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非遗青年说|绣在江湖

新华社2024-06-09 15:38:41  75

新华社武汉6月9日电 穿越街巷,来到位于武汉汉口文化体育中心的汉绣工作室,初见“90后”汉绣传承人王炜佳。记者看到的是一位典型的武汉姑娘,利落的短发,简单的长裙,快言快语,走路带风。

“绣娘不一定都是温婉的,绣品也不全是清新淡雅的,江湖城市塑造了风风火火的个性,也孕育了独特的绣种,浓墨重彩,富丽堂皇,这就是汉绣。”王炜佳一语点破了汉绣的特质。

王炜佳在工作室刺绣。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据她介绍,汉绣是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清朝中晚期在武汉发展到鼎盛。当时,汉口绣花街绣坊林立、工匠云集,无数精美的绣品走向全国。

王炜佳出生于汉绣世家,小时候喜欢去外公的汉绣工作室,玩弄丝线、面料和各种舞台道具。幸福温馨、包容和爱的环境里,汉绣的种子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18岁时,她正式向外公拜师学艺。

“刚开始学习最重要的是感受针、线、面料三者的关系,线跟线最理想的关系是一针挨一针。”王炜佳说,汉绣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双面针刺单面看,针脚短、排针密,强调实用性,可以随意揉搓折叠,色彩浓艳,装饰性强。

古朴恢宏的黄鹤楼、生动传神的九头鸟、抽象多彩的龙凤“福”字……工作室展示着琳琅满目的汉绣作品,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花无正果,热闹为先,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相较于逻辑,汉绣更追求热闹喜庆的效果,没有太多条条框框。”

微距镜头下汉绣的绣面。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大开大合,随性洒脱。这种心态也影响着王炜佳对于汉绣传承的看法。“比起外公那时很焦虑技艺失传,现在汉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峰期每天有近50人来工作室参观。有些是真正喜欢,有些是了解体验,我们都欢迎。不论是通过刺绣磨炼心性,还是劳逸结合作为放松,都是汉绣给予的意义。”

2014年,王炜佳的母亲任炜在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开设汉绣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炜佳2015年加入汉绣班的教学,传授非遗技艺。

近十年来,母女两人一直在坚持,累计教授近300名聋哑学生。“为孩子们就业提供一种可能,也为汉绣的推广宣传做点贡献,哪怕多一人知道、多一人喜欢,我都觉得有价值。”王炜佳说。

王炜佳在观看工作室内布置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作为年轻一代,王炜佳毫不吝啬去尝试创新,结果或好或坏,她都乐意接受。比如,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现代化汉绣工作室,设计多样新潮的汉绣文创产品,推出各式汉绣体验课,建设数字化展厅等。她说,“对于汉绣,老一辈从业者可能把它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选择,但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这种激情可能碰撞出更多的东西。”

创新之外,她还与母亲一起收集整理大量资料,完成汉绣针谱的编撰和汉绣专著的出版。王炜佳说,汉绣的内核不能丢,这是区别于其他绣种最珍贵的地方。

成为传承人以后,王炜佳的工作愈发忙碌,但她总会抽出时间,坐在绷架前体验刺绣的快乐。光阴流转,丝缕缠绕,江湖之间,古老的汉绣正焕发青春的光彩。

策划:张书旗

文字:熊琦、熊翔鹤

视频制作:新华社湖北分社东湖融合报道工作室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出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719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