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辅政叔王, 也是顺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雍亲王府王妃2024-03-23 11:25:00  74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突然病逝,年仅6岁的顺治帝登基,因顺治帝年幼尚且不能亲政,夺帝失败的多尔衮便主动提出自己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佐年幼的顺治帝,直到顺治长大成人后再归政。并且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一起,立下誓言:

皇上年幼,大家一起商议济尔哈朗、多尔衮来辅佐,我等若是不秉公辅佐,妄自尊大,天地谴之,短折而死。

就这样,庄妃所生的皇九子福临坐到了皇位上。

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便被尊为辅政叔王。

了解清史的都知道多尔衮至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皇帝梦,而且在顺治帝登基后便开始布局揽权,单从多尔衮的称呼上便可看得出多尔衮的野心:

顺治元年九月,满清从盛京迁都北京,顺治帝下旨封多尔衮为叔王摄政王

顺治二年,多尔衮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王公贵族全部要跪迎、跪送多尔衮;

顺治四年,在奏折上,除了要将多尔衮称为皇叔父摄政王外,还要称呼“九王爷”,少一个字都不可以;而多尔衮也不再需要跪拜顺治帝。

顺治五年,多尔衮再进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若非顺治七年年底多尔衮突然去世,或许他的称呼还会更进一步。但历史的结局是:多尔衮去世,顺治帝得以提前亲政,将多尔衮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多尔衮从一开始的辅政叔王,称呼不断变化,不过这些称呼是多尔衮在柄权想要取代顺治帝的过程中,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主动让顺治帝册封的,换句话说是多尔衮自己给自己册封的,顺治帝并无实权。

而一开始地位高于多尔衮、同样为辅政叔王的济尔哈朗,他的辅政叔王则完全不同。

顺治帝迁都北京后,将济尔哈朗封为信义辅政叔王;

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帝已经亲政,自然不再需要辅政叔王来辅佐朝政;便在顺治九年,将济尔哈朗封为“叔和硕郑亲王”;甚至在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重的时候,顺治帝痛哭流涕,大呼:为何不让我的叔王活得更久一些?

济尔哈朗究竟是何许人也,顺治帝为何会自愿给其“辅政叔王”的称呼,甚至为其去世如此伤心呢?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大清铁帽子王之一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满清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罪臣之后

济尔哈朗的父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同母胞弟舒尔哈齐,在舒尔哈齐年仅5岁时生母额穆齐去世,因继母纳喇氏刻薄,舒尔哈齐只能与兄长努尔哈赤相依为命,早早跟随兄长一起进山采集山货补贴家用。在祖、父被杀后,努尔哈赤十三副甲胄骑兵,弟弟舒尔哈齐一直跟随兄长一起南征北战,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建州女真的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

但是舒尔哈齐的野心越来越大,不满自己的待遇以及地位,竟想要自立为王。而且辽东总兵李成梁见努尔哈赤兄弟二人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便上疏朝廷(明廷),将建州右卫首领的位置给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让有野心的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平起平坐,如此一来建州女真便会被一分为二,势力大减。

1609年舒尔哈齐带着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以及几位近臣出走,打算别地而居,此举惹怒了努尔哈赤,舒尔哈齐被圈禁,长子与三子被诛杀。

舒尔哈齐次子阿敏,也受到牵连,差点被努尔哈赤处死;幸亏有皇太极等人求情,才算是保住了性命。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第六子,在父亲被圈禁时济尔哈朗尚且只有11岁,努尔哈赤便将侄儿收养,跟自己的皇子们一起养在宫里。也正因为如此,济尔哈朗与皇太极的关系极好。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称大汗后,将侄儿封为和硕贝勒。

虽然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争夺汗位的敌人,但是努尔哈赤并未牵连无辜的侄儿们,而且将侄儿们当成亲子一样对待,所以舒尔哈齐的其他的儿子们,并未受到自己的牵连。比如济尔哈朗的异母二哥阿敏,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便位居“四大贝勒”之位。

要知道“四大贝勒”,是后金仅次于努尔哈赤的存在。不过阿敏并不安分,处处与皇太极作对,在皇太极加强汗权的过程中成为第一个被“除掉”的和硕贝勒。

济尔哈朗被封和硕贝勒后,从天命十年(1625年)开始上战场杀敌立功,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率兵攻打科尔沁部,而科尔沁已经归顺后金,努尔哈赤便派济尔哈朗等人率兵救援科尔沁,林丹汗得知后金军到来,便直接撤兵。

