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畔,阿瓦拉山旁,中塞两国国旗随风飘扬……当地时间5月17日至18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我们的荆轲》亮相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话剧院,成为中国话剧在贝尔格莱德的首次亮相。
“此次演出意义非凡。在习近平主席结束对塞尔维亚国事访问后,我们来到这里,不仅带来北京人艺的优秀作品,也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演出及相关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入推动与塞尔维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和贡献。”北京人艺党组书记王文光介绍,此次演出是北京人艺自2019年赴俄罗斯演出后,重启国际巡演的第一站,也是其继续在世界舞台演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新开端。
▲ 演出前观众领取节目单 北京人艺供图
由莫言编剧、已故导演任鸣执导的《我们的荆轲》作为一部具有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精神的作品,曾多次代表北京人艺登上世界舞台。富有思辨意义的主题、浪漫唯美古典的舞台形式、智慧风趣幽默的台词,让这部作品跨越语言与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北京人艺与塞尔维亚艺术院团的交流渊源已久。早在2015年,南斯拉夫话剧院就参加了“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上演了莫里哀作品《无病呻吟》,这也是南斯拉夫话剧院在中国的首次演出。2017年,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的《茶花女》应邀参加“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几年间,北京人艺与塞尔维亚国家级话剧团体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开展。今年,经过前期精心筹备与组织,北京人艺带着《我们的荆轲》亮相塞尔维亚,演出票开票即全部售罄。
虽然已有在国内演出80余场的经验,《我们的荆轲》的主创团队依然在出发前早早投入排练,力求将最好的演出奉献给塞尔维亚的观众。“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让塞尔维亚掀起‘中国热’,也让中国文化、中国戏剧受到塞尔维亚民众的极大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荆轲》让观众看到中国戏剧的艺术风格、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剧中荆轲的扮演者王斑表示,演出这样一位中国古代侠士,他更希望传递出其背后的思想,“虽然语言不一样,但是观众一定能感受到共通的情感和思想——如何对待名利,如何追求爱与和平,这些主题都具有国际视野。”
“燕姬是清醒、理性的女性形象,她的思想与智慧、感性与理性,体现了中国女性一种带有力量的美。”饰演剧中女主角燕姬的李小萌,希望能为塞尔维亚观众展现中国女性的形象与力量。
“这部戏的舞台呈现是以简代繁、以少胜多。”任鸣曾表示,这部作品是现代意识和中国元素的集合,有一种大写意风格。“同时,我们在舞台上运用《史记》中的文字,也希望让历史和当下产生对话。”太子丹的扮演者闫锐认为,这样的舞台风格能让观众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5月17日,南斯拉夫话剧院内座无虚席。开场,隶书镂空活字印刷背景通过灯光的投射,如同将历史书写于舞台。大气、简洁、干净的舞美展现出作品的宏大质感,5种色彩光影表现出5个不同时空的转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伴随剧情将气氛推向高潮,“我们历史上见”的字幕醒目地打在舞台上方,现场观众被东方美学深深感染。
演出中,演员用塞尔维亚语的开场、荆轲与燕姬浪漫唯美又清醒理性的情感、几位小人物对于刺秦的推动,以及易水边悲壮的送别……在国内收获掌声的精彩段落,同样赢得了塞尔维亚观众的喝彩。演出谢幕,观众全体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
演出结束后,莫言与主创团队一起走上舞台。“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搬上舞台是很大的幸福,一个作家的作品能由演员带到国外演出是更大的幸福。这个剧本是21年前创作的,到现在仍然有生命力,因为这部戏能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历史剧必须与现实生活有联系。”莫言说。
▲ 演出结束谢幕 北京人艺供图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表达了对演出成功的祝贺和对北京人艺的感谢。“今晚,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真正的中塞‘铁杆友谊’,中国优秀的演员和欧洲热情的观众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李明说。
5月18日的演出依然精彩。北京人艺的演职员被塞尔维亚观众的鲜花与热情的掌声包围。
《我们的荆轲》赴塞尔维亚演出期间,代表团还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了北京人艺阅读角图书捐赠仪式,希望借此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国戏剧的发展面貌,多角度传播中国戏剧文化。同时,北京人艺代表团还与南斯拉夫话剧院、贝尔格莱德国家剧院等艺术院团开展了对话和交流,围绕艺术建设、经营管理、未来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希望通过交流为北京人艺今后的国际性演出和文化交流拓展渠道、构建桥梁。未来,北京人艺将继续积极推动与更多国家戏剧院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丰富人文交流内涵、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王文光表示。
2024年6月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塞尔维亚“中国热”再上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