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这次选对了

Idlemovie2024-06-08 20:40:59  112

《走走停停》包含了不少元素。

轻喜剧、戏中戏、元电影,又有点文艺范儿,还兼具颠覆与重构。

胡歌饰演的吴迪从北京回到重庆是颠覆开始,最后留在重庆是重构,其他人走出重庆也是重构。

片中拍电影的所有人嘴上都在说“搞艺术就要有这种专业的态度。”

然而男主是一年四季都没戏拍的闲散话剧演员,并不是很专业,女主是吴迪的母亲,从未接触过电影。

导演是吴迪,一个北漂十年的失败编剧,都没去过几次片场,摄影是与冯柳柳(高圆圆 饰)同在电视台工作的摄像,倒是有几分专业的样子。

就连冯柳柳说是要注重纪录片的纪实性、客观性,但她的拍摄却充满了套路与主观,他们的组合宛如一个草台班子,镜头前每个人都在演。

可现实中这群人都是专业人士,导演以这种自嘲+讽刺的方式制造笑料,也将所谓艺术与追求打破。

导演内心想拍严肃电影,但市场令他屈从,只得暂时放下梦想,把影片包装成喜剧片,赚了钱才有资格为志向放肆。

所以影片中还带有导演的不甘与愤怒,这也是为接下来的解构、重塑做铺垫,而转折点是吴迪母亲在拍摄过程中去世。

到了后半段,4:3与16:9融为一体,影片不再是戏中戏,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搞笑成了正经,荒诞转为认真,理想、意义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导演所要表达的想法、价值观也被彻底重构,自反完成。

不仅导演自反,艺术不再纯粹,继续拍电影吧,片中的主角们也在变化中自反,走走停停,向前走呗,这让《走走停停》从里到外实现了一次思想的升华。

影片中一直在试图解释什么是成功,并努力给出答案。

成功早已变了味,再也不是以奋斗为主,实力是能力是少数人的人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选择大于努力,背景大于踏实。

朝九晚六,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看似普通,其实,只有后半句比较容易做到,前半句在内卷成为主流的当下近乎于奢望,实则996完不了一点。

如吴迪拒绝了父亲找朋友安排的枯燥工作,但结尾还是接班妹妹成为了重复工种的出租车司机,冯柳柳嫁了人依然回到了重庆,儿女双全。

他们曾经都很努力,一个用心写剧本,只想被拍成电影,一个专注拍纪录片,只求做出真的东西,不可谓不努力,但都败给了背景,服从了选择。

在他们各自寻找自我的途中,也有不少地方能跟打工人产生共情。

如被领导PUA,冯柳柳的领导人前说支持,让他接着拍,还假模假样的给出意见,人后霸占她的成果,将她拍的纪录片剪辑成另一种样子,当成自己升职得奖的垫脚石。

还有大城市留不下,小地方回不去的两难抉择,出人头地不容易,回乡闲言又碎,躺平被认为是不上进,乐观被批判为不务正业,一展抱负被贴上异想天开的标签。

大家的一生好像都在被裹挟中前进,始终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没有赚大钱、当大官,成为大明星、大导演、大编剧,住大房子、开豪车就不算人生圆满,总会被人说三道四,那么人活着一定是为了这种成功吗?

成功不该被这样轻易界定,这都是别人给出的说辞,社会形成的风气,但没有强制要求所有人都要顺着这条路往下走,否则就是倒行逆施。

在有些父母的眼里,儿女快快乐乐过一生就是成功,在有些年轻人的眼里,以自己的方式过一生也是成功,何必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拼凑。

如片中的吴迪,电影拍完了,这一阶段的人生也算了无遗憾了。

妹妹帮他递到电影节,能不能获奖都不像过去那般纠结,日子还要过,文艺不能当饭吃,走走停停,空闲时也不妨碍他朝花夕拾,有了真实的生活,也许会写出更好的剧本。

人生走走停停,大家都是过客,有人多走一程,有人少走一程。

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活着,但每个人都在活着,也许半途而弃,也许平淡一生,也许飞黄腾达,也许戛然而止。

就像片尾吴迪写的《走走停停》的剧本一样,打完第一幕,影片就结束了,剧本最终有没有写完不知道。

也像彩蛋中高圆圆给胡歌父亲拍的录像一样,看到已故的父亲第一次肯定自己,可当父亲说“但是”时,储存卡满了,后面没录到,胡歌无法看到。

这就是人生,未来是未知的,没人可以提前知晓,安排好一切。

迷茫会有时,济沧海会有时,到大城市拼可以,回小地方再试一试也可以,反正都是活着,生活若被定义太多就有了太多限制,反而不自由。

没有做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无妨,你没有对不起自己,人生最不该缺的是希望、积极和认清,如果丢了这些才是最大的失败,因为没有盼头最难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8141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