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大教授胡泳照顾母亲的新闻刷屏了。
为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母亲,
处于事业巅峰期的胡泳,
成为一名24小时照护者,
引起了网友对给父母养老困境的共鸣。
胡泳尚有兄弟姐妹分担责任,
近2亿的独生子女则要独自面对压力。
在豆瓣小组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里,
10万人分享了赡养父母时的焦虑和崩溃:
“感觉被母亲吸食了生命力”,
“老爸癌症晚期,
要不要卖车卖房给老爸看病?”
“独生子女的崩溃,
从父母第一次生大病开始”……
一条联系了3位海内外的独生子女,
聊了聊他们为父母养老的经历和感悟。
▲
Alexandra的妈妈,非常优雅
Alexandra 34岁 现居广东广州
在我母亲得癌症之前,我一直觉得身为独生子女是100%的好事。
我的先生来自一个多子女家庭,说不好听一点,我是有点不屑的。在我以前那种狭隘的认知里面,不管是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注度,还是教育资源,独生子女都是更好的。
直到2020年的10月份,我的妈妈和婆婆同时查出了癌症。
那是第一次我感受到多子女家庭的好处。我婆婆比较幸运,她是原位癌,只需要做一个微创手术。期间就是我先生的弟弟妹妹在照顾,他直接陪我回湖南看望我妈妈。
当时我在深圳的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在长沙医院的时候,我一边陪我妈妈,一边还要打电话会议打到深夜。
▲
Alexandra记录了妈妈的抗癌之路
第一次手术还是成功的,医生说完全不用担心,定期复诊就行。没想到在2022年1月,查出了复发和脑转移。
我记得那是大年三十的前两天,我白天要烘托气氛,高高兴兴跟大家过年,一到半夜就在房间里一边哭,一边查肺癌治疗相关的资料。
那时候我刚生了女儿,还在哺乳期,本身就是严重睡眠不足,还有些产后抑郁。最后压力到了一个临界值,不得不开始看心理咨询。
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我几乎是每两个周末就要往返于广东和湖南之间。当时疫情还比较严重,导致我的健康码经常就是黄的红的,去哪里都很不方便。
我妈回湖南的时候,我就让育儿嫂带着孩子一起去。这期间育儿嫂还提过离职,我只能给她加薪稳住她,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尽量就用钱解决。我的想法是让我妈妈能一直看到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或许能让她产生更多生活的希望。
现在回过头反思,我也是在牺牲我孩子跟我之间的亲密关系,去帮助我妈妈。但是我当时已经没有办法了。
▲
2023年1月,妈妈最后一次陪Alexandra过生日
我以前一直觉得努力就是会有回报的,但是从我妈妈生病开始,我所有的认知都被打碎了。2022年10月份,医生跟我说,我妈的癌症已经转移了第四期,生存时间的中位数可能就是一年左右。
突然被告知妈妈的生命只有不足一年,谁能受得了?一开始我没有告诉我爸,我爸也已经60多岁了,一个人硬扛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后来实在受不了,就和我爸说了,我爸听完直接就哭了。我一边要照顾我妈的身体,一边还要照顾我爸的情绪。
▲
压力太大的时候,Alexandra会选择徒步排解
工作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休完产假,过往功绩和职能在互联网大厂里几乎被重置了。到最后几个月我的心理压力已经大到不行了,在办公室里好几次就提不上气,呼吸不了,直接去医院急诊了。
就这样到了2022年底,我毅然决定离开职场一年,回广州专心陪我妈妈治病,照顾孩子。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担心过父母的养老问题。我父母都是国企职工,福利相对来说比较好,家里也有一定的积蓄,我也很早就给他们配置了商业保险。
我父母也是很独立的人,特别喜欢出国旅游,经常带着我们家的狗一起自驾。他们还计划在我爸退休之后,买一辆房车,一段时间在老家居住,一段时间在广州居住,一段时间全国自驾或者去全世界各地旅游。
▲
各类医疗记录和保险报销都是Alexandra管理的
我妈生病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只是很美好的设想。作为独生子女,要承担的实在太多了。
我妈以前是个充满求知欲的人,大到国际形势,小到亲朋好友家里的动态,她都会关心。但是最后的那一年,她的人生只剩下“癌症”两个字。
她经常半夜两三点钟就把我爸摇醒,喊他起来聊聊人生。和我们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就开始讲自己的病情,给我们交代后事,全家的精神好像都被她拖垮了。
