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瑞,翻译/观察者网郭涵]
去年10月7日以来在加沙上演的事件正在加速中东新秩序的形成。该地区的后霸权时代已经到来,这种迹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但如今,它们很难再被忽视。在加沙地带和巴勒斯坦发生的事件并不是一个拐点,而是地区秩序的自然发展,西方和美国曾经占据的主导地位正在瓦解。中东地区的秩序与全球秩序相互影响,同时经历着结构性转变。
10月7日以来上演的事件再次证明了中东新秩序的崛起,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无法继续挥霍它们的霸权。如果以色列认为,在一些国际力量的支持下,他们可以利用10月7日的袭击来一劳永逸地让巴勒斯坦国消失,将巴勒斯坦民众驱赶到埃及与约旦,那么他们很快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就算他们已经决定要接管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萨拉丁走廊(又名费城走廊)。
在联合国,以色列及其主要支持者遭到了孤立,信誉一落千丈。从战略角度来说,他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遭到了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输掉了全球舆论的战场,国际法院指控以色列从事种族灭绝行为。无论现在还能获得多少军事、领土或政治上的收益,与他们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战略失败相比,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
美国对加沙局势的不当处理与缺乏影响力,正在体现美国在中东霸权的终结,以及巴以和平进程的终结。当前的局势让人联想起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在那次事件后,英国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美国和西方国家过去一直在失去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但他们在当前上演的加沙惨剧中盲目支持以色列的行为,正在进一步腐蚀他们的区域地位。如果说以色列在加沙失去了士兵和坦克,那么美国和西方正在失去整个阿拉伯与穆斯林世界的民心。说西方对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处在冷战1.0结束以来的最低点,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民调统计机构阿拉伯晴雨表(ArabBarometer)最近从事的调研显示,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看法正不断恶化。在10月7日之前,约55%的受访者对美国持负面看法;而10月7日之后,持有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高达87%——相比之下,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在70%到75%之间。
3月7日,也门萨那的武装人员踩过地上的美国、以色列和英国国旗,以支持巴勒斯坦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在中东地区“留下真空”这句话具有误导性。更准确的说法是,区域国家同美国在利益和世界观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在有机衰退;中东地区与亚洲和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日益密切。此外,中东国家正在携手努力,推动区域秩序的再平衡,确保彼此做好政府高层间的政策协调,并深化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阿联酋、沙特、埃及和伊朗受邀加入金砖国家组织就体现了这一点。更加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在去年11月的阿拉伯-伊斯兰峰会上,阿拉伯国家同伊斯兰国家领导人就共同捍卫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及其金主的立场展现了罕见的团结。同时,美国正把战略重心从中东转向其它地区;它正忙于大国竞争,被东欧局势困住的同时,又试图将精力转向太平洋地区以遏制中国。
美国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时代显然已经结束。如今阿拉伯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他们多向结盟的政策是明智且正确的。阿拉伯人认为,任何域外势力都不应该被视作“不可或缺”,他们必须专注于建设自身的国家能力,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来发展多样化的战略伙伴关系。他们不断强化的自主性意味着将独立决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同西方的传统伙伴、全球南方国家中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共同合作。
以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沙特王储兼首相本·萨勒曼与埃及总统塞西为代表的当代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是阿拉伯近代史上最精明的战略家之一。他们胸怀全球,渴望地区国家实现更紧密的联系。这些领导人同本国民众之间的纽带非常牢固,这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伸张自身的主权,勇敢地做出决定来捍卫本国的利益,即使这意味着会激怒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现在看来,美国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独家扮演的调停者角色并不利于巴勒斯坦的未来与地区稳定。美国不断否决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停火的决议,反对联合国大会关于在加沙地带停火的呼吁,美国已经不明智地削弱了其在巴以冲突和中东地区的地位。美国再一次通过行动表明,它不是一个公正的调停者,而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发动战争的同谋。
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阿拉伯人正重新尝试将巴勒斯坦问题国际化,为中俄等其他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铺平道路。代表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外长访问中国、俄罗斯与其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向中东地区和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巴勒斯坦问题,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不会被某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所独占。
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外长选择中国作为出访的第一站,这绝非偶然。中国对中东地区尤其是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是平衡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开罗期间曾呼吁,应召开“更大规模、更权威与更有效的国际和平会议,为落实两国方案制定具体时间表”。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代表了全球攻势,也符合联合国决议。中国不再是中东地区的一个被动旁观者;从能源到贸易,中国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利益。
3月14日,外交部大使王克俭访问巴勒斯坦、以色列,就中以关系、加沙冲突等交换了意见
因此,中国的中东战略是基于关键的战略需求,使这个亚洲巨人有必要扩张外交足迹,通过支持地区国家来确保稳定和安全。鉴于中国为中东地区稳定做出的积极贡献,包括促成沙特与伊朗的和解,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全球大国的地位不断提升,预计未来中国将在中东地区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阿拉伯国家对金砖国家召开巴以冲突特别会议的成果表示欢迎。中国领导人在会上表示,将把金砖国家作为成员国之间“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其中包括新加入的三个阿拉伯国家。因此,金砖国家也有望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在该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将以色列种族灭绝案提交国际法院的准备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凭借其金砖国家成员的身份,为南非提供了重要的幕后支持。
去年12月,俄罗斯的普京总统在战斗机护送下,不顾国际刑事法院发布的通缉令,对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进行了访问,这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阿拉伯人将多向结盟视作本地区的未来。此次访问是普京总统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中东。他在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受到的热烈欢迎表明,阿拉伯人决心推行多向结盟政策。阿拉伯人一直坚持认为,他们与世界的关系不受任何单一的双边关系影响,伙伴关系多样化是战略性的主权需要。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和中东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倾向和对巴以和平进程谈判的垄断与当前的区域和全球现实格格不入。冷战结束后,20世纪90年代初迎来了单极世界,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的主导力量。然而,现在的世界是多极的,本地区出现了多向结盟的格局。这两个条件足以避免任何大国试图主导巴勒斯坦问题和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对阿拉伯人来说,域外势力在中东地区以霸权主义或以安全为中心的任何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关于巴勒斯坦问题和地区秩序的旧模式已经被打破,关于如何保障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新思维正在形成。中东地区国家正在利用其逐渐觉醒的主动性重申主权,并巩固多向结盟的政策。阿拉伯国家应与包括金砖国家、传统伙伴在内的国际社会合作,建立新的地区安全架构,确保和平与繁荣。在基于国际法、联合国决议与2002年《阿拉伯和平倡议》的基础上推行“两国方案”应是这一进程的第一步——否则,暴力循环和地区混乱秩序将无休止地持续下去,推迟中东广泛发展和繁荣时期的到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