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最近最轰动的两件事,一是莱希总统遇难,一是内贾德复出参竞选新一届总统。当前伊朗新一届总统竞选的参选人,至有4个重量级人选,为什么唯有内贾德倍受关注?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参选人中,唯一一个已经担任过两届总统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被剥夺总统竞选资格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曾被伊朗最高领导人、精神领袖哈梅内依亲自下令逮捕、投入监狱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伊朗人民众望所归的人。内贾德这次能顺利参选和当选吗?答案就在接下来的视频内容里。
内贾德曾于2005年至2013年间,连任两届伊朗总统。他执政时期的三大政策,让美国和西方非常头疼,这也为他的黯然离场埋下了伏笔:一是坚定推行核计划。坚决拒绝向西方国家的高压妥协,多次拒绝国际原子能组织的监督审查,他的铁血强硬,使伊朗的核计划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由此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二是强硬反美反以。坚定支持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反美反以运动,坚定支持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等反美组织,曾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他也因此被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世界10多亿人视为反帝反霸的英雄和领袖,极大地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因此激起了美国和以色列的极端仇视,使伊朗和朝鲜一起被美国扣上了邪恶轴心国的帽子,西方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打压力度因此不断加码。三是一改伊朗此前既反西方又反东方的政治路线,积极发展与东方两个大国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积极优化拓展国际政治空间,这使内贾德的个人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内民众中的支持度高达75%。物极必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内贾德执政期间,由于其强硬的对内对外政策,使伊朗的国民经济因西方的封锁制裁每况愈下,他个人也得罪并失去了军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支持,同时因为政见不一致,失去了哈梅内依的信任。这是他2013年没有参加第三任总统的直接原因。2013年1月,他还曾因发表激烈言论,被哈梅内依下令逮捕、投入监狱。
但是,无愧于中东最后一条硬汉的称号,一系列的打击并没有击溃内贾德。处于命运底谷的内贾德,虽然已经远离政治和权力核心,成为他母校德黑兰工业技术学院一个穷教授的内贾德,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一边教书,一边寻求机会。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毅然于2017年、2021年报名竞选总统,却均因为政治因素被取消竞选资格。
内贾德1956年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的一个铁匠家庭,生活简朴,有平民总统之称。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穷人和小企业的经济政策,把社会公正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深得伊朗底层人民的拥戴。内贾德这次再度出山,打出的口号就是“应人民的要求参选”。内贾德递交选举申请的当天,所到之处,人山人海,几乎所有人都在期待他王者归来。内贾德坚实深厚的民意基础,是其他几个候选人不具备的。
他在对欢迎群众发表演讲时说,他最大的参选动机是通过改善国家经济形势、优化商业环境、拓宽投资空间等,来集中解决民生问题。他说,他“坚信,全面消除贫困……是实施国家全面发展的其他计划,并为国家、地区和国际发展提供利益和保障的基础。”他誓言将在竞选获胜后,积极寻求与世界的“建设性接触”,改善与所有国家的经济关系。
与前些年相比,复出的内贾德似乎平和了许多。他在演说中表达的两个观点,一是着重改善国计民生,二是积极改善国际关系。这两点,作为他确立的新的执政纲领,是他前两个任期的短板,也是伊朗当前内政外交的痛点。由此可见,几十年的岁月打磨和十多年的蛰伏反思,内贾德已从一个激情汉子,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接下来回到视频开头的问题,内贾德这次还会像前两次一样被剥夺参选资格吗?如果选举获胜,他能得到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哈梅内依的最终任命吗?答案大概率是乐观的,一是哈梅内依并未抛弃内贾德。内贾德曾经是哈梅内依非常看好、非常倚重的得力助手和干将,掌握绝对权利的哈梅内依,既便一再被内贾德冒犯,也没有对内贾德做赶尽杀绝的事,或许说明在哈梅内依心里,一直为内贾德留有一席之地。二是人心所向。莱希总统遇难后,伊朗人民喊出了“只有内贾德,才能救伊朗”的心声,当前千疮百孔的伊朗,急需一个大多数人民认可的人来团结、来凝聚、来领导。三是大势所趋。在内贾德离开的这十一年里,虽然经历了温和保守的鲁哈尼、强硬保守的莱希两个总统执政,但伊朗内部民生凋敝,外部被西方严重孤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内贾德个人的成长与改变,相信哈梅内依看在了眼里;内贾德的施政纲领,精准把握了伊朗需要稳定、开放和发展的脉搏,这也正是哈梅内依急切想要的。如果说内贾德是新一任总统的不二选择,如果不出意外,相信曾经对内贾德有着知遇之恩、不杀之恩的哈梅内依,一定不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我就分析到这里,正在看这个篇文章的朋友,你也和我的看法一样吗?请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6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