。

在这种压力下,美军的士气不断下降,组织指挥越来越显混乱。指挥官们在尽力维持战斗序列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撤退和重新组织防线的可能性。

后续影响与战略反思

竹美岭的惨败标志着美军在朝鲜战场的一个重大军事挫折,这一失败不仅暴露了其战术与战略的薄弱环节,而且对士气和后续战斗的影响深远。这场战斗的结果,特别是美军的快速溃败,在后续的战略评估和调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军在未能有效抵御坦克和步兵协同作战的强大冲击力下的表现,为其他参战方提供了不少教训和反思点。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1950年10月25日,相似的场景在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斗中再次上演,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40军118师354团在没有地面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的条件下,成功地在朝鲜战场上打响了开门红。这不仅展示了志愿军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战术灵活性,还显示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出色战斗力。

与竹美岭的美军相比,志愿军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形,进行夜间战斗和伏击,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优势。他们通过小规模、高效的战术群组,利用隐蔽性和机动性,给对方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打击。这种战术上的精妙和对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了他们能够在装备和支援上处于不利地位时仍旧取得成功的关键。

此外,志愿军的指挥官们在战斗中展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与美军在竹美岭战役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军的指挥在遭遇突发状况时显得犹豫不决,而志愿军则能够迅速调整战术,有效应对战场上的变化。

这些战斗的对比,为志愿军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信心和经验。它们证明了在逆境中依靠坚定的意志和适应性强的战术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种经验的积累,对于提高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效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在朝战结束后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火的风险和难度。这一认识不仅改变了他们对战术和战略的考量,还影响了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后期的操作和决策。事实证明,不论是在技术装备还是在战术应用上,面对中国军队,任何轻视其战斗力的行为都是极端危险的。

参考资料:[1]张新.浅析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打赢美国牢军的原因[J].神州,2011(04X):10-12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741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