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月明星稀。
不远处时而有枪声传来,院子里站着一个人,他手中握着一封信,信中内容早已看过,脸上露出沉思之色。
信中多是批评之语,言明多日来队伍失利所犯错误。
作为这几场战役的指挥,粟裕并没有因为信中的批评而觉得难堪,反而因信中恳切之言而感动。
写信之人是他的老伙计、老搭档,华野副政委谭震林。
他这位老伙计可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陈毅都说他:“脾气大,管不住!”
毛主席更是称呼其为“谭大炮”,说他敢说敢做、个性鲜明。
如今队伍作战失利,他这位“大炮”直言不讳,给粟裕写了这封“批评信”,其目的也不是为了指责粟裕,而是为了让粟裕认识到队伍存在的问题。
很快,粟裕就给谭震林回信。
信中难掩对谭震林的感激,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虚心接受谭震林的建议。一来一回,两封书信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近。
一、错失“大将”军衔
战争常有分歧,粟裕和谭震林也不例外。
1945年11月10日,华东野战军成立。
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过去抗日战争两人多有合作抗敌,这也是两个人第一次搭伙。
粟裕早听说过“谭大炮”之名,谭震林也知晓粟裕用兵很有章法。两人搭伙没多久,就创下苏中七战七捷的佳绩。
刚搭伙干事,就有这样的效果,两个人都很满意对方。当然,平常也有一些小矛盾、小分歧,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也就无关紧要。
可这一次不一样,部队接连失利,军心受损,作为野战军副政委的谭震林,心里有太多话想说,实在不吐不快。
于是,他给粟裕写了一封信。
信中既说了这段时间的失利,也指出了粟裕存在的问题,整封信就两个核心诉求。
1、粟裕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指出军事上的一些短视。
批评有理有据,信中不掩对谭震林的敬重。能看出来,他并不是一味的指责,而是真心想让这支队伍变好。
这不仅是一封批评信,更是一封建议信,信中饱含了对粟裕个人的敬重、期许,还有对华野前途的考量。
收到来信,粟裕站在屋外,低头沉思。
他能理解、能感受到战友对自己的深切关心,从而选择坦然面对,很快就给谭震林回了信。这发生在华野感人的一幕,也成为了口口相传的经典。
自那之后,两人配合更加默契。
两位老伙计历经大大小小战役,也让谭震林感受到“战神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难怪他晚年会说最佩服的人之一就是粟裕。
作为华野三巨头——粟裕、谭震林、陈毅,三人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不世之功,且几人都是老红军,结果谭震林在1955年授衔中却未被授予任何军衔。
要知道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属下许世友等人均被授予军衔,唯独他例外。
外界不免传出闲话,说是因为粟裕和谭震林有矛盾,这自然是无稽之谈。究其根本,还是谭震林建国后到地方上工作。
建国之初,他就被调到地方任职,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主持华东局工作,足以称得上“封疆大吏”。
按照当时授衔的要求来看,凡是到地方上工作、且在军队没有任何军职的人,就不参与授衔了。
因此,谭震林也就与大将擦肩而过。
不少人感慨,说他是“消失的大将”。
对于谭震林没有参与授衔仪式,多数人是遗憾的。
他是绝对的老资格,当初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他是第一个赞成的人,很早就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
参加过几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部队需要有人留下来打掩护,那时候笼罩在白区恐怖统治下,留下来的人完全靠着顽强的意志和敌人抗争。能留下来的人,哪一个不是英雄豪杰?
后来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立下战功,要不然也不会和粟裕搭伙,主持华中野战军大局。
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最终没有被授予军衔,自然是可惜的。不过对于到地方上工作,他是绝对服从组织安排的。
二、弟弟要当官?把他关起来!