次年,济尔哈朗又跟随后金军一起参与了征讨蒙古喀尔喀部、蒙古巴林部、扎鲁特部,立下不少战功。而在此期间济尔哈朗的伯父努尔哈赤病逝,新大汗皇太极继位。

因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在,皇太极与济尔哈朗的感情极好。

在皇太极登上汗位后,济尔哈朗的二哥阿敏劝说济尔哈朗跟自己一起单干,不再忠心于后金大汗,但是被济尔哈朗严词拒绝了。也正因为济尔哈朗对自己如此忠心,皇太极对其非常宠信与重用。除了济尔哈朗外,皇太极对待大贝勒代善的儿子岳托、十弟德格类都非常器重,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豪格。

在满清初期“父之罪罪不及子女”,因此即便是努尔哈赤再痛恨自己的亲弟弟,但照样善待了侄儿们,让侄儿们有建功立业、封爵的机会。济尔哈朗因为年幼从未参与父亲谋逆的事情,而被伯父接入宫中当成亲儿子一样教养。济尔哈朗便有了同皇子们一起读书的机会,而且还与新大汗皇太极早早便培养了极好的感情,这为日后济尔哈朗建功立业,得到新大汗皇太极的器重打下了基础。

02 被封和硕郑亲王

天聪元年,皇太极派阿敏、济尔哈朗兄弟二人、大贝勒代善之子岳托一起率兵三万前去征讨朝鲜,以及驻扎在朝鲜境内的明将毛文龙。济尔哈朗等人率兵很快便占领了义州以及毛文龙所在的铁山;紧接着后金军挥兵南下,朝鲜国王李倧不得不逃走,并派使臣前去议和。

但是阿敏却拒绝议和,想要直接率兵占领朝鲜的王京;甚至想要趁机自立。

好在济尔哈朗与岳托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坚决反对阿敏如此,阿敏才不得不撤兵议和。

回京后,济尔哈朗又跟随皇太极一起征伐明朝,参与了宁锦之战。

天聪二年四月,已经往西迁移的察哈尔部固特塔布囊回到自己的旧驻地,号召蒙古其他各部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后金;皇太极得知后,便下令济尔哈朗与长子豪格一起率兵前去征讨,不仅将固特塔布囊斩杀,而且还将其部部众全部俘获。

天聪三年,皇太极亲自率兵攻打明朝,济尔哈朗跟随一起袭击明朝的援军,五战五捷,连下马兰口等三座城池;然后与贝勒阿巴泰(太祖第七子)一起挥兵南下攻下遵化城池,直逼明朝京城,并且在德胜门大败明军。

次年正月皇太极东进,济尔哈朗跟随一起攻占永平城,并且斩杀了后金的叛将刘兴祚。

在皇太极出塞时,济尔哈朗同贝勒阿巴泰一起驻守在永平,在此期间济尔哈朗招降了永平城周边的州县;三月阿敏接替济尔哈朗等人继续驻守永平,济尔哈朗则是跟随皇太极一起返回后金;然而仅仅一个多月后,阿敏便丢了关外四城,并且仓皇逃回了后金。

皇太极大怒,直接将阿敏圈禁起来,并且阿敏的绝大多数财产全部转给了济尔哈朗。

阿敏终究为自己的不忠心付出了代价,不过济尔哈朗虽然是阿敏的亲弟弟,但因为不依附于自己的二哥,对皇太极忠心耿耿,不仅没有受到二哥的牵连,反而财产更加丰厚。

不过阿敏终究是自己的亲兄长,为了表忠心,济尔哈朗同自己的几个侄儿一起宣誓:对大汗忠心耿耿,绝不步父亲(舒尔哈齐)、兄(阿敏)的后尘。

阿敏原先统领的镶蓝旗,则改为由济尔哈朗统领,自此以后济尔哈朗正式成为一旗的旗主。

天聪五年,皇太极效仿明制在后金设置六部,济尔哈朗则是负责六部之一的刑部;而且不久便又跟随大汗一起出征,参与了大凌河之战,并且取得了大凌河之战的胜利。

从天聪六年到天聪十年,后金凡是有重要的战役,济尔哈朗都会参与其中,并且伴随皇太极左右,是皇太极名副其实的左膀右臂,而且还是皇太极非常信任器重的堂兄弟。

正因为如此,在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登基称帝后,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在朝中的地位极高。

被封和硕亲王后的济尔哈朗更得皇太极的重用:

崇德元年到崇德三年,清军出兵塞外,或者是征伐朝鲜时,济尔哈朗则是负责留在盛京坐镇,或者是策应宁远之战、锦州之战;

崇德四年,济尔哈朗则是直接率兵参与了进攻松山、锦州的战役,并且九战九捷。

崇德五年三月,济尔哈朗奉命率兵重修义州城,并在此处驻兵屯田;

