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师兄, 百亿IPO黄了

融资中国2024-06-05 17:42:09  79

15亿募资计划暂告一段落。

又一只独角兽止步IPO。

2023年6月20日,芯旺微的上市申请材料获上交所科创板受理;同年7月10日,接受问询。但在2024年5月30日,芯旺微以撤回发行上市申请结束了这场短暂的IPO冲击之旅,上市审核状态现已变为“终止”。

芯旺微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共进行1次减资、5次增资和5次股权转让。其中第四、第五、第六次增资分别对应芯旺微A、B、C轮融资。

2021年1月,芯旺微完成A轮融资的投前估值为6.5亿元;2021年4月,芯旺微B轮融资的投前估值涨至23.5亿元;2022年8月,芯旺微C轮融资的投前估值进一步跃升至100亿元。显而易见,这是一头百亿独角兽。

按照原计划,芯旺微拟发行股票不超过6353万股(不含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发行的股票),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拟募集资金17.29亿元(后于2023年8月经董事会审议,将原募资金下调2亿元至15.29亿元),将用于车规级MC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工业级和AIoT MCU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车规级信号链及射频So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测试认证中心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但如今,一切已按下停止键。

这并非孤例。自2024年以来,便有超百家在A股排队IPO的企业宣布终止IPO。其中不乏捷氢科技、艾柯医疗、歌尔微等独角兽企业。

企业主动撤单的背后,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投资者情绪变化影响着市场流动性,企业IPO定价若不理想往往会主动延缓上市时机或另择上市地;另一方面,随着注册制实施,监管层在加大对各方的监管力度,中介机构及企业选择静候时机。

但无论如何,对于芯旺微而言,选择主动撤单自然有其谋划及打算。

兄弟齐创业

芯旺微的故事,要从一对70后胞兄弟丁晓兵和丁丁说起。

丁晓兵生于1973年,丁丁则生于1978年,兄弟俩尽管前后差了5岁,但兄弟俩学业和就业选择上却多有重合。

从选择院校来看,二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区别在于丁晓兵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丁丁则是电路与系统专业。二者就业单位的重合度更是令人咋舌,年长五岁的丁晓兵只比丁丁多了一段1998—2000年在华为工作的经验。2001年,时年28岁的丁晓兵并开始自己创业之旅,于2001年创立公司精致科技,任公司总经理一职,2003年,毕业的丁丁加入精致科技任工程师。

2005年,丁丁开始任奥莉生的工程师,而哥哥丁晓兵也于次年即2006年加入奥莉生,任公司技术总监,二人在奥莉生均工作多年至2012年。值得一提的是,奥莉生的实际控制人为丁丁,且奥莉生已经于2020年注销。

继精致科技、奥莉生之后,二者再次创业,于2012年创办了芯旺微,且至今仍是公司实控人。正如芯旺微所言,“两人合计持有公司的股份较多,控制的表决权较大。”

“较多”和“较大”具体又是多少?

其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3年6月,丁晓兵直接持有公司13.69%的股份,同时通过上海芯韬、上海学芯和南京烨迈分别间接持有公司24.53%、1.50%和0.39%的股份,合计直接及间接共计持有公司40.12%的股份;丁丁直接持有公司7.20%的股份,通过上海芯韬、南京烨迈分别间接持有公司12.80%和0.20%的股份,合计直接及间接共计持有发行人20.20%的股份。

简而言之,丁晓兵、丁丁两人合计直接及间接持有发行人60.32%的股份,直接并通过控制上海芯韬、上海学芯和南京烨迈间接控制发行人64.19%股份对应的表决权,是芯旺微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对此,上交所在对芯旺微的审核问询函中特意提到,“请发行人说明:实控人丁晓兵与丁丁发生意见分歧或纠纷时的解决机制”

芯旺微对此给出了两条信息回复,分别是“丁晓兵与丁丁为法定一致行动关系,最近两年未发生表决结果不一致的情形”和“丁晓兵与丁丁已补充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明确约定了发生意见分歧或纠纷的解决机制”。

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但同时“亲兄弟,明算账”。

因此,丁晓兵与丁丁于2023年7 月补充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主要约定如下:丁丁同意自《一致行动协议》签署之日起,不论是其自身或者其代理人、 委派代表以及其所委派的董事(如有),就涉及发行人的经营、管理、控制及其他相关事项,与丁晓兵保持一致意见,并作出、实施,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促成与丁晓兵一致的行动(不论该行动是否需要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予以实施)。

二人作为发行人的股东/董事,在行使其股东/董事权利前,应由丁晓兵负责对相关事项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丁晓兵听取丁丁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充分交流。如二人就相关事项意见各不相同,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则以丁晓兵的意见为准。简而言之,最终解释权归兄长丁晓兵所有。

15亿募资计划搁置

同胞兄弟共同创业,芯旺微表现如何?

