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国内一切事务都归于平静时,我们国家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也开始了紧急的编纂,只是在编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遇到了一个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在书的军事卷中,该如何评价共和国的元帅林彪。
林彪做的事,众人都了解,虽然此时距离他已经去世10多年,但是该怎么去记载和传播他,工作人员难免有些棘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黄克诚大将倒是给他们指出了方向。
早在黄克诚之前,陈云就首先提到了林彪的名字,在1983年时,陈云对编导的《辽沈战役》一书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不能否认在这场战争中林彪正确的地方,对于他的失误,也要实事求是的写。
只是在这次谈话中,陈云只谈了辽沈战役,没有对林彪的一生进行全面评价,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工作人员在对林彪的条目进行简答的叙述后,又将这些材料送给了一些老同志,想要听听他们的建议。
黄克诚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的谈了自己对林彪一生的评价。
黄克诚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无论身处何职,他总是用身体力行把自己名字中的一个“诚”字贯彻到底,
很多事上有人说他唱反调,但是黄克诚始终坚持真理,尽管在许多时候也遭到不公平的对待,但他一直都坚持着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保持着敢于直言的高尚品德。
黄克诚评价林彪,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他与林彪之间,确实是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过密交往。
那是在1945年的时候。
抗战全面胜利后,黄克诚以敏锐的目光向党中央提出了“抢占东北”的决策,他的想法与党中央的不谋而合,因而很快,党中央下达命令,要黄克诚率领他的新四军第三师直奔东北。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往东北的路上,黄克诚就表现出了高度的战略目光,当时都在传东北物资充裕,粮食和武器俯拾皆是,所以部队轻装到东北,是最佳选择。
黄克诚听到这些传言,却是坚持自己,他担心传闻有误,所以就命令部队自备武器,全副武装地开赴东北,甚至还要求部队筹集棉衣。
此时才不过9月份,很多人看着外面大大的艳阳天,不禁郁闷:“师长到底在想什么呢?”
而等他们到了东北,部队的战士们才发现,原来之前的传闻,确实有误,说是武器,装备什么遍地都是,可真到了东北,却是啥都没有。
直到这时,大家才被黄克诚的智慧和战略目光所折服。
在东北,黄克诚也见到了党中央派往东北的我军最高领导林彪,对于林彪的军事指挥能力,黄克诚还是信服的,所以,他直接将新四军第三师3万多人,全部交给了林彪指挥。
这个时候,两人的交往是非常过密的,而等到了四平保卫战,两人却是产生了矛盾。
四平地理位置极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6年2月,国民党内掀起反苏浪潮,斯大林生气的将所有苏军全部调走,此时国民党部队主力还集中在沈阳,黄克诚认为这是我军夺取城市、发展壮大的最佳机会。
因此,黄克诚立刻指挥部队抢占了四平,蒋介石得知此事,十分恼怒,当即派大部队攻打四平,准备从我军手中夺取。
对于这场战役,黄克诚认为,在前期打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后期,敌人拿出大部队后,就没必要再打了,所以他给林彪写信,请林彪率部撤离四平。
可让黄克诚没想到的是,无论他怎么给林彪去信,林彪却始终没有回信。
没办法,黄克诚又给党中央写信,请中央下令,可是这次,他依然没有得到回信。
直到1946年5月19日,中央终于给林彪回信,告诉他如果继续坚守四平不现实的话,就撤退吧。
此战后,黄克诚气冲冲找到林彪,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回信,林彪没有作答。
直到13年后的庐山会议,黄克诚才明白,当初的四平保卫战,是毛主席要打的,而那个时候,黄克诚也是耿直,直接对毛主席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而这一次的庐山会议,也成为了黄克诚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此后他近20年的时间没有再被重用。
林彪在庐山会议后,替代彭德怀担任了国防部长,之后,他又一步步成为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在此期间,由于黄克诚没有在军委担任官职,所以两人之间并没有任何的交流。
而他们的交流,也仅仅是止步于解放战争的东北地区。
1978年底,黄克诚复出,担任了中纪委常务书记,从这时起,他才算是重新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
时间过去这么多年,黄克诚也成为了古稀老人,但是他骨子里的耿直和正义却并未消散。
在改革开放之初,黄克诚旗帜鲜明的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表示,如果说有人能比毛主席高明,那是对历史开玩笑。
黄克诚的话,如洪钟大吕, 对稳定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到了1985年,当黄克诚得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关于对林彪的评述时,他有些不认可,便让秘书通知了编纂组的同志们,想和他们当面谈谈林彪。
在这场会谈中,黄克诚坚定不移地说:“你们写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全面地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的,他死了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黄克诚与编纂组的同志们一共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他明确的表示,无论如何,都应该正确的评价林彪。
当时的社会上,对林彪的评价还是比较讳莫如深,而黄克诚的话,正如破晓的阳光。
众人在听完黄克诚的教导后,也是深为感慨:“敢说这些话的也只有黄老。”
正是由于黄克诚的指示,后来《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组对林彪的记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记录的,非常明确,非常有参考价值。
之后,杨尚昆也对编纂组要求了实事求是的文章记录态度,带着这些老同志的指导意见,最终编纂组的同志们很好的将《中国大百科全书》这一巨著留给了今天的我们。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