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院落《四合院 》

玟玟鲁西2024-06-02 08:16:00  131

四合院式住宅形式是依靠房舍及院墙围绕而构成的院落。当房屋不足以使用时,便在两侧的院墙加建"廊庑",或在正房的东西两侧增建厢房和南向建倒座。于是便逐渐演变成了一座四合院。四合院内,由影壁、房、厅、廊、庭院组成。到了需要再扩展的时候,便将四合院的平面重复一次而成为二进四合院,或者构成多进四合院。济宁吕宅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

根据文献记载,汉代就出现了这种四合院的住宅。一些出土的汉代的模型和墓葬画像砖上的图画作出了确实的证明。有关这个问题的考古报告是这样写的:

"1959年在郑州发掘的一座西汉之际的空心砖墓,墓内发现的一件四合院式的住宅模型和两块封门的空心砖画像,可以认为这是当时一般地主阶级的庭院布局和家庭生活的模型。封门砖上的庭院图像,四周围绕高墙,正中设门阙。院内极宽敞,中设照壁和二进门,把庭院分成前后两部。正房设于后院。门阙前有大道。来访宾客的车马络绎于途、而停跸于二进门下。庭院内外,园林修茂、凤鸟飞翔其间。四合院的模型,由门房、门楼、仓房、正房、厨房、厕所和猪圈分别组成。布局规整有序。"

东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比较更多地发现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明器和成套画像砖、石。楼阁、城堡模型在这个时期集中地大量出现,这就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山东高唐出土的一件楼阁模型,高达四层,三门峡出土的一件三层楼阁,矗立在水池中。在二层楼内有四人对博,四周有武士巡回守卫,戒备极严。最具典型的则首推广州出土建初元年(76年)的城堡模型。城堡做高墙围绕,四隅有角楼,前后大门上设门楼,门楼之下有执兵器武士护卫。城中有一系列殿堂房屋,内有凭几端坐的主人,有击鼓、匍匐、拱手弓腰或跪伏朝拜等不同形态吏役。这种现象,说明豪强地主的封建割据使得他们的宅第愈来愈具封建坞堡的性质。

到隋、唐时期,三合院、四合院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善了。到唐、宋时期,四合院是低矮的廊院围绕有主体房屋的方法而形成院落。

明清时期,是由正房、厢房、墙、大门和腰门组成封闭的空间,并通过不同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房屋而形成院落。

由于中国的历史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民宅的防卫和安全被一再强调。房屋外墙和院墙被看作是一种求得安全的需要。门窗并不是可以在周边的墙上任意开启,因此,担当采光、通风任务的庭院就无法消失。假如把房屋放在院中央,四周围是院墙,那么,土地的使用就很不经济,同时也加大了工程量,于是,四合院式的布局就长期存在,不再做更易之想了。

从理论上研究,四合院的形式不单是一种功能效应,其实质是出于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四合院布局的出发点基于特定的意愿多于实际的需要,有时为了严谨而求得绝对的对称,宁愿多建一些不必要的房屋。但是另一种主要原因就是构成一个内院是其目的,如果平面不对称,就很难"合"出一个规则方正而面积最大的"院子"来。对院落而言,又以对称的封闭形式为最好。不对称的院子即使合出一个院落来也是过于零散且不规则,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院落本身的重要意义。

不论是城镇或乡村,当建造房屋的用地逐渐缺乏的时候,在院落的布局上便发展了一些房屋密度较高的四合院,使平面上更为紧凑一些,院落的空间缩小一些,一些称为"一颗印"式的住宅因此流行起来。不过,房屋的布局仍然脱离不开围绕一个或多个院落进行组织的方式。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组织平面的一种方法,而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院落是不可缺少的空间,尤其是在乡村更是如此。

