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2017年起,厦门的厦心医院开始探索“无陪护”模式,是国内较早实施全院“无陪护”管理的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今年以来,“无陪护”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福建所有三级医院,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近期,福建、天津等地部分医院的“无陪护”病房引发热议。(中新社)
传统认知中,亲人住院,家人“陪床照看”乃是一种伦理责任。即便近些年来商业化的护工服务加速渗透,可是家属们一般还是要陪同在侧。其就算不参与具体的护理,也要留在病房监督护工,要的就是但求心安。从情感、心理维度审视,这一做法当然顺理成章。然而,倘若纯粹从效用角度评估,“家属陪护”,真的是最优选择吗?事实上,不少医院此前都反映,家属陪护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病房秩序、影响住院区的运转效率,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之所以“亲属陪护”有着根深蒂固的民间基础,除了亲情伦理层面的牵绊,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互信的缺失”。长期以来,现实的医患关系,都很难说融洽。家属们不在旁边盯着,总感觉医护人员会“不上心”,这种天然的不信任,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不少医院之所以难以下定决心推动“无陪护”病房,也有避免过度担责、予人口实的嫌疑。在以往“家属陪护”的模式下,医护人员习惯了通过及时的当面告知、高频的“签字确认”动作,来进行一系列的风险提示和责任切割——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理论上,病房不设护工和家属陪护,由相对更为专业的“护理员”照看,患者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一些医院先行先试推广“无陪护”病房,也被证明是行得通、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个“另起炉灶”的过程,终究是挣扎的。实践证明,那些更具专业权威性的大牌知名医院,其推行的“无陪护”病房,往往也更有说服力、更立得住。而与之相较,那些非著名医院的类似做法,则极易被视作垄断、敛财等等。
“无陪护”病房能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现象,看起来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选项。只不过,从试点到大范围推广,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积累足够的口碑,终究需要时间。实施好“无陪护”病房,今后必将会成为一些医院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患者和家属完全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和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