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5月30日消息显示,我国有意向投入6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全固态电池研发,首批受益企业包括比亚迪、宁德时代、上汽、一汽、卫蓝新能源,以及吉利6家。
而在5月24日上汽集团“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已经宣布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点为2026年,能量密度将会超过400 wh/kg。
固态电池因为有着比锂电池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被认为是未来电池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来看,日本等国家专利和技术更多更成熟——中国要想保持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押注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是必然。而从首批受益企业名单来看,上汽、一汽为代表的国家队与头部民企及电池领域尖端企业一同,成为中国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跑者。
在上汽集团“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对于固态电池的阐述则更为清晰。上汽全固态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其主要优势包括:
1、能量密度更高:能量密度超过 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体积能量密度超过 820wh/L,电池容量能够超过 75Ah;
2、安全性能更好:在针刺以及 200℃热箱的场景下,能够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
3、适用范围更广:固态电池低温容量保持率超过 90%;
4、物料成本更低:基于材料和工艺的简化与创新,从电芯端到 PACK端,单位成本最多可降低40%。
把时间再调早一点点——5月13日,智己L6正式上市。智己L6光年版所搭载的“光年固态电池”并非全固态电池,而是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的半固态电池(官方称之为光年固态电池)。尽管并非全固态,但依然拥有高于一般动力电池50%以上的能量密度,同时具备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准900V平台+超快充三重特性,堪称细分市场的王炸之作。
智己L6是当下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具备最高能量密度的纯电车型——而其售价也并非遥不可及,仅为32.59万元,和同级别纯电轿车双电机四驱顶配的价格相当。
尖端技术,普惠用户,是上汽当下在固态电池技术上成熟和自信的明证。
上汽集团“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还宣布,今年10月份,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正式交付用户;2026年,全固态电池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
此外,上汽还宣布:后续,其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回到文章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目前整个市场上,有一种声音是,类似于上汽这样的老牌巨头“不行了”。但仅仅从固态电池这个例子来看,
上汽有哪点不行了?
01
销量
要说行不行,必先提销量。
2023年,上汽集团销售整车502万辆,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112.3万辆,位居国内车企第二;
2023年,上汽集团全年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连续第八年蝉联国内行业第一。此外,2023年上汽集团第19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84位,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最新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上汽集团新能源车板块表现亮眼,销量为74590辆,增长9.33%;1-4月累计售出284723辆,增长35.37%,新能源车销量规模稳居中国车企第二名。此外,上汽集团海外市场表现依旧稳定,4月共出口92061辆,同比稳增2.70%。
不可否认,上汽集团旗下品牌在燃油车板块确实有所下滑,但在新能源板块,依靠新车型以及全新技术在市场上的下一步口碑培育,上汽集团在新战场的上升势头,只能说是刚刚开始。
而针对新战场的上汽集团“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就是一声冲锋号。
02
智能
提到传统大厂,必被贬低智能落后。但放眼看以智己为代表的上汽全新智能电动产品,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在智能上,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汽大厂的“钞能力”和决心。
在“向新十年”发布会上,上汽将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然后按照类智能人的架构,进行系统上的“重构”:
融合感知架构,把场景信息数字化;
“云端超脑”部署AI大模型自学习进化;
学习成果蒸馏到边端的“智慧大脑”,其根据场景做出规划决策;
“敏捷小脑”协调线控底盘3个方向6自由度实时、可靠和稳定运动;
最终目的,是把智能电动车,打造成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上汽零束科技已经明确了智能车云管端全栈架构的路线图: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1.0实现“域集中”,重点攻关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
全栈3.0实现“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重点攻关成本控制和L3级自动驾驶;而在未来的全栈4.0解决方案,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
目前,银河全栈3.0正在分步“上车”,2025年将会全面落地。它将有效降低整车低压功耗,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我最大的感慨是,上汽公布的每个数字,都在指向更强的底层技术——而不是肤浅的表面功能。事实上,只有依靠更聪明的大小脑协同,更智能的体验,尤其是可迭代进化的、超乎消费者预期的体验,才能有实现的基础。
03
架构
智己L6的准900V架构已经是当下纯电量产车型中的天花板,而整个上汽集团的“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还能够实现更大范围车型梯度的覆盖。
不仅覆盖豪华车和中级车市场,还将针对入门级市场的用户需求,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从实力上来看,“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的优势包括:
1、整车电耗方面,全新星云平台“一度电续驶里程”挑战实现行业领先的 12 公里目标,比现有水平提升超过30%;