从竞争优势来看,芯旺微表现可圈可点。自2012年设立以来,芯旺微内部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形成了“自主指令集设计技术、自主内核架构设计技术、自主开发工具设计技术(C语言编译器、IDE、编程软件、编程调试器等)、车规级和工业级MCU产品开发技术”等MCU设计领域完整的技术体系。

公司自主研发的KungFu精简指令集,具有代码密度高、数据赋值灵活、编译效率高、指令丰富等特点,开发的相应MCU内核,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功耗等特点。不同于国内多数MCU厂商采用ARM授权模式,公司自研MCU指令集与内核,不受第三方内核IP授权体系的限制,在国际贸易及技术摩擦频发的背景下,实现了MCU核心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

因此,2020年席卷而来的“缺芯潮”给了芯旺微崛起的机会。

彼时集成电路产业链产能紧缺且下游市场受缺芯事件影响,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投资热度大幅提升,与汽车产业链相关芯片公司被赋予高估值,其中作为当时国内少数具有成熟车规级MCU产品的芯片公司芯旺微,也是在2020年开始进入投资人的视线。

2020年5月,芯旺微敲定了与A轮投资人增资协议,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时间为2021年1月。参考芯旺微当时的经营数据及业绩预期,并综合考虑发展前景、行业发展情况,协商确定了芯旺微的投前估值为6.5亿元。

而自2021年1月起,仅3个月时间,芯旺微的估值便从6.5亿元涨至了23.5亿元。2021年4月,芯旺微完成B轮融资。如其所言,“芯旺微自2020年底起车规级MCU芯片销售收入增长显著,投资人参考芯旺微2020年度财务数据及2021年业绩预测,并综合考虑芯旺微及行业发展前景,确定本次股权转让芯旺微投前估值为23.5亿元。”

又隔一年时间,2022年8月,芯旺微以100亿元的投前估值完成C轮融资。对此,芯旺微透露是由于“公司在2022年已有较为明确的上市计划,投资方看好发行人未来业务前景和车规MCU行业发展前景,预期发行人上市后将会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更快速的发展,因此给予发行人较高的估值。”

在“缺芯潮”雾霾下,芯旺微整体产销量节节攀升,但进入到2023年,芯旺微的车规级MCU产销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88.69%下滑至2023年同期的51.48%;同时整体产销率也呈逐步下滑趋势。

在业绩方面,未公布2023年数据,但从已披露的2020—2022年数据看,在会计年度期间,芯旺微营业收入分别为0.98亿元、2.33亿元、3.1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20.33万元、5079.17万元和6124.11万元。

业务规模有限是制约芯旺微发展很重要原因之一。如其直言,“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自身经营管理、市场需求、技术研发等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发生因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公司盈利能力将可能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与此同时,芯旺微所处的MCU设计行业为典型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不确定性较高、投资回报周期长、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特点。而芯旺微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为顺利完成技术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以及市场进一步拓展等任务,仍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上市原是芯旺微所计划的融资主要渠道。

按计划,芯旺微拟募集资金17.29亿元,其中计划将募资所得的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此,上交所要求其说明补充流动资金的具体测算依据。后续芯旺微表示,经2023年8月的董事会审议通过,将原募投项目补充流动资金4亿元调整为2亿元。正因为如此,芯旺微的拟募资金额也下调至15.29亿元。

但随着芯旺微终止IPO,也意味着其原计划的15亿元的募资计划搁置了。但“目前公司发展中所需的资金主要通过股东投入,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公司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因此芯旺微此时也在寻求支援。

“科大系”创业军团

尽管芯旺微此刻终止了IPO,但能一手将企业培养成一头百亿独角兽,足以见得两位中科大校友的厉害之处。实际上,“中科大”在创投圈历来是个响当当的高校招牌,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中,中科大更是素有AI界“黄埔军校”美誉。

还在三度冲击IPO的AI企业“云知声”,便是“中科系”企业。在其递交的招股书中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国内的AI解决方案市场高度分散,按2022年收入计中国前五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合计市场份额为15.5%,其中云知声是2022年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为0.6%。

尤为关键之处在于,市场规模前五大企业中,有四家为“科大系”企业。

其中,市场规模第一的是科大讯飞,其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市场规模第二的为商汤科技,其创始人汤晓鸥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排在云知声之后的为云从科技,其创始人周曦于199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除此之外,“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掌舵人也为中科大校友,此外还有多位科大校友也加入国内AI创业公司中,可以说“科大系”占据了国内AI创业公司近半壁江山。

而“科大系”攻占的也不只是AI领域,可以说,与“高科技”相关的,都随处可见“科大人”身影。科大讯飞、寒武纪、海天瑞声、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中微半导体、龙芯中科、中科飞测……这个名单还在继续等待“科大人”的补充。

就以芯旺微来说,对公司研发作出具体贡献的核心技术人员多毕业于中科大。

实际控制人丁晓兵、丁丁兄弟俩毕业于中科大,其中丁晓兵负责了公司整体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的制定,在公司内部组建了涵盖模拟、数字、测试、开发工具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公司整体技术发展的领导者。尤为关键之处在于,丁晓兵确立了公司自研KungFu指令集与内核的技术路线以及重点开发车规级和工业级MCU的产品路线,带领公司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现任芯旺微研发中心总监的成学斌,也毕业于中科大,拥有十余年集成电路设计和产业化经验,是国内较早一批参与8位FlashMCU的研发及商业化的人员之一,作为专利发明人拥有2项发明专利,主持了公司数十款MCU及专用IC的研发设计、测试认证、批量验证等工作。

中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研究部一篇发于2017年的调研文中,曾直白写道,“中国科大相关院系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的传统不长,教授也并不多。中国科大人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成就貌似有些意外,不少杰出校友师生来自自动化系、电子工程乃至近代物理与精密仪器系。原因或许是中国科大人崇尚自由思考与热爱技术,理工科背景让他们在各个想象不到的学科开枝蔓叶,野蛮生长。而在人工智能曾经冷门的学科坚持技术创新终有所成。”

在排队IPO的路上,有一个芯旺微选择暂缓终止IPO,同时也有像云知声一样的“科大系”企业正叩响IPO大门。创投圈的“科大系”,生生不息。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4054.html
0
最新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