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冯白驹指挥设伏罗蓬坡
1941年3月,消息传来,蒋介石军队已开始向海南岛集结重兵。冯白驹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了他的幕僚和主要指挥官,讨论对策。他知道,蒋军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一举拿下他们在海南岛上的根据地。时间紧迫,冯白驹迅速做出了决定,他选定了罗蓬坡作为设伏地点,这里地势复杂,林木茂密,非常适合埋伏和伏击。
冯白驹命令吴克之率领的第1支队立即前往罗蓬坡。吴克之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对冯白驹的命令毫不迟疑,立即开始组织部队。他挑选了部队中最为精干的战士,他们身经百战,对于山地作战有着丰富的经验。吴克之还特别强调了隐蔽和突然袭击的重要性,他知道他们的兵力和装备无法与蒋军正面抗衡,因此必须利用地形和伏击战术来弥补这一劣势。
在准备出发时,吴克之仔细检查了每个战士的装备,确保每个人都带足了弹药和必需的补给。他们带上了手雷、轻机枪以及必要的通讯设备。为了确保行动的隐秘性,吴克之安排了夜间行军,以避免被敌方侦察到。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吴克之和他的战士们到达了罗蓬坡。他立即着手布置伏击圈,选择了几个战略要点设立机枪点。他们挖掘了战壕,搭建了临时的掩体,并使用周围的植被来伪装,以尽可能地减少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吴克之还特别指派了几个小组负责观察和警戒,他们轮流监视着通往罗蓬坡的主要道路,一旦发现蒋军的动向,就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在等待敌人到来的同时,吴克之详细地向每个战士解释了战斗计划和各自的作战任务,确保每个人都清楚在战斗中的具体职责。
激战罗蓬坡,独立总队大获全胜
吴克之和他的第1支队以及第2支队在罗蓬坡地区的伏击位置安置妥当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等待。他们精心选择了伏击点,主要集中在一条窄路的两侧,这条路是通往他们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战士们隐蔽在浓密的树丛和灌木后面,所有的机枪和手雷都准备就绪,等待着蒋军的到来。
清晨的雾气渐渐散去,远处传来了蒋军行进的声音。随着敌军越来越近,吴克之下令战士们保持绝对的静默,每个人都紧握着武器,准备按下扳机。不久,蒋军的先头部队出现在伏击圈的视线中,他们毫无戒备地沿着路线前进,显然没有预料到会在这里遭遇伏击。
当蒋军的主力进入伏击区的中心时,吴克之发出了攻击的信号。突然间,整个密林中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第1支队和第2支队的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对蒋军发起了猛烈的火力打击。机枪的扫射和手雷的爆炸造成了蒋军巨大的混乱和伤亡。
蒋军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搞得措手不及,一时间陷入了混乱。他们试图组织反击,但在茂密的林地中,他们的视线受限,而“琼总”的战士们却能够利用熟悉的地形和伏击策略进行有效的抵抗。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双方都展现出了极为激烈的交火。
在这场交火中,独立总队表现出极高的战斗效率。他们不仅成功地压制了敌军的火力,还精确地锁定了敌军的高级军官和重要装备。在一次集中的火力覆盖后,蒋军连长李汉松和其他几名高级军官被击毙,这对敌军的指挥结构造成了致命打击。此外,独立总队还成功缴获了敌军遗留的两挺捷克式机枪以及大量弹药和装备。
蒋军在遭受重大伤亡和装备损失后,士气大幅下降,指挥混乱。在无法有效组织反攻的情况下,剩余的蒋军部队开始撤退。吴克之命令部下不进行追击,以保持伏击后的阵地安全,防止可能的反扑。
“琼总”发出和平倡议
罗蓬坡战役胜利之后,虽然“琼总”有足够的实力追击散乱的蒋军,但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策略。在这场胜利带来的士气高涨之时,“琼总”领导层决定发出和平倡议,希望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双方的冲突,并共同面对更大的外敌——日本侵略者。
“琼总”很快起草了一封公开信,内容强调希望与蒋军搁置内部矛盾,共同构建一个团结的阵线来对抗日军的进一步侵略。这份公开信通过多种途径发送,包括直接通过联络线送达蒋军指挥部,同时在一些控制区内公布,以广播这份和平的愿望。
然而,这份充满善意的和平提议并没有如“琼总”所期待的那样获得积极响应。蒋军的琼崖守备副司令李春农在收到公开信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拒绝态度。李春农不仅没有接受“琼总”的和平提议,反而对“琼总”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他命令“琼总”必须听从蒋军的整编和指挥,实质上是要求“琼总”放弃其独立性,成为蒋军的一个下属部队。