紧接着济尔哈朗又奉命与睿亲王多尔衮轮流围困锦州城,一直到崇德七年三月,每三个月济尔哈朗便与多尔衮轮换一次。在围困锦州、松山过程中,不仅多次大败明军,而且阻止了锦州城内的明军突围,击败明廷援救锦州的明军。终于到崇德七年三月,在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番围困锦州两年后,松山失守,明将祖大寿归降大清;四月,济尔哈朗又攻占了塔山与杏山,自此松锦之战历经两年的时间,以清军的战胜而结束。

了解清史的都知道从崇德六年宸妃海兰珠病逝后,皇太极因太过悲伤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朝中很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交给多尔衮等人去处理。就连松锦之战取得胜利,大军凯旋后的庆功宴,皇太极都没有心情参与。

在此过程中,多尔衮不仅在朝政上得到了历练,而且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高。

除了多尔衮外,威望与日俱增的便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而且济尔哈朗因为年长多尔衮,早早便建功立业,自然更得诸位大臣们的尊重。

可以说在皇太极后期,多尔衮与济尔哈朗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亲王。

任辅政叔王,与多尔衮为敌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在皇后哲哲清宁宫的南炕上歇息一会,但是再没有起来。皇太极的突然病逝,让大清再次出现了权力更迭的问题,毕竟皇太极生前从未正式立过太子,也没有正式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

如此一来,皇位究竟谁来继承,是大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肃亲王豪格战功赫赫,统领正蓝旗,年掌十四叔多尔衮三岁;因为是皇太极长子,而得到了两黄旗大臣的坚决支持(后因庄妃的缘故,两黄旗大臣便转而支持皇九子福临)。济尔哈朗因为忠心皇太极,自然也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所以便建议豪格登基称帝,皇九子福临被封为太子。

睿亲王多尔衮在朝中威望极高,与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一起统领两白旗,实力也不容小觑。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也不肯相让。

但是最终在诸王的权力斗争下,不得不立皇九子福临为新帝。

当然这也是多尔衮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崇政殿议政时,多尔衮为了不让豪格称帝,便主动提出将皇九子福临立为新帝,由郑亲王济尔哈朗与自己一起辅佐年幼的福临,直到福临能够亲政。济尔哈朗统领的镶蓝旗听到自己的旗主做辅政叔王,便同意多尔衮的建议:将福临扶上皇位。

两黄旗大臣听到是先帝第九子为新帝,便也不再闹事。

有了两黄旗大臣以及郑亲王的支持,福临便顺理成章继位。

而郑亲王济尔哈朗则与睿亲王多尔衮一起立誓:忠心耿耿辅佐年幼的皇帝。

而济尔哈朗确实做到了,并且在拥护福临的过程中,遭到多尔衮的百般为难。因为济尔哈朗在朝中的威望极高,还年长多尔衮,所以一开始济尔哈朗的地位高于多尔衮

济尔哈朗负责处理朝政事务,而多尔衮则是负责军事。

但是论智谋,济尔哈朗并不如多尔衮,而且济尔哈朗的性格略软弱一些。很快济尔哈朗便被一心想要取代顺治帝登上皇位的多尔衮排挤,不得不领兵出征,留多尔衮一人在京城处理所有的朝政事务。

崇德八年十二月,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召集诸王公大臣,宣布日后朝中大事不应该由诸王商议后才能做决定,而是由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两位亲王做主,如此效率更高。

就这样,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便不再再六部中担任任何的职务,而是专心摄政,二人的称呼也由辅政叔王,转变为“摄政和硕郑亲王”与“摄政和硕睿亲王”。

虽然表面上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是一起摄政,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多尔衮柄权的第一步,先提高两位辅政叔王的地位,然后再降低济尔哈朗的地位,果然在济尔哈朗的一再退让下,顺治元年正月,济尔哈朗便宣布:

日后朝中的事情,应该先告知我们二王;若是需要记档的,需要先告知睿亲王。

济尔哈朗此举无疑就是在承认睿亲王多尔衮的地位高于他,但是济尔哈朗的退让并没有保住自己摄政和硕郑亲王的地位,顺治元年五月多尔衮率兵入关,济尔哈朗则是留在盛京。

到了九月,顺治帝等人迁都北京城,济尔哈朗跟随一起入关。

十月份,顺治帝再次在北京登基,济尔哈朗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

如此一来,便奠定了多尔衮是摄政王,而济尔哈朗则要屈居辅政王的地位。辅政王的年俸只是摄政王年俸的一半而已,即便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也没有放过济尔哈朗,处处刁难,而且搜集济尔哈朗的罪状,打算彻底除掉济尔哈朗。

