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 乌克兰大量军工专家来到我国, 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地理侃世界2024-03-15 17:10:34  118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双引工程”,也就是一边引进先进设备及技术,一边引进科技人才。众多海外专家人才不远万里来到我国,对咱们军工等方面的科技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其中看到咱们这里最多的,就是乌克兰的工程师、设计师。他们带着满腹学识和先进技术踏上咱们的土地,其中还有“安255”运输机的设计人,以及乌克兰“航母之父”。

这些军工大佬用他们辛勤的汗水,杰出的智慧,帮助咱们的军工水准实现飞速发展。他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来到我国?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双引工程”开展后,乌克兰军工专家来华支援的事儿。

去年发生在乌克兰的一件事儿,引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慨。一位八旬老人在街头被打,起因是被人冤枉是一个骗子。以乌克兰的社会治安状况,这本来不算什么新闻,可问题是该老人身份特殊,他是国家功勋军工专家、“安255”运输机的总设计师维克多?科瓦尔斯基。

维克多被打之后,乌克兰民众在感慨连“国士”都会受辱、国家没救了的同时,也纷纷感慨同为“安255”运输机的设计师,金琴科就明智得多。他早早离开祖国乌克兰来到了我国,如今待遇优渥,还能继续从事最爱的科研工作。

他们口中的金琴科,指的是乌克兰著名动力工程师金琴科?彼德罗维奇。他在苏联解体后千里迢迢来到我国,如今正在咱们的科学院进行发动机研究。

金琴科之所以会来到咱们这儿,跟当时乌克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本来在苏联时代,金琴科及一众乌克兰尖端军工人才,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富裕,很受旁人尊重。结果“红色巨人”轰然倒下后,一切都变了。

苏联解体,大量“国”字号研究所和实验室撤销,让数以千计的科学家骤然失业。没了收入来源,积蓄也随着高通胀变成了一堆废纸,他们一夜之间竟沦落到了衣食无着的悲惨境地。

金琴科因为失去收入,不得不去干出租车司机、清洁工这样的体力活儿养活自己和家人。可干了半辈子科研的他,压根儿不擅长体力劳动,因为入不敷出,他不得不卖掉房子,和家人们一起成了城市的露宿者。

当时的乌克兰因为苏联解体风波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街头巷尾处处是危险。在遭遇了好几次流氓团伙骚扰、黑帮敲诈勒索后,金琴科终于下定决心带着妻儿离开祖国,为自己、为家人谋得更好的出路。

当时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争取人才,纷纷提供工作岗位,吸引前苏联国家的专家学者们前往。金琴科的许多前同事都动了心,前往各个欧美国家再就业去了,可后来很多人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美英等国家的科研体系,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差别很大,这些在苏联体系如鱼得水的科学家,一到国外便“水土不服”了。而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看他们产出不了科研效益,就削减了事先承诺好的待遇,任他们自生自灭去了。

金琴科有心去海外发展,但看到前同事们的遭遇,又开始犹豫不决了。就在这个当口儿,我们出台的一项政策,让他找到了合适的方向。

九十年代,我国出于发展科技的目的,推出了“双引工程”。大量前苏联国家的精密仪器、尖端设备被我国购入,还以最大的诚意开出尽量优渥的条件,吸引前苏联加盟国的科学家们来华援助。

我国提出的种种待遇,正中金琴科下怀。他最担心不适应新的科研体系,最终因为一事无成被“退货”,我们则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同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我们的科研体系大量参考借鉴了“苏联模式”,金琴科适应起来会很快。即使一时之间无法完全融入,我们也会派遣助手进行帮助。只要有真材实料,并且愿意踏实科研,早晚会做出成果的。

还有一点很让金琴科心动,我国不但可以给他高工资,分配住房,还能帮忙解决他的儿女的读书问题。咱们的面面俱到,真诚恳切,吸引了以金琴科为代表的一大批乌克兰科学家。

金琴科不再犹豫,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我国。他设计“安225”运输机的经验,大大促进了我国军工领域应用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后来还帮咱们研究了多款飞机发动机,直到今天,他依然在一线科研岗位拼搏。