李春农的这一回应很快被“琼总”获悉。对于“琼总”的领导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曾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减少内战的消耗,集中力量对付共同的敌人。然而,李春农的拒绝和要求不仅没有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反而加剧了冲突。
面对这种情况,“琼总”的高层进行了紧急的讨论,评估形势并重新调整他们的策略。他们认识到,与蒋军的和解不可能轻易实现,因此必须做好持久对抗的准备。同时,他们也开始积极准备对可能的蒋军进一步行动做出反应。
李春农的强硬回应和军事行动
1942年1月17日晚,李春农汇集了约1000余名士兵,包括保6团和保7团特务连及手枪队,形成了一支被称为“扫荡军”的强大部队。这支队伍配备了重型武器和足够的弹药,意图彻底摧毁“琼总”在海南岛上的抗日力量。李春农下达了直接进攻“琼总”所在的锦山的命令,锦山地区是“琼总”重要的战略据点,因其地理位置关键且易守难攻,长期以来成为了抗日活动的中心。
当夜幕降临,李春农的“扫荡军”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士兵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分成几个方向前进,他们的步伐有序,每个小队都严格遵守着沉默行军的规则,以免过早暴露自己的行踪。这支部队在行进中维持高度的警觉,路上布置了侦查兵和先锋队,确保主力部队不会遭遇突如其来的伏击。
随着李春农的军队接近锦山,他们开始部署重型机枪和炮兵,准备对“琼总”控制区进行全面攻击。夜色中,炮兵开始调校射击角度,机枪被安置在战略要点上,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
在接近锦山的最后几公里,李春农命令特务连和手枪队加快行动,这两个单位由于人员精悍、训练有素,被分配了突破“琼总”防线的任务。他们携带了爆破设备和火箭筒,准备在正面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的任务是在主力部队发起总攻前,先行渗透“琼总”的前哨线,制造混乱并摧毁关键的防御设施。
“扫荡军”在接近锦山的途中遇到了“琼总”的前哨警戒。由于夜色和地形的复杂性,蒋军的部分小队遭遇了抵抗,但由于人数和火力的优势,蒋军很快就压制了这些抵抗。他们使用了掷弹筒和机枪进行压制射击,迫使“琼总”的小队撤退至更深的防线。
斗门村伏击战,李春农命丧黄泉
得知李春农亲自率领大部队直扑锦山之消息,冯白驹立即召集他的主要将领进行战术讨论。经过紧急的情报分析和地形考察,他们选择了三江乡斗门村公路作为设伏的最佳地点,这里是通往锦山的必经之路,而且道路两旁的地形提供了优越的隐蔽条件,非常适合发动伏击。
吴克之和马白山迅速接到命令后,分别率领第1和第2支队赶往斗门村,他们的任务是在这里布置精心的伏击圈。吴克之负责主攻方向,而马白山则带队在侧翼做好支援准备,确保伏击圈的完整性和攻击的连贯性。两支队伍在夜色中悄无声息地到达指定位置,迅速而默契地布置起了战斗人员和火力点,各种武器默默对准了将要行进的道路。
当李春农率领的蒋军大部队在第二天傍晚接近斗门村时,他们刚完成了一整天的行军,部队疲惫不堪且需要补给和休整。蒋军在村中设置了临时的营地,士兵们开始烹饪晚餐,完全没有警觉到附近可能潜藏着敌人。士兵们放松了警惕,忙于生火和准备食物,整个营地显得松散而无序。
这种状态为吴克之的部队提供了绝佳的攻击时机。随着夜幕的降临,吴克之仔细观察了敌军的布置后,果断下达了攻击命令。第1和第2支队几乎同时从各自的隐蔽位置冲出,向蒋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密集的机枪火力和手榴弹将蒋军的营地瞬间变成了混乱的战场,士兵们惊慌失措,试图寻找掩护或反击的方向。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伏击中,蒋军迅速陷入了全面溃败。士气低迷的蒋军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许多士兵在初期的攻击中就已经倒下。李春农见状,试图组织部队撤退,他身披黑斗篷,骑马从混乱中突围。然而,正当他试图率领剩余部队撤出战场时,一名机枪手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了这位高级军官的独特装扮,随即对其进行了精确射击,李春农应声倒地,战场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惊呼。
后来“琼总”的人发现海南岛上国民党军队都披麻戴孝,显示非常悲观和失落,问过后才知道蒋介石军队的副司令李春农被击毙了。整个斗门村战斗,成为了“琼总”在对抗蒋军中的一次显著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抗日力量在海南岛上的士气和信心。
参考资料:
来自 朱逸辉主编;海南革命史研究会编. 琼崖旗帜 纪念冯白驹将军诞辰一百周年[M]. 200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