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疗愈在电影作品中多有出现,但现实并不多见,真正把艺术结合心理学专业共同探索的则更为少有。日前,“原生艺术治疗——艺术与心理治疗的跨界融合与创新性”主题讲座和“一心一艺——陶瓷疗愈团体辅导”工作坊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举办。
广美“陶瓷疗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实践已经开展了两年,至今已经举办第八期活动。系列活动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
本次主题讲座以及陶瓷疗愈工作坊由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导邱鸿钟作为主讲嘉宾开展。邱鸿钟介绍,艺术治疗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和创作的过程促进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它综合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多种流派的非药物治疗方式,是一种跨文化和世界普适的方法。
邱鸿钟教授从艺术心理治疗的原理、现状和融合性开始,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阐述了艺术疗愈的模型实施和创新性转换,特别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说明了艺术表达的哲学动因和实施意义。对艺术的理解和心理学领域的融合性探讨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共鸣。
在陶瓷疗愈工作坊上,邱鸿钟教授让参与的学生以“容器”为主题,发挥想象力随心创作属于自己的容器,随后通过不同学生创作的“容器”特点分析创作者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诉求。
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毕业生梁颖表示,陶泥柔软并且快速塑形的材料特性是最能记录个人情绪变化的,比如开心的时候捏陶泥与愤怒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而且陶瓷的记录很细腻,如何捏塑,哪个地方用力,哪个地方留下指纹,烧制以后,这些痕迹都将永久留存。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实习生裴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