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琦善的卖国求荣,这是因为传统史学中的“忠奸理论”作祟,认为一切原因都是奸臣的败坏朝纲,里通国外所致,这是不严谨的
·
而事实上,在鸦片战争前天朝的军事实力,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等都已经远远落后于近代西方军事水平
首先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的性质,兵力分散在全国各地,抽调是鸦片战争中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这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武器也是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更别说现代化的军事理论
·
其次以天朝自居的道光帝依旧仍为禁烟只是国内事务,而不知英国想以此撬开通商口岸把天朝纳入全球自由经济体系,依旧认为“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用“天朝”的逻辑来思考对策,且对敌手的估计也去真实甚远
·
坚信于中华制度优于“化外蛮夷之邦”的迷思后果就是战争的现实。无论派了琦善、邓廷桢、颜伯焘、伊里布、余步云等钦差大臣,面对“船坚炮利”都无法扭转局势,从 “剿”到“抚”的回旋说明了整体形势,哪怕代表清朝最坚固火力的虎门,厦门炮台亦溃不成军
·
再者钦差大臣们明哲保身,欺上瞒下也影响了整体局势。从整体来看道光帝一直是主剿的强硬派,在不可能完成任务面前,钦差大臣们回旋于皇帝与英国之间,谙政治运作的窍门,明明已战败而与英方私下协商,而上奏的六百里加急却是粉饰太平,战绩烁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道光帝收到请求允许广州再通商的奏折时,广州已私下通商数月有余
·
可笑的是,主战派认为“ 军心士气,锐不可当”,士气是战争的核心,而忽视了近代军事化的战略和武器的重要性,依旧沉迷在英军不善陆战的心理中,以及中饱私囊军费等,最终导致英方长驱直入长江流域,直逼南京城,签署了《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是一座界标,“天朝”时代转入了条约时代,各个国家都想来分一杯羹,而天朝依旧以为只是恩赐于外藩,实不知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天朝”中人将此大悲凉当作大欢喜
·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勇敢地进入全新的世界,不仅仅是避免衅端,维护“天朝”体制,保持民“夷”相安
·
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清军将士流淌的鲜血,价值就在于此!
·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9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