再看金琴科当年的上级、“安225”运输机总设计师维克多,因为一直留在祖国,这些年日子过得很是糟糕。他无法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只能有一搭儿没一搭儿地打零工勉强糊口,老了又当街受辱,实在是令人唏嘘。

我国的“双引工程”持续了十多年,给祖国军工等领域的科研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除了金琴科以外,乌克兰材料学泰斗瓦连科、焊接技术大牛弗拉基米尔?郭瑞等人,也都纷纷来华支援咱们的科研工作了。

截至2002年,我们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引进的科技人才,达到了两万多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乌克兰“航母之父”巴比奇。

巴比奇拥有三十多年的航母经验,“莫斯科”号、“列宁格勒”号等航母,都是他的得意之作。不过他最满意也最牵挂的,还是没有彻底完工的“瓦格良”号。

“瓦格良”号是一艘命途多舛的航母,就在建造过程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大事纷至沓来,预留给它的建造经费也被乌克兰新上台的寡头和贪官们瓜分殆尽。

没了后续资金投入,“瓦格良”号就成了一大堆废钢废铁。巴比奇只能每天看着半成品叹息,却不知如何拯救自己的心血。

可是很快,巴比奇便连亲眼看看“瓦格良”号的机会都没有了。政府辞退了一大批军工专家,他也在名单之列,不得不黯然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造船厂。

失业之后的巴比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状态和尚未赴华援助的金琴科很像。曾有老美的研究所高薪挖他,结果被他坚定拒绝了。

巴比奇婉拒了老美投来的橄榄枝,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很多人觉得他实在不可理喻,放着大好机会不要,而他有着自己的考虑。

除了金琴科曾经顾虑过的不利因素之外,巴比奇不愿意去老美那儿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舍不得“瓦格良”号。虽然巴比奇已经很长时间没亲眼看看这艘半成品航母了,但他还是想和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瓦格良”号尽量近一些。能和它身处同一片土地,巴比奇愿意忍受种种艰难困苦。

结果这位老美高薪都挖不走的杰出人才,竟然在2002年主动踏上了前往我国的旅途。原因无他,“瓦格良”号已经被咱们给买走了。

1998年,我们成功拿下“瓦格良”号,乌克兰政府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愿意回收这堆“废铜烂铁”,给了我国一个相当优惠的价格。

“瓦格良”号从交易达成到正式交付,经过了四年时间,终于在2002年来到了大连港。跟着这艘半成品航母一起来华的,还有它的“父亲”巴比奇。

巴比奇早就知道我国的“双引工程”,也曾动过心思,可最终还是因为割舍不掉对“瓦格良”号的感情而作罢了。如今他视为孩子的航母已经来到了我国,他自然也跟着援华了。

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巴比奇,给我军改造“瓦格良”号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进行科研,只为自己无比骄傲的这个“孩子”,有朝一日能够以最优秀的面目示人。

在巴比奇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国军工专家的配合工作下,“瓦格良”号被成功改造成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2011年8月,“辽宁舰”正式下水,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全球轰动。

巴比奇看着性能卓越的“辽宁舰”在海域疾驰,不由得流下滚滚热泪。他既为“瓦格良”号有个好结局而欣慰,也为自己的援华成果感到激动兴奋。

无论金琴科还是巴比奇,他们因为各自的理由来华援助,帮了我们很多。在华工作的漫长时光,使得他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金琴科曾有去韩国从事更高薪工作的机会,结果被他果断拒绝了。他一直在咱们的东北军工基地工作,现在除了搞科研,还帮忙带学生。而巴比奇在“辽宁舰”建成之后,也下定决心在我国继续工作,为我国军工发展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学识与智慧。

他们之所以对我国感情深厚,是因为咱们和赴华援助的科学家们真心换真心。我们不是开出工资最高的,但一定是最真诚、最妥帖的。

赴华援助的科学家,不但自己可以享受到免费住房、医疗的福利,跟着他们来华的家人也能享受到。我国各地建立的科研中心,有专门为他们子女提供读书场所的中小学,他们的配偶如果希望就业,我们也会帮这些人找翻译、外教等比较合适的工作。

正是我们的优待和礼遇,让乌克兰的科学家们非常感动,进而竭尽全力进行科技援助。咱们和国际友人这份情谊,远远不是只有冷冰冰金钱关系的雇佣能够比拟的。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7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