谭震林服从安排,有些人可不太服从安排,比如他的弟弟——谭云。
谭震林在浙江工作时,与失散多年的弟弟联系上,兄弟俩见面之后,一阵寒暄,说起这些年的事。
谭云说他当初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就一直在国民党军队做事。前不久跟随部队起义,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当工人。
“那是好事儿啊!”作为哥哥的谭震林并没有听出弟弟的言外之意,只觉得去当个工人也不错。
既然组织安排了,那就服从。
见哥哥没有意会到自己的本意,他只能挠了挠头,略显尴尬的说:
“我不想当工人,想去公安部门,最好安排个干部职位。”
在他看来,哥哥是一省主席,主持华东局工作,给他安排一个小小的公安局干部,肯定不在话下。
谁知道哥哥不仅不同意,还很生气的说:
“你凭什么搞特殊?按照规定你不能当干部,公安干部更不行。”
说着,就要把弟弟往外面赶。
谭云心里也很气,心想作为他的大哥,连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满足。越想越气,他又不敢和大哥吵,回去后和军管会的人吵了一架。军管会也没办法,都知道谭云是谭震林的弟弟,只好把这件事报告给谭震林。
一听说弟弟在军官会大闹了一场,心里火气更大,当场拍着桌子就跳了起来,怒吼着:
“把他给我关起来。”
军官会只能照做,谭云真被关了起来。
被关起来那段时间,谭云开始正视自己的错误,过去在国民党军队,像走后门儿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哪怕来到共产党,他也觉得这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只是没想到哥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当然,如果谭云知道他哥哥还有个外号叫“谭大炮”,恐怕也不敢上门“要官”。
这么一闹腾,谭云乖乖的去了工厂当工人,一直干到退休。
不只是对弟弟严格,谭震林对子女一样如此。想要靠他走后门?不行!自己的人生是靠自己走出来,是好是坏是自己的事。
而他能做的,就是将孩子引向正道。
在谭震林孩子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
是的,他家每周都要开总结大会。
不管是家里的孩子,还是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哪怕谭震林平常工作再忙,从未缺席过。一次次家庭会议,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靠自己。
正是他的言传身教,家里六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当官、也没有一个人从商,全都是本本分分的上班族。
哪怕长女后来担任某个单位的局长,也是谭震林去世后的事。
谭震林的一生,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爱憎分明、党性强,敢于和恶势力说不,也是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三、读过两年私塾的省委书记
谭震林很爱学习,古来稀还在学习英语。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相比于贫农家庭来说,家境稍微好一些,读过两年私塾。不过在那个年代,活着本来就是件艰难的事,读书更是一份奢望。
12岁,他就被送到书店当学徒。
打工挣钱,才是那个阶层应有的基调。
可他爱看书,就接着在书店当学徒,趁老板不注意,翻阅书籍,补充知识。在浩瀚书海中,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接受各种进步思想。
不久,红色革命思想传到家乡。
只是稍稍接触,谭震林就被深深吸引。过去他一直在书海中寻找未来的方向,如今第一次直观的有了清晰的目标。
他要闹革命,要拯救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参加了好几次工人运动,充当急先锋,开展农民运动,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通缉。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和毛主席相识。
一如后来和粟裕相处一样,谭震林渐渐被毛主席的才华、见识所折服,因此当主席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后,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上了井冈山后,他在毛主席的亲自授课下,领悟到更多革命道理。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他在井冈山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思想上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可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冒失”的年轻人,和陈毅等人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动提出留下来。
当时白色恐怖很严重,国民党四处搜捕共产党人、进步分子,凡是被抓到的,几乎都被残忍杀害。
留下来,需要莫大的勇气。
继续前行,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他有勇气、意志坚定,和同志们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斗争。短短三年,其所领导的闽西南革命根据地人口就已经有十万之众。
因此,谭震林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南方三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着丰富游击斗争经验的他,被中央委派到江苏一带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
去江苏途中,原本书生面相的他,为避人耳目,,俨然一副大老板的派头,到驻地后,“谭老板”的名号也就叫了出去。谭老板是他、谭大炮是他,南方三杰亦是他,变得是外号,不变的是对革命那颗赤诚的心。
到了“东路”之后,他着手于抗日解放事业。
当时“东路”很要紧,因为东路包含着苏州、常熟、江阴、无锡等地方,西边是南京,东边临近上海,中间苏州。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等,几乎没有一个游击区能够与之比肩,取代“东路”。
组织将他派到如此紧要的地方主持大局,足以看出对他的信任。而他也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来了这里之后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给予了侵华日军很大的麻烦。之后这一块游击区迅速发展,成为了苏中野战军的重要兵源地。
也就是在这里,谭震林和粟裕相识、搭伙。
两人关系就堪比刘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之后两人打过很多场大仗,比如苏中战役、淮海战役。
在此不得不提到淮海战役,海海战役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分别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还有就是谭震林。能在这样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谭震林可谓战功卓著。
说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他是个儒将?
他还真不是,陈毅元帅曾这样说他:“他一发脾气,没几个人能受得了。”
军中不少人都被他批评过,其中就包括粟裕。
这个谭大炮说起人来,那是一点儿面子都不留。就连他的夫人也说:
“脾气能不能小点?别管那么多闲事?”
谭震林很不乐意,他可不认为自己管的是闲事。只要是觉得不对的,就可以站出来说两句,哪管是小兵、还是大将。
脾气大、不记仇、爱看书,也难怪别人叫他谭大炮。
后来谭震林从地方转到中央工作,这个脾气依旧没有改,毛主席有时候也会拿他这个脾气打趣,说他:“打炮打得准咯!”
言外之意,还是认可谭震林的脾性。
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他也没有闲着。哪怕古来稀的年纪,还拿着一本英语书念着A、B、C。
也正是他对知识的渴望、讲原则,深深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哪怕他从来不为家人走后门,家人对他也很敬重、爱戴。
在他的影响下,家中几个孩子基本都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这就是谭震林,一位被称之为“老炮”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