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雪斋断言:商代流行的甲骨文,是在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创造的文字。从甲骨文本身就能证明这一点。
比如甲骨文“宫”字,画的就是有虞氏人居住的房子。
哪怕用我最不成器的脚趾甲盖想一想也知道,这画的是个尖顶的房子,房子里分成了两居室。
哪怕过了一万年,今天的简体字“宫”仍然保留了一万年前的形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屋顶变成了宝盖头。
《说文》曰:“宫,室也。”古代的宫室是居民普通住宅的统称,并非是指什么皇宫大内这样的高档场所。比如《周易》里说“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说的就是家里没老婆。
宫这样的房子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最早的时候要么住在山洞里,要么就到处露营,像“宫”字这样有屋顶的房子,标志着人类定居生活的开始。
易传《系辞》就说: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这表明上古圣人从易卦里的《大壮》里面得到启发,发明了“上栋下宇”的宫室。
这样的“宫”有没有呢?
当然有!
2023年,王天艺在《“宫”字溯源——考古、古文字、建筑史的互证》中,以甲骨文“宫”字构型方式辨析出发,认为:
甲骨文中“宫”字表现的应是具有前后两室的地面式房屋。新石器时代这种前后室房屋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一般称为“吕字形房址”。
下图是芦山峁吕字形房址的复原想象图:
王天艺还发现,4300年前的芦山峁遗址发现的吕字形房址与西周时期的院落基址如出一辙:
芦山峁遗址一号院落考古实证表明,这种理念被应用到群组建筑规划设计中,其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厢房等布局与西周凤雏甲组院落基址如出一辙,显示出两者密切的传承关系,“前堂后室”布局院落建筑格局的出现至少可提前到距今43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晚期。
王天艺认为甲骨文的“宫”字来源这个吕字形房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样的房子是不是到了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才有的呢?
并不是!
我们既然说过,有虞氏在一万年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甲骨文,那么一万年以前,这样的房子一定也存在!
一万年以前的有虞氏,一定是住在这样的房子。
先来看看芦山峁遗址的“宫”具体长什么样。
再来看看山西吕梁信义遗址发现的吕字形房址:
F2 位于B区北部,南邻F1。距地表深0.7~1.2米。残存部分由前室和后室两部分组成,顶部被破坏,面积约42.7平方米。前室底部南北长4.8、东西残宽4.7、存深0.4米。前室东部有一长条形石灰坑,残存较多白石灰和石灰渣;西北靠近断坎处保留有踩踏面痕迹。后室平面呈圆角方形,南北长4.8、东西宽4.2米。室壁呈袋状,壁面平整,存深1.7米。后室中部有一直径0.8米的近圆形火塘,西北角有一近圆形储藏坑。后室地面抹白灰。房址内堆积浅灰色土,包含较多陶片、石块、人骨及少量兽骨等。前、后室地面上遗留可复原(接近复原)的陶器13件,可辨器类有陶深腹罐、陶小口高领罐、陶敞口浅腹盆等。
山西吕梁信义遗址的吕字形宫室
早在2018年的时候,杨官寨遗址就已经发现了大批吕字形的房址,同样分成前堂后室的结构。
在发掘区南端发现了成排分布的半坡四期文化的房址和陶窑,房址基本上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结构,前室一般是地面式,后室则为窑洞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
这些吕字形房址属于半坡文化四期,但实际上在半坡文化早期,这样的吕字形房子就已经存在了。
下图是半坡遗址发现的房址,和吕梁信义遗址一模一样的火塘,在房子中央将房子分成了前后室。
这是半坡遗址的“宫”式房屋复原图。可以清楚看到是前后两居室。
我们说过,半坡文化人群是有虞氏,盛行有虞氏独特的瓮棺葬,他们来自于贾湖文化。
贾湖文化的房子也是“宫”式的,同样流行有虞氏的瓮棺葬。这是贾湖文化的房子复原图,很半坡文化的房子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再看看房子内部的布局,一模一样的“吕字形”!
贾湖文化遗址的吕字形“宫”
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有虞氏人群,来自距今上万年的上山文化!
上山文化的房子长什么样子?
目前在上山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建造房屋的证据,类型主要包括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式房屋。
其中,半地穴式房屋,就是贾湖文化、半坡文化的“吕”字形宫室采用的共同样式。
长下面这个样子。
左为上山文化的干栏式房屋,右为半地穴式房屋。
上山文化的半地穴式房屋,应该是有虞氏普通居民的房子,虽然目前还没找到这种房屋的内部构造,但抱雪斋敢打包票:
上山文化的半地穴式房屋绝对也是分前堂后室的“吕”字形宫室!
因为甲骨文“宫”字,就是在这里创造出来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