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宋清渭的家乡德州陵县被日寇占领,日本兵开始烧杀抢掠,村里和镇上布满了日本鬼子的据点。
年仅15岁的宋清渭和3个小伙伴打算出去投奔八路军,他们趁着夜色穿过高高的玉米地,靠着天上的星星辨别方向,连滚带爬跑了25里路,身上到处都是叶子刮的血印子。
找到解放区后,宋清渭和其他一些从日伪据点跑出来的青少年们进入干部训练班学习了几个月,他上过几年私塾,被分配到二专署专署机关担任文书。
参军后没几年,宋清渭凭借自己的英勇和聪明才智,成为渤海军区13团9连的指导员,参加了知名的济南战役。后来他跟随叶飞和韦国清的三野10兵团向福建进军,在福建驻守多年。
1948年,济南城由国民党11万重兵把守,守城的将领是老蒋十分宠信的“黄埔名将”王耀武,由于我军是首次进行大城市的攻坚战,在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中,前后要用两个月的时间来攻打,但情况却让人出乎意料。
在济南战役之前,双方经历了周张和昌潍两个战役,在周张战役中,我军拿到了济南兵力部署图,而在昌潍战役中,我军伤亡十分惨烈,宋清渭所在的连队连长和两个排长都牺牲了,宋清渭自己也身受重伤,压根无法走路,他作为指导员,只好被战士们用床板抬着指挥战斗。
潍县城和济南的防御工事很相似,攻下潍县后,华野首长便进行了多次攻城演练,战士们都信心十足,还打出了“攻下济南城,活捉王耀武”的口号。
济南攻城战役前不久,宋清渭的母亲去世了,他十分伤心,这时他已经是连队的主心骨,无法回去给母亲磕头,便让五连参军的三哥代替自己送母亲最后一程。
在济南大总攻之前,双方连续进行了多天的肉搏式巷战,混乱的枪声此起彼伏,子弹不断从耳边呼啸而过,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不断有国军或八路军的遗体从巷子里抬出来。
在医院附近枪战时,一颗子弹从宋清渭的帽子上穿过,险些要了他的命,后来仔细一看,弹孔离他脑袋只有两三公分的距离。
1948年9月23日,宋清渭接到团参谋长钱光的命令,要求带领部队前往大明湖阻止敌军,在八路军的追击下,国军惊慌失措,把大量的枪炮扔进了湖里。
于是宋清渭带领战士们在大明湖里捞武器,他身上的伤还没好,在水里捞了整整一天,后来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许世友将军是济南战役的总指挥,也是山东军区有名的虎将,按照指挥部原定的计划,将用15-20天的时间拿下济南城,后来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双方打了几天后,都非常疲惫,有人建议将部队撤下休息,但许世友不同意。
许世友将军表示:“现在拼的就是毅力,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坚决打下去!”
济南战役整整打了8天,最后八路军几乎全员参战,连伙夫和马夫都冲向了战场,把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很多国军战士眼看大势已去,只好纷纷投降,但是八路军发现,国民党的指挥官王耀武不见了。
原来王耀武已经乔表打扮,装作老百姓逃之夭夭,不过他逃到寿光时,被我方民兵抓捕。
让宋清渭感动的是,在济南战役期间,老百姓给予八路军强有力的支持,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送往前线,老百姓还组成了支前大军,参与运送伤员、押运残敌、运送水和食物。
宋清渭是农村家庭出生,所以非常体恤农民,他时常表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农民给士兵们提供吃穿,不可能打胜仗。
宋清谓经历了6年艰难而珍贵的征战生涯,经历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后来他在福建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解放战争以后,全军开展学习文化和理论的运动,机关干部按文化基础分成小学和中学班,宋清渭被分到了中学班,很多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战士,从来没有接触过文化知识,对他们来说,学习文化是件很困难的事,但硬是靠着毅力一点点学了起来,大家戏称要攻下“文化山”。
1960年,宋清渭和几个同志在福建军区党委办公室工作,坚持了一套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办公室24小时随时都能找到人,凡是党委办公室发出的文件,不论打印还是铅印,对标题大小、字距、行距等内容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召开党委会议时,宋清渭和史明两人在一旁列席做会议记录,记录好后便严格存档,同志们在会议上说的某句话都能随时查阅,可见党办工作十分严谨细致。
在机关工作的时间里,宋清渭还锻炼了计划统筹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主持各级党委工作打下了基础。
宋清渭从连队调到机关呆了14年,有段时老蒋时常叫嚣着反攻大陆,让他产生了下部队的念头,军区机关的生活条件比部队优越,但还是想趁着年轻继续到部队锻炼。
宋清渭把自己的想法向军区刘培善政委等人做了汇报,领导们都觉得他的思想觉悟高,想法也很好,决定找机会为他调岗,这样一等就是3年。
