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位于云南开远城区西南,由正房和东厢房组成的丁字型两层楼房,上下两层总共大小约二十多间房屋,也住了二十多家,一家一间房,作为13军炮兵团的随军家属,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和母亲就住在这座楼正房二楼东侧的一个房间里。
初到开远随军时,我们先是住在租赁的一处民房里,闻得这儿腾出了空房间,便搬了过来,起初是捡空住在靠楼梯的一间侧房,虽是南向,却紧靠楼梯,人上下楼时脚踩踏上纯木制且建成二十多年的楼梯板,咣咣的一步一响,又无隔音设备,那动静是一点分贝不减地清晰入耳,影响休息和睡眠,住了一两年后挪移到了这儿。
这间房不是原房,而是二楼正朝南的一间一百多平米的正房分割而成的,原房的门被拆除,对着门留出一个两米宽的过道,沿着过道将东西两半均分竖起两面墙,变成了两家。这是个什么样的墙呢?恐怕谁都想不到。
它既不是砖垒的,也不是木制的,那是怎么弄的,难道是纸糊的?你别说,还真就是纸糊的,墙就是竹条编的篱笆,外面则用牛皮纸、旧报纸糊上,墙中间留了一个可容一人进出的竹篱笆小门,边上留下铁丝扣,用以锁门。这种墙实际上就是个遮挡物,较布帘子也就是厚了些而已。
挪到此处相中的是位置,朝向佳采光足,可以避开连绵不绝的噪音,相对安静,还有一个长长的阳台,多了个活动的空间,房间面积也就是二十几个平方,我是独生子,连父亲三口人,父亲每周六下午回来,周日下午返回部队,平时就我和母亲,倒不算拥挤,而对门则是三个小孩,五口人,同样的面积就显得很狭窄了。
开远是座边疆小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驻军很多,除了13军机关及军直属队外,还有昆明军区后勤23分部,59医院等,除了我们这座楼外,县城内还有三座类似这样的院落和二层楼房,都是解放前达官贵人的私宅,解放后成为公产,均用以安排军属居住,大部分是军炮团的,其他单位的也不少,住户都是营职以上的军官,也有一些团职干部,房间大小不一,不论职务高低,人口多少,按先来后到,一律是一户安排一间房,既是卧室也是客厅。
我搞过住房解困,按统一的标准,人均居住两平方米以下的为住房特别困难户,除了我家因人口少不在此列外,大部分家庭应该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样的住房水平,明显低于当地的普通居民,当然,军队干部经济收入高一些,但家属们绝大多数没工作,一人挣工资养一大家子人,也是捉襟见肘。
当年,附近的居民都称大杂院的部队家属为军官太太,开远是原国民党26军的驻地,大概早先就是这么称呼国民党军官夫人的,可共产党军官的家属们生活水平跟他们毫无二致,某些方甚至面还不如他们,只能算作穷太太,这就是共产党和国民堂的区别。
现在不少人都吐糟前三十年穷,苦,这是事实,但他们偏偏回避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就是,上至中央下到普通百姓,都过着差不多一样的日子,贫富差距很小,当年在开远这样一个小县城,营团干部说起来也是有点地位的人了,家属和孩子住在鸽子笼般的房子里,却从没听人因此而抱怨过,感到不公平, 都觉得很正常。人们同甘共苦,社会风清气正,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家充满着希望和向上的力量。人们为什么至今怀念那个年代,理由就在于此。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