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四场,“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发布会在南京召开。
常州作为新晋万亿之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经过十多年布局深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常州何以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又将如何保持领跑优势?这场发布会上,常州给出了答案。
向“新”求质,常州擦亮“新能源之都”名片
环太湖、靠长江,水土富庶、人杰地灵的龙城常州,因新能源产业的“狂飙”大放异彩。
“近年来,常州围绕‘强富美高’美好蓝图,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2023年高质量迈入了GDP万亿之城。”发布会上,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介绍,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平均1秒钟,常州灯塔工厂产线上,就有一块动力电池下线;平均40秒钟,理想汽车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以常州整车基地为半径的长三角区域,实现了3小时之内邻里链上配套……在常州,全市上下掀起如火如荼的新能源之都建设热潮。
没有一蹴而就,唯有厚积薄发。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完整,让常州拥有了超强的配套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链主”企业落户,它们的到来又带动下游企业闻讯而来,“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成为常州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底气。
“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输变电,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再到当下探索能源互联网,常州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圈,正朝着万亿级产业集群奋进。”盛蕾介绍说,十余年来,常州在涉及新能源的很多领域深耕布局,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集聚近4000家企业,光伏和风能上下游集齐。
向“新”而行,常州不断擦亮“新能源之都”名片。今年以来,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包括安赛乐米塔尔集团新能源软磁材料项目,将建成安米集团全球最大的4.0标杆工厂。
2023年年底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表示,常州已制定了80项2024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将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创新升级,力争2024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
逐绿前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GDP增长50%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了三分之一;工业规模实现了翻番,而PM2.5绝对值下降了4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三成,城乡收入比大幅缩小……发布会上,盛蕾用“三组数据”介绍了常州过去5年的发展成果,格外吸睛。
以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近年来,常州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绿色动能。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常州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比重分别达到79.3%、99%、100%,今年以来光伏发电新增并网用户增速全省第一。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281.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83.6%,超过全省28个百分点。
另外,凭借新能源之都建设的东风,常州在各类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全面融入生产生活。比如智能工厂领域,2023年底公布的全国19个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应用场景与案例,常州独占3席;资源赋能领域,金坛6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投运,是该领域全球首个大型非补燃式项目;绿色出行领域,永安行研发全球首个家用分布式制氢储氢系统,发布全球首辆折叠式氢能自行车等。
“我们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集团,统筹城市开放场景资源,让城市成为新能源‘发储送用网’各环节的‘试验场’,让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近零碳园区、微电网等应用场景成为一道道绿色城市风景线。”盛蕾介绍,2023年,常州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成功创建了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当前,常州正以新能源产业为笔,绘就“绿水青山”。
数智赋能,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常州坚持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制造业企业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
常州市政府副市长夏思军介绍,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常州坚持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关了之、一停了之,而是按照“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的思路,更多地帮助企业找到出路、引上正路、走上强路。
围绕怎么干这个关键变量,夏思军表示,将从“三个注重”下足功夫:
一是注重先立后破,集中建设电镀中心、涂料集聚区等11个“绿岛”项目,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再抓紧置换淘汰面上的落后产能;二是注重向高而攀,重点把握对新投项目的技术路线、装备水平、处置能力等进行先进性综合评价,引导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注重改革赋能,在区域环评、打捆审批、绿色金融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务实管用的政策集成真正为企业降本、增效、赋能。
此外,常州厚植产业生态“沃土”,密集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焕新。2023年12月,常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新一轮“十百千”工程工作方案》,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特别是企业的数据采集、应用。新一轮实施的“十百千”工程,常州着力于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推动智改、数转、网联上下功夫。
近两年,常州累计诊断企业超6200家,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免费诊断实现全覆盖;创建各类示范标杆超300个,其中省级智能工厂23个、智能车间73个;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超1000个,其中,中车铁马“精益生产管理”、星宇车灯“产品数字化研发与设计”等4个场景获评国家优秀。
“万亿之城再出发,我们将永不懈怠、永葆锐气,与时俱进、加压奋进,展现出一个奋发有为、奔腾向前的常州。”盛蕾表示,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更多常州贡献。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孙秦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