即便是多尔衮再为难济尔哈朗,济尔哈朗也没有臣服于多尔衮。

顺治四年正月,多尔衮中了一个借口,免掉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权;这年七月,多尔衮将自己的同母胞弟、和硕豫亲王多铎封为辅政王(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济尔哈朗的地位,成为大清仅次于多尔衮的存在。

即便如此,多尔衮仍旧不满意,还在继续压制济尔哈朗:

顺治五年三月,贝勒屯齐等人告发济尔哈朗,说济尔哈朗在太宗皇帝去世后,两黄旗大臣密谋立豪格为新帝时,济尔哈朗明知这个情况并没有主动告发等罪状,论罪当被处死。最终济尔哈朗被降为郡王,同济尔哈朗一起遭难的还有开国功臣额亦都、费英东等人的子侄,最惨的还是肃亲王豪格,被圈禁而死。

不过闰四月,济尔哈朗便被恢复了和硕郑亲王的爵位,但是被多尔衮下令带兵出征南下;在南下的过程中,济尔哈朗对战南明永历政权与大顺政权,立下不少战功,接连攻克六十座城池。顺治七年正月,济尔哈朗凯旋后班师回朝。

这年十二月,大权在握的多尔衮终于去世。

多尔衮去世后,其同母胞兄阿济格打算顶替弟弟多尔衮摄政王的地位,暗中胁迫多尔衮昔日统领的两白旗大臣依附自己,但是被两白旗大臣告发到了济尔哈朗那里。济尔哈朗便与简亲王满达海商量对策,防止阿济格趁机作乱。

紧接着顺治亲征,济尔哈朗便劝说理政三王简亲王满达海(礼烈亲王代善第七子)、端重亲王博洛(多罗郡王阿巴泰第三子)、敬谨亲王尼堪(太祖嫡长子褚英第三子),一起告发多尔衮的罪状。就这样多尔衮在死后一个多月,便被顺治论罪。

虽然在多尔衮柄权的过程中,济尔哈朗并没有能力除掉想要称帝的多尔衮,但济尔哈朗却从未因为多尔衮的处处刁难而背叛顺治帝;反而一如既往忠诚不二,也正因为如此,顺治帝亲政后,非常尊重济尔哈朗,在顺治九年二月,将济尔哈朗加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济尔哈朗病逝

济尔哈朗跟多尔衮不同,虽然得到顺治帝的尊重与礼遇,但从不恃宠生娇,而是十分尊重顺治帝;并且在顺治帝亲政后,对顺治帝产生了很多的影响。

比如顺治十一年,顺治帝想要出关拜谒皇陵,济尔哈朗劝阻;

顺治十二年二月,济尔哈朗上疏劝说顺治帝在处理朝政时一定要守信,并且建议顺治帝要设置起居注官陪伴自己左右。济尔哈朗的建议,顺治帝都虚心纳谏。

这年五月,济尔哈朗病重,顺治帝亲自前往郑亲王王府探望,并问郑亲王对自己有什么要叮嘱的?在济尔哈朗病重时,仍旧心系大清,对顺治帝说:臣受三朝皇帝厚恩,不能报答皇恩,实在是痛惜!现在就希望朝廷能取下云贵,灭掉桂王;而且满洲兵虽少,但是能够剿灭贼寇,取得京都,应当予以抚恤。

顺治听到郑亲王的话,痛哭流涕:上天为何不让我的叔王长命百岁啊!

回宫后顺治帝便着人给叔王画了一幅画像,第二天济尔哈朗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顺治帝得知消息后,为其辍朝七日,立碑纪念功绩。

康熙十年,康熙赠与济尔哈朗谥号“献”,自此以后济尔哈朗便被称为郑献亲王。

乾隆十九年,济尔哈朗入嗣盛京贤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正式确定“铁帽子王”的称号,济尔哈朗的郑亲王爵位便是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济尔哈朗作为大清第一位郑亲王,得以配享太庙。

结语

济尔哈朗的一生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虽然父亲舒尔哈朗在太祖努尔哈赤加强汗权的过程被圈禁而死,但是他并未受父亲的牵连,反而被伯父抚养长大,给与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正因为从小在宫里长大成人,得以与皇太极建立深厚的感情,在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受到皇太极的器重,哪怕是二哥阿敏获罪,自己也并未受到牵连。

济尔哈朗接连两次躲过了家人获罪的牵连,而且还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被封为和硕亲王,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因此而成为年幼顺治帝的辅政叔王,只是在维护顺治帝的过程中被多尔衮多次压制,差点丢了性命。

好在多尔衮在顺治七年便去世了,济尔哈朗也因为自己的忠心而得到顺治帝的重用与尊重。

最终不仅配享太庙,还得以名垂青史,为子孙后代挣得了一个铁帽子王爵位与荣华富贵,与大清有始有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1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