鲁西南地区四合院,除具有本身的特点和风格外,同时也受江南北部地区的影响,而且又延续了北宋四合院的文脉。特别是与各省相邻地区更是如此。

四合院是以单座房屋为基础单位。把院落内的单座房屋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空间组合,并与外围的院墙、内部的回廊共同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这是传统民居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组合形式。这种组合院单元,前后左右连接,可以扩充为多进院、多套院和多跨院等形式的群落。这种院落构成重重的组合大院,是沿袭中国传统民族生活的习俗与生活方式的结果。在功能上,它可以算是大家族整体团聚的生活需要,也可以在大院落内保持小院落的独立空间,以满足各支、各股夫妻子女单独生活的需要。一般富豪家族,除确保在院内的日常生活必备房屋和空间外,还在院外附近地段上建造庙宇、宗祠、斋轩、牌坊、影壁、墓地以及宅园等,以满足特殊功能的需要,如孔府即属此例。

鲁西南四合院与北宋四合院大体相仿,但又具有其本身的独特风格。经过历史的发展与陶冶,已经定型,成为该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类型。北方地区四合院,多数为一进四合院。二进以上四合院,除少数富豪宅第外,一般都少见。多进四合院,一般由南向的三间、五间或者七间、九间正房、厢房和倒座构成。北正房是主人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主人宴寝、会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处所。如北正房的空间不够用,往往在北正房的两端分别设东、西耳房。耳房的空间,一般比正房小,多用做厨房、储藏、杂用或女佣人居室等。在北正房与两厢房之间,留出较窄的空间,称为"夹道"。院内两侧的厢房,其进深与高度均小于北正房。厢房的前墙檐,一般不压北正房的山墙线。少数宅院,为了节省庭院的占地,也可少许压北正房山墙线。

一般在两进以上的四合院中,在进入内院前设过厅或序院(过院),与北正房面面相对,同时设垂花门及各种雕砖花墙或石墙及影壁,用来分隔内、外院空间,并以示庄重,告诫人们,内宅乃非凡之地,不得随意闯入。

在四合院中,多以回廊将北正房、厢房、倒座(无倒座时则设腰墙)合拢起来。回廊多为雕梁画栋,使其在功能上,雨雪季节便于生活;在艺术上,则起到丰富空间层次、美化环境,并创造出波动起伏、具有中国传统风韵的空间轮廓线。

前院(一进院)一般情况下均设一排低于正房的倒座,倒座的门窗均开向院内,临街的后檐墙一般不开窗,即便开窗时,也是开面积很小的高窗,使外面行人的视线看不到室内和院内。一般在倒座的东南角留出一间作为大门楼,是与外界沟通的主要出入口。

前院(或称外院)可建或不建东、西厢房。一般大型四合院多建厢房,小型四合院则不建厢房。一般乡村四合院前院也多不建厢房,只建倒座,倒座多为仆人和杂用间。一般仆人不经允许是不可进入内院内宅的。而在城镇四合院,在前院多建厢房,并在内院的倒座中间设过厅,在功能上内外院分开,内院作为内眷居住,外院多作为处理日常事务和会客接待之用。

把前院与内院在功能上分开,这样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组合是非常适宜中国老幼尊卑、内外有别的礼法需求。从民居的艺术角度来研究,四合院通过空间的阻隔与通畅,长宽、大小的对比,上下登降、错落等和视野中的造型、色彩、光影以及庭院内的植物绿化等的组合与变化、分隔与统一,给人以崇敬、秩序、奥秘、丰富、高洁而淡雅的精神感受,说它是一种功能需求,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艺术与精神相结合的意境。

四合院的内外墙垣,不仅对院落内、外空间起着分隔与封闭的功能,同时还具防风沙和外部噪声干扰,遮挡视线,保障安全等作用,并增强和改善院内独立生活活动的情趣和私谧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镇中,四合院最能显示出深幽、僻静的特殊优越性。

四合院的庭院面积与方位是受宅基地与光照等因素制约的。鲁西南地区四合院,一般南北纵向偏短,东西横向偏长,这是为了适应北方地区纬度位置和日照因素而要求厢房前檐墙不超过北正房山墙边线的缘故,两厢之间的距离,山东、河北地区渐窄,而西北、东北地区则渐宽,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因素而决定的。