2、线控底盘的应用使得整车制动响应速度提升 40%、整车行驶稳定边界提升 20%,通过四轮独立控制实现整车操控提升、整车续航提升 3%以上、整车减重 3%以上,通过实现低速转向角度小于180°支持方向盘收纳,改善座舱空间;
3、整车安全方面,全新星云平台达到欧洲五星碰撞安全标准,满足 UNECE R155&ECER156 以及 GDPR 等全球网络数据安全法规的要求,并创新地将“内生安全” 理论应用在产品设计中,显著提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减少因外部攻击或内部漏洞导致的风险和损失。
而除了以“星云”为名的纯电专属平台之外,上汽还有以“珠峰”为名的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和以“星河”为名的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
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实现了场景全覆盖,面向全场景、全天候、全球市场,珠峰架构实现从“发动机为主驱”到“电机为主驱”,从“油混”到“电混”产品全覆盖,无缝链接从“油”到“电”转型。
在“珠峰”架构上,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 3.75kWh/L,显著优于行业主流竞品水平,此外,“珠峰”还实现了高水平低排放,上汽集团将是第一家在欧洲实现碳排放低于 100g/km 的中国车企,同时珠峰架构产品将满足欧 7 排放。
全新“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则聚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使用场景,首创增程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架构方案,真正实现“零碳零排放”。
增程型氢燃料电池的解决方案是指将氢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器,串联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作为整车的驱动单元。上汽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近 20 年,量产的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并已实现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和材料的全国产化,增程型燃料电池电堆 P4M 系统额定功率 45kW,常用工作点效率大于50%,最高效率突破 55%。增程型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研发和产业化,有望进一步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推广和普及。
可以看到,“星云”、“珠峰”、“星河”三大整车架构,实现了从纯电到混动再到氢燃料电池的全面覆盖。
从地球的辽阔,到宇宙的浩瀚,从浪漫至极的命名中,上汽集团寄托了内在强大的自信和对未来的热望。
04
动力总成
除了文章开头所说的固态电池这一领先的核心技术之外,上汽集团还拥有全新“蓝芯”混合动力总成以及全新“绿芯”电驱总成两大核心动力总成。
“蓝芯”混合动力总成聚焦模块化、集成化、专属化的DMH超级混动技术,已经实现性能突破。
比如荣威D7 DMH就搭载了集成精度更高的同轴离合器、高效热效率运行区间高达 8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行业首创集成发动机、变速箱、混动策略、热管理、空调等控制于一体的PICU 模块,在实测中,跑出了 1962 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百公里油耗仅为 2.8L。
未来,新一代“蓝芯”的总成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10%。其中,混动专属发动机热效率突破 46%,混动变速箱采用全新构型的“双同轴方案”,新的“能量控制大脑”将更精确的实现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的转换。
全新“绿芯”电驱总成则经过技术迭代之后,性能实现了进一步跃升。
迭代后的 NPC 轴,应用了独创的网格式油冷技术,并采用镁铝合金壳体极致轻量化设计,总成重量仅为 86kg,在国内同功率段中水平最高;
“绿芯”的电机有效功率密度超过9.5kw/kg,已经高于国家7kw/kg的“2035规划目标”;总成功率密度提升至 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至少40%。
05
驾仕总结
从上汽“向新十年” 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诸多技术信息一一放送,看完全场,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烧脑干货太多,煽动情绪的口号太少。
对于受众而言,这种技术发布难免乏味难懂,但作为车企,难道要张口闭口遥遥领先、极力煽动受众情绪,才能做好一场技术发布会么?
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上汽多到说不完的干货,需要后续通过更多专业的人去从多角度、多场景一一解读。我以前也表达过我的观点:
如果只能依靠创始人面面俱到明示暗示自己各种遥遥领先,但实则没有真正影响行业、经得起推敲的实际技术,其实,只能说明自己“没有掌握核心科技”。
所以大可不必责怪传统大厂不懂躁动情绪搅动热搜,我认为,一场技术发布就应该有技术发布的气质:
技术数据上,严谨求实。
时间节点上,明明白白。
产品和技术优势,用经得起推敲的数据来佐证,而不是靠情绪化的华丽词藻去过度粉饰。
全固态电池将超过400 wh/kg、达到500 wh/kg,中国无可争议的第一梯队;
吉利和比亚迪争得不可开交的发动机热效率,“蓝芯”混动专属发动机热效率也能突破 46%;
“绿芯”电机有效功率密度超过9.5kw/kg、总成功率密度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至少40%;
……
随手列出几个数据,上汽一场发布会,起码能说出数十个“遥遥领先”。但上汽不说,是因为他们明白金句并不长久,产品才是王道。
当然,当下会有一种说法是,你优秀但你不吹,我怎么知道?在我的观察中,我想受众在情绪上的阈值已经被新品牌和新车型调动得过高。从之前智己发布L6的时候,智己对诸多黑科技的解读和对比,都能掀起如此轩然大波,至少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上汽这样的厂家进入具备明显攻击性的语境,对手就会显得特别紧张——是智己的姿态和出发点有错么?在一个残酷市场上,更大的错,可能是实力太强。
或者是背负着多年来全国头部车企的担当,也或者是企业气质使然,从“向新十年”发布会来看,并无夸大其词引来的情绪激动,但那种因技术积累而执拗、甚至骄傲到从不把头低下的底气,仍会让我在复盘时,内心倍感悸动。
浩荡的十年已经过去,竞争更为激烈的十年正在脚下。
所有流行都难以逃脱过时的命运,而市场也在不断探索中,终会找到平衡。
一个个百年品牌的成长和成就,从来不是靠挂在嘴巴上的句子来达成,而是靠一款又一款扎实的产品造就。而汽车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不是一天两天靠拼凑而成——技术靠产品去呈现,最终靠体验,来与用户沟通和对话。
多年以来,大厂一贯都不是那么会说话,不过是因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几十年以来,一直都是产品在说话——谁曾想,眼下竟到了一个要看车企掌门人会不会说话而决定市场的时候。
这样的时期是不是会延续、能延续多久,实话说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个残酷战场上,真正全面考验体系力的时刻,虽迟,但一定会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