1963年9月,政治部廖海光找宋清渭谈话,组织上决定把他调任守备94团政委,宋清渭当即表示坚决服从安排,按他原来的想法,最想去的是野战部队,那里条件更艰苦,更能锻炼人。
守背94团全军2600余人,常年驻守无人海岛,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宋清渭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一起去海里游泳,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
海岛上的物资十分匮乏,淡水和粮食蔬菜都靠陆地上运送,遇到台风或雷雨交加的天气,运输艇无法行驶,战士们时常半个月吃不了蔬菜,有时连淡水都供应不上。
在西瓜成熟的季节,宋清渭每次进岛,会给战士们带去很多西瓜,瓜皮还可以用来洗手。
刚去师团工作时,3个孩子年纪都还小,大儿子宋晓5岁,最小的女儿宋洁只有3个月大,家里有个50多岁的保姆,但妻子周平也要事无巨细地照顾家里,劳累可想而知,但她还是毫无怨言。
1966年,有一次宋清渭回家时,孩子们一起扑过来抱住他,3岁的女儿边哭边奶声奶气地说话,让他心酸又温暖。
1966年上半年,政治部严政主任找到宋清渭谈话,组织上考虑到他在团里的优秀表现,打算调任他去师里任副政委。
宋清渭立刻表示,随时准备好调任新岗位,继续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这时国内正值特殊时期,他的干部调令便被冻结了。
1968年,军区调任宋清渭去福建省革委会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免去了团政委的职务。
由于调令十分匆忙,宋清渭只拿了书和一些衣服,就急匆匆地赶到军区报到。
随着办公室人员不断调动,宋清渭担任主任,开始了很多主持工作,那时他只有39岁,在干部中是比较年轻的。
有一次省革委举办重要会议,皮定均副司令员要作报告,很多地方上的干部都来参加,由宋清渭主持。
有些地方干部没见过宋清渭,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调侃道:“省革委是哪里找来的毛孩子,怎么让他主持会议?”
宋清渭听了哈哈大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在军区机关和团里工作多年,宋清谓对工作流程、办事原则都十分熟悉,很多领导还是他的老首长,所以在很多重要场合,宋清渭也很能放开手脚,只要摆正身份,处理问题不超越权限,真诚地提供建议和方案,工作就手到擒来。
1969年1月,在省革委办公室工作了半年之后,宋清渭被调任步兵82师当政委,后来又调到福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担任部长。
在宋清渭工作期间,难免会遇到干部重大处理和调任的问题,在特殊时期,稍有不慎就会陷入矛盾的漩涡,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1970年9月,福州军区政治部领导班子要进行调整,经党委讨论,要让宋清谓兼任政治部副主任。
宋清渭却感到心里很不安,这么多老同志比他厉害,再继续升职显然不合适,他找到领导说了自己的想法,领导考虑到他年轻身体好,于是把他调到条件艰苦的福建莆田后卓村,担任29军副政委,之前在野战部队锻炼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呆就是13年。
1985年,宋清渭从福建回到山东,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副政委,几年后又升任济南军区政委。
宋清渭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从军区机关到团里,然后再到师里,经历过多次出其不意的调任。
他从一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小子,成长为稳如泰山的部队首长,也经历过艰难而“惹眼”的时期,这些都成为宝贵的回忆。
年轻时的宋清渭,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并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年长时他沉着冷静而雷厉风行,他对干部要求严格,有问题绝不迁就,但干部有实际困难,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会尽力关照干部们的生活,正是他的处事态度,给上级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宋清渭始终认为,任何一项决定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只要实是求是、据理力争,讲情理讲公道,就可以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农民日报》:老将军的爱农情 2004-11-11
《北京日报》:读宋清渭将军回忆录《岁月纪实》2009-08-2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7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