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上个月普京访华期间,俄方未能就中俄蒙跨境天然气管道项目(俄称“西伯利亚力量2号”)达成协议。
这位消息人士称,中方希望以俄罗斯以“国内价格”通过该管道出口天然气,而莫斯科不同意。此外,莫斯科希望通过该管道向中国每年出口最多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但中方并不打算买这么多。
【上个月中旬,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
《金融时报》还引用了俄罗斯一家大型银行尚未发表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在预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未来的收入时,已经不再考虑该管道项目。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关于《金融时报》的这篇报道,其真实性有待继续观察,截至目前,中俄蒙三方均未对该报道做出官方回应。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跨境天然气管道事关重大,属于动辄关系到数百亿、数千亿美元的国家战略级项目,绝对不是两三年就能定下来的事情,双方之间有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分歧,或者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实际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中俄跨境天然气管道事关重大】
回顾中俄天然气管道合作的历史,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有些人应该知道,中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正在运行的天然气管道,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称“西伯利亚力量”),2014年开工,2019年实现通气,预计2025年达到最大输气量380亿立方米。根据俄方的说法,双方就该管道签署了为期30年的天然气供销协议,合同价值4000亿美元。
但实际上,关于这条管道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时与中方签署的《中俄能源领域合作协定》。协定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位于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塔气田,向中国出口管道天然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路线图】
协议虽然签了,但在俄罗斯的业内人士看来,叶利钦在北京签署的这张协议并不靠谱,因为当时跟随叶利钦来华的代表团中,竟然没有“鲁西亚石油公司”的第一负责人普拉东诺夫。该公司是伊尔库茨克政府于1992年成立的,掌握科维克塔的开采权。
而就在叶利钦访华后一个月,叶利钦代表莫斯科中央与伊尔库茨克政府签署协议,规定该州有权进行“独立的国际经济交往”并与外国政府签署经济协议。
无独有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另一大主要气源——位于远东雅库特共和国的恰扬京气田,当时同样也在雅库特政府自己手里,而不在莫斯科手里。
这就是当时俄罗斯的国情,叶利钦通过819事件和1993年炮打白宫实现了夺权与中央权力的整合,而与此同时,坐在克里姆林宫的他,却无力管理、制约偏远的地区,那些有油有气的地方政府,敢于与莫斯科分庭抗礼。
【叶利钦通过819事件和1993年炮打白宫实现了夺权与中央权力的整合】
所以尽管当时中俄签了协议,但直到2011年,在普京的全力支持下,俄气公司才夺得了科维克塔和恰扬京气田的开采权,并合法垄断了俄罗斯全部的管道天然气出口权——在这场央地之争中,普京用了10年时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然而,这10年也是俄罗斯“错过的10年”。叶利钦执政的90年代,当时俄罗斯在与中方的谈判中占据相当大的优势,因为当时中国进口天然气的渠道很少,页岩气革命也尚未到来,所以俄罗斯其实是处于卖方市场的。
但到了201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俄罗斯错过了最好的谈判窗口期。一方面,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建成通气,来自中亚国家的天然气通过新疆源源不断地进入内陆,中国跟卡塔尔、澳大利亚的液化天然气贸易也不断创下历史记录,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开采自己的页岩气。
【中国从进口卡塔尔和澳大利亚进口大量液化天然气】
另一方面,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冲击始终难以散去,2012年,俄气在欧洲的生意又遭欧盟打压——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反垄断调查”。种种变数,让普京在电视镜头前高调宣布“俄罗斯天然气将要东进”。
于是双方之间的谈判开始加速,但谈到最后,还是卡在了价格问题上。根据当时中方自己说法,双方的价格分歧为每1000立方米100美元。
就这100美元的价差,让谈判卡了至少4年,直到2014年5月,中俄才正式签署了为期30年的供销合同——而就在3个月前,克里米亚危机爆发,西方对俄开展大规模制裁。
回到现在。通过简单回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谈判历程,我们应该认识到两点:第一,价格问题就是很复杂、很麻烦、却又很关键的问题,当时双方在这上面至少拉扯了4年,而现在我们同样也需要保持耐心。
第二,关于俄罗斯天然气输华一事,早在10年前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10年后的今天,主动权依旧掌握在我们手上,而俄罗斯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却远比10年前更加严峻。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