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疯狂扫荡, 八路军伤亡近两万, 险失根据地, 如何反败为胜?

意智说历史2024-06-07 19:00:00  6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九一虎

编辑|t

引言

他是我国最后一位离世的开国上将,曾是张学良的副官。1937年他率兵毅然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冀中军区司令。

他就是抗日名将吕正操,一生战功赫赫,但说起来他一生中打过的最艰难的一战,还要属1942年日军发动的“五一大扫荡”战争。

当时日军调集重兵,八路军伤亡近2万人,根据地险些全部丢失,好在最终吕正操兵出险招,在绝境中为八路军博得了一线生机,得以反败为胜,完虐冈村宁次!

(吕正操)

一、冀中根据地为何成为日军眼中钉?

说起这段历史,就要先从日本人为何盯上冀中革命根据地说起。

1942年,日军为了摆脱太平洋战争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岗村宁次一上任华北驻屯军司令,立即制定了一项名为《肃正建设三年计划》,他狂妄地扬言,要在三年内摧毁八路军的根据地。

位于敌后的冀中抗日根据地,自然成为了日军的首要围剿目标。

于是,他们悄悄研究怎么对付八路军,还专门制定了对付八路军的打法:通过密集的扫荡行动,来逐步蚕食掉抗日根据地,消除共产党在华北的影响力,最终把这里变成一个任由他们宰割的地方。

(岗村宁次)

冀中地处华北平原中部,相对富裕,被平津、北宁等四条铁路,以及保定、石家庄、天津、北平这四个城市包围着,掌握着华北平原的交通命脉,起到了长期为华北各个根据地输送补给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1日那天,冀中革命根据地还在为五一国际劳动节开会,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轰炸机、装甲车、坦克以及大量的日伪军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

为了这次突袭行动,冈村宁次亲自下场指挥,悄悄调集了五万多兵力,他们采用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战术,通过“拉网式”和 “梳篦式”,从四面八方包围八路军,试图将八路军一网打尽。

(冀中根据地地图)

日军在太平洋战役中遭受了重创,各个战区的日军折损较大。虽然岗村宁次为了扫荡华北平原,调派了几万兵力,但是这支队伍是东拼西凑而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战斗力很差的日伪军,因此,整个队伍的战斗力远远比不上抗日战争初期的日军。

1941年,日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高频的小规模扫荡行动,但是都被根据地的八路军打得个落花流水,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

因此,一种轻敌的思想在八路军队伍中蔓延开来,他们认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过重,根本不可能发动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因为没有提前准备,结果两军刚一碰面,八路军就被日军打得连连败退,损失惨重。

(日军掠夺华北物资)

冀中地区的平民多达数百万,如果他们奋起反抗,区区五万日军哪是对手?

于是他们为了让老百姓对他们产生畏惧感,采取残忍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全部烧光、杀光、抢光。

就这样,在八路军轻敌与民众恐慌的双重作用下,6月初,日军占领了冀中的44个县,并设立了1700个据点,导致冀中根据地几乎全部沦陷。

此次战役中,八路军损失了16800多名士兵,数十位高级指挥员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被捕和屠杀的平民超过了5万人。

(五一大扫荡历史照片)

遭遇了日军的突袭过后,好在吕正操作战经验丰富,紧急做出了战略决策,以退为进,先边打边撤,保留有生力量突围,直接把根据地“放”给日军,等日军力量分散之后,再对日军进行逐个击破。

最终在老百姓的掩护下,主力部队突围成功。后来他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兵力转移到了后方安全地区,一部分化整为零在冀中继续活动,和日军开展了持久的游击战。

(五一大扫荡后老百姓在野外生活)

二、改变作战方针

痛失大部分根据地后,八路军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并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客观分析。

日军在五一大扫荡行动中,折损了1.1万兵力,扫荡结束时还剩下3.9万兵力。数字虽然庞大,但是他们占领了44个县,建立了1700个据点,这么算起来,每个县也只能分到800兵力,每个据点只有22人。

然而,此时的日军正在太平洋战场和美国交锋,同时还要兼顾在东南亚地区的掠夺,日本国土本来就小,人口又少,他们已经很难再找出多余的兵力来支援华北,而日伪军的兵源已经开始枯竭。

因此,这1700个据点,看起来多,但实际上兵力却十分脆弱,在无增援的情况下,这样的布局根本不适合持久战。

(冀中日军据点旧照)

冀中军区决定调整战术,化整为零与日军展开持久战,从此冀中抗日战斗的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整。

首先是各支部党组织从公开转成隐秘工作。由军区党委统一指挥,建立了秘密的区委和平行支部,形成一张日军看不到的情报网。

同时,各个政府部门进行了精简瘦身,团结当地老百姓,积极挖掘地道,为抗日斗争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武装斗争方面,部队化整为零,以班组为单位穿便衣活动,战士们利用玉米地、高粱地来做掩护,开展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高频次游击战。

(冀中反扫荡旧照)

三、收回复地

随着留守的八路军不断埋伏伏击和游记作战,1942年下半年开始,局势渐渐扭转,冀中部分抗日根据地得以恢复。到了1943年,日军被游击战拖得疲惫不堪,此时八路军已具备局部反攻的能力。

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吕正操将军带领八路军,团结老百姓,在这片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奋起反抗日军的扫荡行动。

期间,他们还自创了地雷战、地道战、蘑菇战、顶牛战等多种战法,使得日军的兵力和物资不断地被消耗,他们开始陷入了处处受制的局面。

(冀中地道战旧址)

到了1943年10月,冀中的八路军攻势开始猛烈,他们像猎豹一样对日伪军发起了迅猛的攻击,打了一场又一场的反奔袭和反“清剿”战斗。

截止12月,他们已经打了一百多次游击战,击毙、击伤、俘虏了2300多名日伪军。

在整个1943年,冀中的八路军分区部队像推土机一样,攻克了日军的600多个据点,恢复了3500多个村庄的工作,彻底扭转了冀中抗日根据地被日军蚕食的局面。

到了1945年7月2日,沙河桥据点被坑道爆破击碎,这标志着冀中沦陷区已完全变回稳定的根据地,华北平原的日军再也无力反攻。

(冀中八路军旧照)

这一段艰苦的“持久战”历史中,不仅体现了吕正操将军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冀中地区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顽强斗志。

后来,这一段历史中的发明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也被运用到了大量的抗日影视作品当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呢?

参考资料:

[1]郑皓予,郑立柱.“五一”大“扫荡”后冀中八路军游击战术的发展[J].党史博览,2017,(05):19-23.

[2]徐光耀.滚在刺刀尖上的日子——冀中“五一大扫荡”亲历记(上)[J].炎黄春秋,2001,(11):45-52.

[3]吕正操回忆如何完虐冈村宁次.中国新闻网.2017-08-23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189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