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治6月10日消息(记者任重)6月10日,山西省长治市沁县漳源镇漳河村举行“漳河村第二届端午文化节公益活动”,活动中来自该镇10个村的35位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现场切磋包粽子技艺,“沉浸式”进行指尖上的对决,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表现活力。
漳源镇漳河村端午文化节公益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一大早,伴随着喜庆的广场舞热闹开场,村两委干部将包粽子所需的沁州黄小米、粽叶、枣等食材都提前准备好,整齐摆放在桌子上。“听我口令,哨音吹响开始包粽子,20分钟后看谁包的个数最多。”
“巧厨娘”们快速进入比赛状态(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随着主持人吹响比赛的哨音,“巧厨娘”们快速进入比赛状态。“与传统以糯米为食材的粽子不同,我们包的粽子是将沁县特产沁州黄小米与黄米搭配的沁州黄小米粽。”来自漳源镇王可村的李素梅一边参赛一边介绍。
包粽子比速度的同时也比质量(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压紧实、封口、扎捆,巧手翻飞,不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漂亮的粽子便在参赛者手中成型……
沁州黄小米与黄米搭配的沁州黄小米粽(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立足自身特色优势,沁县漳源镇近年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持续擦亮“漳河源头”文旅品牌,为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赋予新的表现形式。
沁州黄小米粽(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水石漳源镇,清漳自此流”,漳源镇因浊漳河西源发源于此而得名。浊漳河不仅是山西长治市最大的河流,亦是华北地区海河的正源。
位于漳河村的漳河西源二号泉(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据沁县漳源镇党委书记张高峰介绍,该镇以文促旅、以旅兴业,围绕沁县文旅康养胜地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掘漳河源头的文化、生态资源优势,融入沁县“十村一线”端午游,举办漳河源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群众身边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从空中俯瞰漳河村(央广网记者 任重 摄)
比赛还在继续,遮阳棚下传来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在李素梅比赛场地不远处,正是漳河源头一号泉,时值仲夏,泉水周围风光旖旎,杂树生辉,丛花绚烂,林荫成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