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益显著 虾蟹收益率超280%

青岛信网2024-06-06 09:15:09  94

即墨区发布202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成果 梭子蟹、对虾收益率超过280%

6月5日,记者从即墨区2024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即墨区增殖放流资金共106万元,计划在鳌山湾海域放流水产苗种8178万单位,其中,中国对虾苗种7778万单位、三疣梭子蟹苗种400万单位,通过持续性、科学的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渔业种群资源,进一步修复海洋生态资源。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当天公布的2023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表明,梭子蟹及对虾等放流品种的产出均为投入的2.8倍以上,渔业生物增殖放流的收益率超过280%,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增殖放流

“虾兵蟹将”数量快速增长

近三年来,即墨共投入420万元,用于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已完成放流中国对虾苗种30235.8万单位、日本对虾苗种2626万单位、三疣梭子蟹苗种2302.9万单位。即墨区近海海域的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等一些底栖、岩礁性渔业资源数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使即墨区近海渔业资源逐步恢复,并带动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渔业经济增长,捕捞增殖品种已成为渔民秋季捕捞生产的重要形式和增收手段。

根据青岛市下发的《青岛市2024年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方案》,即墨区制定了《即墨区2024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方案》。今年,即墨区增殖放流资金共106万元,计划放流水产苗种8178万单位,放流区域为鳌山湾,共设置2处增殖站,其中,放流中国对虾苗种7778万单位、三疣梭子蟹苗种400万单位,通过持续性的、科学的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渔业种群资源,进一步修复海洋生态资源。

即墨区海洋发展局渔业技术推广科负责人辛海燕介绍,结合即墨区海域状况和水质条件,此次将鳌山湾近海海域确定为增殖放流区域,委托第三方对苗种进行存量计量,对苗种规格、合格率等进行测量,对放流过程中的苗种进行抽样验收等工作。即墨区海洋发展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全过程监督,通过招募社会监督员在增殖放流现场进行监督,确保各个工作环节落实到位。

效益显著

虾蟹收益率超过280%

辛海燕介绍,为了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提高放流工作的科学性,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每年会委托相关第三方科研机构评估当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首先是放流海域本底调查,主要包括对重点放流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海域生态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确定放流对象的主要敌害生物种类,分析敌害生物对放流种类的影响;分析评价放流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是否满足放流生物存活和生长所需的基本环境条件。其次是开展放流对象回捕调查,通过捕捞回捕调查、渔船生产统计取样与市场调查三种方式进行。其中捕捞回捕指通过租用生产船,定期出海对青岛市近岸海域主要放流对象(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进行回捕调查;渔船生产统计指根据生产渔船、网具类型、作业海域等不同,在放流种类回捕期间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渔船进行渔业生产统计取样,以获取回捕放流种类的数量和生物学指标。通过调查,可以构建青岛市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提出增殖效果保障措施和放流计划调整建议,为青岛市增殖放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这几年的评估效果都很理想,这也为形成海洋完整生物生态系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辛海燕介绍,2023年即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表明,梭子蟹及对虾等放流品种的产出均为投入的2.8倍以上,渔业生物增殖放流的收益率超过28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带动了水产品加工、冷冻、销售等行业的发展,社会就业人员增多,渔村社会更加稳定,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幼苗放流入海的手段向海洋直接补充健康的幼苗资源,充分利用青岛近海水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增加资源量,修复生态环境,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后期,即墨区会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并每年进行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分析,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放流策略,更好地保证即墨近海增殖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环境优良

鳌山湾成天然海洋牧场

“即墨区海域水温和盐度适宜,溶解氧和营养盐类含量丰富,水质状况和生物环境良好,是山东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渔业资源种群栖息地。”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永介绍,为解决近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日益萎缩的状况,特别是针对青岛沿海比较突出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等重点渔业资源的保护,采取持续性的、科学的资源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渔业资源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

近年来,即墨区一直选择鳌山湾海域作为增殖放流的主要阵地,显然是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后才作出的决策。张永介绍,即墨区海域,尤其是鳌山湾海域,饵料生物水平较高,有助于渔业早期生物的开口、饵料选择和转换、生长等过程,为渔业资源的增殖养护、种群补充提供了良好的饵料基础,适宜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放流品种的存活、生长和繁衍。

/ 链接 /

一批海产品

成为“国字号”

据介绍,2023年,即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1.41万公顷,渔业产量与产值实现平稳增长,渔业总产量达到31.0万吨,渔业总产值78.7亿元,较2022年增速分别是3.26%、4.0%,海水养殖业稳步向前发展。现有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2处、省级海洋牧场1处,10万吨级“国信1号”养殖工船1艘,省级原良种场7家,工厂化育苗、养殖100万立方水体。

近年来,即墨区形成了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渔业发展策略。除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外,即墨区海洋发展局还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不断优化渔业生产结构,拓宽渔业生产空间,促进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黄海6号”中国对虾新品种,助力渔民增产增收。二是规划建设685亩的蓝色种业产业园,纳入青岛市蓝色种业研究院“一园区”规划布局,已安置海大、省海科院、黄海所3家院所,其中海大项目及省海科院项目已建设完毕,正在履行验收流程,项目建成后将开展水产种业联合技术攻关,为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提供良种保障。三是注重品牌建设,提升本土品牌影响力。国信“裕鲜舫”作为首个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的大黄鱼品牌,目前已上市2900余吨;“神汤沟牡蛎”“即墨海参”等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即墨海参”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地标产品展示”平台的地标产品。四是在推动深远海渔业发展工作中,打造深远海养殖标杆。“国信1号”养殖工船首创“船载舱养”养殖模式,深远海养殖经验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在“国信1号”运营基础上,快速迭代升级,启动总投资约12.6亿元的国信“2-1、2-2号”项目,建设进度已达66%。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458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