我妈所有的医疗方案,都是我来做决定的。是继续原有的治疗方案,还是尝试新药;是在中山肿瘤医院治疗,还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治疗;包括最后医生觉得没必要再治疗之后,是我决定放弃治疗,让妈妈转入安宁疗护病房。
她去世之后,我去医院办理结账手续,还去找了我妈的主治大夫,问我当时的决定做得对不对,是不是换一个方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
妈妈去世之后,Alexandra把妈妈最喜欢的裙子改成了女儿的旗袍
我妈最后走得很突然,家里很多亲戚都赶不过来,孩子和育儿嫂在家里休息,第一晚只有我、我先生和我爸在灵堂守着。那段时间我爸状态不好,我就让我先生陪着他在楼上休息,反正我也睡不着。
我人生可能最悲惨的瞬间,可能就是一个人给我妈守灵堂了。
我到现在都记得,我先花了两个小时写葬礼致辞描述我妈的一生。到了后半夜,有时候就出去走一下。
那天晚上很多家庭在办仪式,我都走了一圈,看到门口的花圈和讣告,我就在找哪些人比我妈年纪小,但凡看到比我妈年纪小的,我心理上都会宽慰一点点。
▲
很多有相同经历的人和Alexandra分享自己的故事
陪我妈妈抗癌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想,要是我有兄弟姐妹就好了。后来我在小红书上表达我的这种想法,评论区就炸了。有一些人留言说,你想要一个兄弟姐妹,无非就是想要有人分你的账单。
我只能祝福他们,永远不要碰到这些事情,要不然他们只会比我更崩溃。我这还是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精神压力已经承受不了了。
我以前是不考虑二胎的,但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我的女儿以后可以不结婚,不生孩子,我都尊重她的选择。但是我跟我先生迟早也会生病,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不希望她像我一样 ,独自承受我经历过的这些事情。
▲
牛油果和她的两个儿子
牛油果 34岁 现居河南郑州
我的爸妈在前年离异了,所以在父母养老的问题上,我可能比其他独生子女更麻烦。他们的父母可以互相照顾,而我要分头照顾两位老人。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和爸妈的关系不是很好。他们一直不太管我,我幼儿园上的就是全托,小学一开始在姥姥家那边上学,后来转到奶奶这边,每个亲戚家里我都住过。
我爸妈之间的感情也不好,在经济上都是自顾自的。在别人看来,我们家条件不错,我又是独生女,应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实际上我每次要生活费都特别难,他推给她,她又推给他。
不管是我结婚还是生孩子,我爸妈都没有提供经济支持,也几乎没有帮我们带过孩子。我妈喜欢打麻将,在外面欠了一屁股债,就瞒着我向我的老公和公公婆婆借钱,最后闹得特别不愉快。
但是因为我是独生女,给父母养老就是我的职责,我从来没想过不管他们。
我爸妈离婚之后,两个人各过各的日子。我爸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本来就有心脏病、糖尿病,后来得了脑瘤,前前后后住了好几次院。
最严重的是今年元旦的时候,我爸差一点就瘫痪了,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状态。
我妈肯定是不会照顾我爸的,我虽然是全职太太,但是家里有两个孩子,实在有心无力。而且当时我爸上厕所、洗澡都要人帮忙,我一个女孩子不太方便,最后几乎都是我老公在伺候我爸。
我们也尝试给他找过保姆,但是我爸脾气特别差,根本无法和保姆相处。也不可能让他跟我们一起生活,不然一个家都会鸡飞狗跳。
最后我决定,把爸爸送进养老院。
▲
养老院的环境和活动
我的奶奶和姥爷当年都是住的养老院,所以家里的亲戚对这个决定基本没有异议。但就是住哪儿的这个问题,我和他们吵了好几次架。
一开始我给我爸安排了郑州的养老院,条件肯定比我们老家巩义的好,再加上离我近,方便照顾。但是他说不要,硬要回老家,我没办法,只能给他拉到巩义。手续办好了,都住进去了,他又觉得巩义的养老院不够好,还是要回到郑州。
我那段时间天天拉着他到处跑,郑州的医院和养老院几乎跑遍了,他一会这儿住,一会儿这儿不住,一会儿住单人间,一会儿住多人间,给我折腾了几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问题,真的只能靠自己。家里的亲戚都是只动嘴,不会出钱出力,还要给我们添乱。
好不容易在养老院安顿下来了以后,我叔打电话给我,说他的表妹,也就是我的表姑在老家的养老院工作,想让我再把我爸转到那里去。
我当时特别生气,我没让他们出一分钱,出一分力,只是想落个心静,但他们指手画脚的劲儿一个比一个大。我爸生病这么多年,都没见表姑来看过他一次,还指望她能照顾好我爸?况且万一我爸在老家发生了什么事,我要带俩孩子立马跑回去,也不现实。所以我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们。