四合院在平面布局上增加倒座,使布局更为完整紧凑。由于四合院一般以纵轴线为主,布置成对称的形式,可以在倒座的组合与布局上,有所不同。在北京、河北地区,大中型四合院,往往将大门置于纵向中轴线上,使院落大门正对北正房明间的房门,使之有种庄重感。在山东、山西地区,这种布置形式则很少见,主要是为了节省占地面积,沿南院墙布置倒座,以提高院落的利用率。同时也避免大门开启时,在门外将院内一眼望穿,而削弱了院内的私谧性。在鲁西南地区的四合院中,多数是将院落大门开设在东南角落,即前排倒座的东端尽间,利用东厢房的南山墙或倒座的东山墙作为迎门影壁,可以增加院内的安静度并可减少资金。所以,不论鲁西、鲁东、鲁北,或胶东地区,大多数是这种布置格局。

一、乡村四合院

乡村四合院的最大特点是庭院内不用回廊而以房屋、院墙围绕,构成平面狭长的四合院,或以木篱、茅屋构成简易四合院。乡村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贮存粮食和堆放柴草,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库房在农闲的时候存放农具,同时也要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庭院空间,以便从事劳作。

乡村四合院,一般北正房三间,但进深不等,东厢房进深较大,仅次于北正房,作为居室,西厢房进深较小,作为辅助用房,使其各得其所,而且结构和经济性都更为合理。厢房山墙与北正房间的距离扩大,使耳房在上午和下午都可以有直射阳光。东、西厢房的距离也适当地加大,使北正房不会被厢房遮挡阳光。这是从使用上考虑,很适合农家生活习惯,在风格上,也具乡土的亲切感。

二、城镇四合院

城镇四合院与乡村四合院在总体格局上大同小异,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院内在两座主要房间之间,用回廊连接为四合院,虽也有房屋不完全对称的,可是用回廊组成四合院仍然一样。但由于职业上的不同,从事生产和生活内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院落布局与房间的使用要求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在乡村四合院中,有很大一部分房间是作为农业生产的辅助房间,在城镇四合院中的房间,主要是作为生活、起居之用。而在城镇能建四合院者,多数为官宦、豪绅、富贾以及各时代的望族等,因而除家眷外,同时还有很多仆人食宿,并接待宾客来访和处理日常事务,因此居室大量增加,同时为了内外有别,主仆有别,并保障宅主的安全和生活的私谧性,就产生了二进、三进和多进四合院。这是城镇四合院区别于乡村四合院主要之点。另外,城镇四合院为了显示宅主的官职与显赫地位,对四合院的空间处理、材料选择、艺术造型、内外装修、群体风格及空间轮廓等都比较讲究,并有一定的法式,因而明、清时期制定了严格的住宅等级制度。

1.传统四合院

孔氏旧宅,位于曲阜市东大街9号,为原西王府故址,即孔祥霖旧宅。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50年左右。四合院为8.3mx146m,现存北正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三间,院墙已全毁,无从可考。此旧宅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此四合院落大致呈方形。房屋的进深、开间都较大,超过一般民宅的尺度。北正房开间3.8m,进深达7.3m,在一般民宅中这是少见的。东、西厢房和倒座开间均为3.3m,进深均为5.6m,这也超出一般的常规。四合院的特点,是把东、西厢房的距离拉宽,使东、西厢房的前檐墙与耳房的山墙在一条线上,这样就使包括耳房在内的北正房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南、北中轴线上距离也加大。厢房与北正房之间,厢房与倒座之间都有2m以上的距离,使其前后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宽敞的通道。院内铺有2m宽的块石甬路。前院在倒座窗前布置四座六角形花坛,内植常绿柏树和山石。后院,在中间甬路两侧植有年久的银杏树,院内环境幽雅别致。宅舍的内、外装修也精细淡雅,梁枋采用小点金彩画,黑漆圆柱和格棂窗,大式硬山顶,是鲁西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合院。

2.近代四合院

沂水县塘子沟巷杨宅

杨宅北正房五间,东厢房两间作为贮藏用,西厢房一大间作厨房餐室。由于街巷在院落西侧,故院落大门开在西南方位,茅厕设在东南角落。倒座两小间作为杂用。宅院虽地处城关,但基本上还是农家院的风格。院内种满了花卉和藤蔓植物,是一大特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478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