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朝代,人们总是将前后的唐宋并称,五代似乎不存在一样。但五代在唐宋之间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因此不可以被忽略。这个时代只有50多年,但是发生的朝代变更却十分频繁,并前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本文就梳理一下五代十国的发展线索。
从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就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泥潭之中,名为统一,实为分裂。自黄巢之乱后,唐朝中央被朱温控制,地方各藩镇相继自立,甚至称王称帝,唐朝早已名存实亡。
在南方,存在的割据政权更多。在西南地区,王建在唐末兼并了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地区,建立了前蜀;钱镠兼并了两浙地区,建立了“吴越”政权;江东地区,杨行密建立了“南吴”政权;荆楚地区,马殷统一湖南,建立了南楚政权;在两广地区,刘隐消灭各诸侯,建立了南汉政权;在福建地区,王审知建立了闽国;在交州地区,曲承裕为景海军节度使,割据一方。而荆州的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开始隶属于后梁,后来也走向了独立。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有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燕王刘守光、定难军刺史李思恭等。907年,朱温正式废除了唐帝,自立为帝,以梁为国号,史称“后梁”。然而后梁并未统治全国,就连北方也并未统一。晋王李克用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不断和朱温争夺天下,两强相争,战乱不断。
后梁时期
908年,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位。李存勖在柏乡之战中大败朱温,削弱了后梁的势力,此后晋国势力急剧扩张。913年,李存勖灭刘燕,并击溃了朱温大军。朱温惨败而归,回到洛阳被其子朱友圭所杀,后梁自此混乱。923年,李存勖称帝,建立了“后唐”政权,不久灭后梁,定都于洛阳。后唐也成为了五代之中唯一定都洛阳的朝代。
后唐早期
后唐的国力十分强盛,很快吞并岐国,并出兵灭前蜀,成为了五代之中面积最大的政权。史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然而,李存勖在统一北方后日渐骄奢,政治腐败,使得后唐开始走向了衰落。926年,后唐爆发叛乱,李存勖派遣其养子李嗣源前往镇压,但李嗣源却和叛军勾结发动政变,李存勖的统治结束。李嗣源即位后励精图治,使得北方经济恢复起来。
后唐中期
李嗣源后期,滥杀大臣,上下离心、父子猜疑,叛乱出现。933年,李嗣源病重去世,李从厚即位。不久,李从珂反叛,攻入洛阳,成功政变。也就在后唐内部不断内斗的时候,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割据自立,建立了后蜀政权。另外,南汉政权在930年灭静海军节度使,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
后唐后期
936年,李从珂想杀石敬瑭,石敬瑭于是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出兵相救。在契丹军队的帮助下,石敬瑭灭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由于后晋是援引契丹灭后唐的,因此引起了很多将领的不满,整个王朝的统治都是风雨飘摇。
后晋时期
这时候的南方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取代了南吴政权。两年后,徐知诰该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在岭南方面,吴权让交州脱离了南汉的控制,建立了吴朝,这是越南脱离中国的开始。
后晋后期,和契丹发生了矛盾,两国交战不断。946年,契丹耶律德光南征,灭后晋。耶律德光入主中原,改国号为“辽”。但辽国的政策不得民心,很快就陷入了中原百姓反抗的汪洋大海中,不得不撤退。契丹撤退后,割据山西的刘知远进入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
在南方,南唐于945年出兵灭闽国,吴越国也趁机占领了闽国部分地区。闽国残余势力在留从效盘踞在泉州、漳州一带继续抵抗,一直到北宋初期才结束。后蜀则趁北方大乱的时候,出兵秦岭一带,占据了多个地区。
后汉建立后,其大臣十分残暴,民不聊生。950年,后汉末帝派人谋杀大臣郭威,激起郭威反叛。951年,郭威灭后汉,建立了后周政权。而后汉的残余势力则退守山西,史称“北汉”。在南方南唐也在950年派兵灭了南楚,成为了南方面积最大的政权。而南楚的残余势力则退守在湖南西北,建立了武平政权。而南汉也趁机向湖南扩张,面积也扩大不少。
后周早期
954年,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即位,史称“周世宗”。他即位后对外进行了改革,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奋斗目标。在他的改革下,后周已经具备了统一的国力。不久,后周就从后蜀手中收复了秦、凤、成、阶四州。956年到958年,他又三征南唐,夺取了江北十四州。与此同时,武平政权在956年将南唐势力驱逐出了湖南。南唐疆域急剧萎缩,迅速走向了衰落。
后周末期
959年,周世宗北征契丹,连克三关三州,可惜突发疾病去世。不久后,就发生了“陈桥兵变”,后周灭亡,北宋建立。北宋建立后,继续后周的政策,用了10多年消灭了各大政权,最终在979年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但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有消灭安南、西夏、大理等政权,版图不算完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