但是如果我有兄弟姐妹,他们和亲戚就不一样了,我也不用一个人来承担这些压力。
其实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和我的表姐表哥表弟在一块儿玩,连大年三十晚上我都是在我表姐家过的,特别依赖他们。
我的老公虽然有个亲弟弟,但是两人相差19岁,所以他的成长经历和独生子也差不多。因为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兄弟姐妹陪伴,我们俩都觉得孩子越多越好,所以自己也生了两个孩子。
反观我的公公婆婆,和我的父母就非常不一样。特别是我的公公,他是一个特别有规划、未雨绸缪的人。不仅提前给自己买了保险,还因为担心我们有变故,连我们儿子将来需要用的钱都存好了。
▲
爸爸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现在我妈妈身体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我就定期去看望她。原来我还会给她买东西,但是我妈那种人,无论你给她买啥,她都给你骂骂咧咧的,现在我也不买东西了。
我爸的养老院就在我家附近,我每周会去看他几次,带他出去吃东西,出去转转。
养老院里的氛围也特别好,护工特别负责,还有其他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可以聊天打牌,生活特别充实。各种器械也很齐全,住了不到两个月,我爸就恢复可以自己走路了。
一开始每个月的费用是4000多,再加上药费,除去我爸自己的工资,我每个月也要补贴一些。现在因为我爸身体好了,养老院费用都降了将近1000块钱,经济压力又减轻了。
我爸以前也不相信可以靠我给他养老,经历了这么多事儿,他现在特别信任我,见人就说:“谁说啥我都不听了,我就听我闺女的。”
看着我爸一天天健康开朗起来,我真的很欣慰,苦日子终于算是熬过来了。
▲
Summer一家四口
Summer 38岁 现居美国西雅图
从2009年去澳大利亚读研开始,我就一直生活在海外,父母在南京生活。
我和先生是在澳洲认识的,然后结了婚。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居住在美国西雅图。家里有两个儿子,老大刚满8岁,老二还有一个月满5岁。
在国外的华人,多少都不太愿意谈父母养老的事情,因为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大家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父母身体健康。
▲
每周都会和阿公阿婆视频的哥哥
虽然出国早,我一直和爸妈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疫情之前,我们每年都会回国探亲。我生孩子的时候,他们也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每年都会相聚,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我爸今年65岁,我妈63岁,不算高龄。所以以前更多考虑的就是他们的退休生活丰不丰富,从来没有养老问题迫在眉梢的感觉。
直到2020年底我爸的一次意外中风,我才深刻感受到了海漂独生子女的痛苦。
当时正好是疫情,中美航班熔断,机票又贵又难买,就算回去了还有“14+14”的隔离,一个月时间就没有了。再加上那个时候我的孩子还特别小,我妈就跟我商量说,我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安心待在美国养孩子。
到了去年,我爸脑内积水的情况加重了,又需要做手术。我妈在我爸手术前一周也生病了,发烧感冒,在医院挂了好几天水,医生劝她住院,她说孩子在国外,老公要开刀,所以她不能住院。
我和老公在美国都是异乡人,举目无亲。我是全职的房产经纪,工作优点是时间灵活,缺点是收入不稳定,我先生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
去年回国的三个星期,弟弟第一次见到桂花
两个孩子刚开学,哥哥和弟弟上学放学时间不一样,而且兴趣班的时间有时候都是冲突的,平常我俩都分开各送一个娃。我也想自己一个人回国探望父母,但又不忍心让老公在家里一拖二照顾两个小朋友,他还要工作,难度系数也非常大。
但是我先生很理解我作为独生子女的难处,支持我回国照顾父母,最后的方案是他在美国照顾哥哥,我带着我家弟弟回国,陪了父母三个星期。那也是哥哥弟弟第一次分别这么长时间。
现在我爸仍然在康复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是我妈妈在照顾他的起居。
