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举诞生以来,它就成了封建王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有效的打破了上层贵族阶级的资源垄断,给天下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窗。
天下的读书人为之疯狂,为之痴迷,都想通过参加科举达到登天子堂,做人上人的目标。
但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近代以来饱受欺凌的民族和国家,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科举选官的制度弊大于利。
于是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在1905年,科举制度彻底走向终点。
而在这之前一年的甲辰科,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
在这堪称“压轴”届的科举中,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深刻的趣事。
当时清朝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在复核这一届科举进士名单时,有个人就因名字被慈禧所不喜而错失状元。
这个人就是谭延闿。
而谭延闿后来不仅参加革命推翻清王朝,而且还当上了民国政府的主席,当真是有趣。
谭延闿,湖南茶陵县人,在浙江出生,他的父亲是进士出身的晚清大臣谭钟麟,母亲是地位比较低下的小妾。
在书墨气息浓厚的家庭中,又看到母亲在家中受到的歧视遭遇,这也让谭延闿没有染到纨绔恶性,养成了好学笃进的性格。
谭延闿有别于其他兄弟的表现,成功引起了父亲的重视,受到了格外关注和培养。
父亲觉得他是个好苗子,不仅请了帝师翁同龢来教导他,而且还定下了严格的学习标准。
例如每天要坚持练习书法,读多少页书,每三天要作一篇文章,每五天就要写一首诗……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以及老师的悉心教导之下,聪明伶俐的谭延闿的学业,肉眼可见的进步,文学和书法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童子试时,13岁的谭延闿轻而易举考中了秀才。
父亲对此很高兴,为了更好的备战之后的乡试会试,特地邀请了晚清著名经学家王闿运来指导他的学习。
名师出高徒,谭延闿在之后的学习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考试中也没让大家失望。
1904年,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届会试的谭延闿,以会元(第一名)的荣誉成功折桂,成了远近闻名的奇才。
谭延闿自己以及师友们都一致觉得他会被钦点为状元,比较他才学高,出身好,背景强。
可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人寄予众望的谭延闿,竟然连一等都没上,名词只排到了二等第35名。
后来经过多方面了解,才清楚这事的前因后果。
本来按照以往经历,给进士定名次是皇帝干的事,殿试也是皇帝安排。
可晚清的朝政大局基本是慈禧说了算,光绪也得听他的安排。
在这科进士最终定名次时,慈禧浏览了一下各位考生的籍贯,排名第一谭延闿她多看了几眼。这一看顿时让她感觉到可怕。
为什么呢?
因为谭延闿,既姓谭,籍贯还是湖南茶陵!在前几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的谭嗣同,不就是湖南茶陵人。
这个人是个狠角色,在自己阻止变法软禁光绪后,竟然还企图围园来谋害哀家,事情败露被捕后更是铮铮铁骨,就连行刑时仍然大义凛然,令人感到后怕。
谭延闿和谭嗣同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万一两人之间沾亲带故,他要是成为新科状元,我这么想别人也会这么想,那不是助长了谭嗣同的名声嘛!
按慈禧的做事手段,当然要防微杜渐,
何况慈禧一看第二名的刘春霖的名字就很好,‘春霖’两字有水,正好可以缓解今年这大旱之年,甚好甚好。
于是就这样谭延闿失去了状元之位。
对此谭延闿也不能说什么。
谭延闿后来在宫中做点编撰的工作,他深知清廷腐败,所以没多久就弃官回到了家乡湖南搞教育去了。
辛亥革命一声枪响,神州各地为之震动。
在湖南的谭延闿积极响应,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
清朝灭亡后,谭延闿一直追随中山先生,为革命事业奔走不停。1928年2月,谭延闿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
不知九泉之下的慈禧,得知自己随意划掉的名字,还真成为了王朝的埋葬者,会不会为自己的先见之明感到高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