上个月,我妈由于肝功能指标异常被医生要求住院检查几天,我妈只能拜托家里的亲戚帮忙照顾我爸。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妈是突然生了重病,那我是不是就要面临立马要飞回国,要在国内照顾多久的问题?在国内的父母突然生大病生重病,这是海外华人最不想面临的困境。
▲
2023年6月回中国探亲,一家老小外出旅游
我的父母一直是非常开明的,不管是我想要去澳洲留学,决定和我现在的老公结婚,现在在美国定居,在这些人生重大问题的抉择上,他们都很尊重我的选择。
但是我能看出来,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内心还是希望我以后会回国。可他们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不是那么现实。
我们开诚布公地聊过,我跟他们讲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你想人回去照顾你,那等于收入就没了。能够给你打钱,那说明有工作,恐怕没时间一直陪在身边。
特别是到我这个年龄,过了35岁,回国找工作难上加难。现在至少在经济上我可以帮忙,我妈觉得太累的话,可以找个阿姨来帮忙做饭或者请个护工。我爸一年还可以去康复医院住一段时间,我妈相对而言就能轻松一点。
这点想通了,孩子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别的城市,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就算是在同一个城市,子女也很难做到时刻陪着父母,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他们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说,很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帮她分担父母的养老重担。我开玩笑说:“理想很丰满,也许现实很骨感。”社会新闻里有那么多为了父母养老闹得鸡飞狗跳的兄弟姐妹,自己是独生子女可能也没那么糟糕。
▲
2023年12月回澳洲探望孩子们的奶奶
其实养老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社会和媒体不应该一味给子女灌输“养老”就是“守老”观念,也要多多鼓励即将步入老年社会的父母,锻炼身体,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尝试更多样的养老方式。
比如中国人不太考虑遗嘱的问题,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敏感和不吉利的话题。遗嘱看起来跟养老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但其实是我们未来留给孩子的一个“礼物”。
在老大出生之后,我和我老公就找律师立了遗嘱,主要是如果一方或者双方遇到意外,孩子抚养权交给谁,个人的很多医疗决策要怎么做。比如意识不清醒,不能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决定权交给谁?或者医生判断没有继续治疗的必要了,要不要插管,还是选择临终关怀?
这些事情我们都沟通交流过,确认好了,公证在了遗嘱里。遗嘱执行人就照着办就可以了,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在道德层面的压力会小很多。
下个月回国,我也打算和父母谈一谈这件事情,让他们也做一份遗嘱,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
给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Summer也默默许愿老人身体健康
另外我也计划去考察一下南京的各类养老机构。
中国人可能觉得“养儿防老”,但是在外国人的观念里,孩子和父母是互相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想依附于子女。所以大部分老人会自己去选择住养老机构,比如养老公寓、养老院、家庭护理院等等。
现在国内养老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养老院的选择很多,条件也越来越好。如果人们的观念能慢慢改变,制度方面越来越规范的话,对父母和子女都有益处。
我现在毕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年纪,很多事情难以权衡。如果我爸妈愿意来美国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他们也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
我只能希望再多给我一点点时间,在我有更多收入、有能力回国陪伴他们之前,孩子能快快长大,父母能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