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个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北京城的街道上。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入一处宁静的小院。
车上,走下一位身着军装的中年人。
他是毛主席的秘书汪东兴。
汪东兴,敲响了院内一扇朴素的木门。
门打开了,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人,他就是解放军军事法院的院长陈奇涵。
“陈院长,主席派我来看望您,嘱咐我向您转达他的问候”。
汪东兴恭敬地说。
陈奇涵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道谢。
两人在书房落座,汪东兴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表格。
郑重地放在陈奇涵面前。
“这是中央军委领导,让我转交给您的申报军衔表,请您填写您希望被授予的军衔。”
陈奇涵凝视着这张简单的表格,回想起几十年来的从军岁月。
他拿起笔,在“申报军衔”一栏中,毫不犹豫地,填下了“中将”二字。
汪东兴看到陈奇涵填写的军衔,心中暗自称奇。
他知道,以陈奇涵的资历和贡献,中将的军衔并不算高,甚至太低了。
那最终,这位老将被授予了什么军衔?他又有哪些传奇经历?
入不了党,我就回家种田
苏区时期,江西兴国这个只有23万人口的小县城,却诞生了56位开国将军。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
而陈奇涵,就是这56位将军中的杰出代表和带头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席卷全国。
年轻的陈奇涵,心潮澎湃。
他意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北洋政府,建立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新中国,才能真正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于是,他毅然放下手中的锄头和笔墨,穿上军装,投身革命。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护国第二军讲武堂。
之后,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
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一个更崇高的理想正在召唤着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但一些党内同志,对他的背景还持有疑虑。
得知自己的入党申请暂时搁置,陈奇涵并没有感到气馁或失落。
“入不了党,我就回家修水利、种稻田!”
1925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
经过反复的考察和审核,党组织终于批准了陈奇涵的入党申请。
在一个神圣庄严的会议上,陈奇涵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那个时期,我们党的队伍还很稀少,全国范围内只有994名党员。
而陈奇涵,就是这994人中的一员。
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7年,当革命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之时,陈奇涵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只身来到赣南,这片饱经沧桑的红色热土。
赣南,一个贫瘠却又充满希望的地方。
当陈奇涵踏上这片土地,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民不聊生。
然而,在他的眼中,在这些饱经磨难的农民身上,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力量。
陈奇涵走进农村,走进贫苦农民的茅屋。
他与他们同吃同住,聆听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愤怒。
在陈奇涵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农民挺身而出,建立起了武装力量。
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炬,照亮了赣南的山山水水,也照亮了农民的心。
赣南,从此成为了革命的热土,成为了共产党人的希望所在。
毛主席,都忍不住赞誉陈奇涵:
“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赣南的土地,在革命的烈火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当地的敌对势力却对这场革命恨之入骨,他们誓要将革命的火种扼杀在摇篮之中。
陈奇涵,这位革命的中流砥柱,成为了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悬赏重金5000元,捉拿陈奇涵。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当得知陈奇涵的家人仍在老家时,这些丧尽天良的暴徒。
竟然放火烧了陈家的房子,残忍地杀害了陈奇涵的两个亲弟弟。
当陈奇涵得知这个噩耗时,悲痛欲绝。
他紧握着双拳,泪水浸湿了他坚毅的面庞。
然而,他深知,革命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为了千千万万,像他弟弟一样无辜死去的人们。
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继续战斗。
后来,最危险的一次,三百多名武装包围了中共赣南特委的驻地。
枪声四起,形势万分危急。
陈奇涵知道,这可能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了。
然而,就在这生死关头,陈奇涵没有丝毫退缩。
他举起手中的枪,大喝一声,冲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颗颗子弹,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但他仿佛无所畏惧。
当弹夹打空,陈奇涵抽出了腰间的大刀,刀光闪烁,如同一道凌厉的闪电。
陈奇涵纵身一跃,跳入了的池塘之中。
枪林弹雨中,他屏息潜游,竟成功避过了这次致命的危机。
红军踏上长征
1934年10月,当红军踏上长征的征程,陈奇涵作为红一方面军教导师的参谋。
当红军踏上茫茫草地时,一片无边无际的荒凉展现在战士们面前。
这里,食物匮乏到了极点。
草地上,寸草不生,红军战士们不得不艰难地寻找食物。
然而,恶劣的气候条件,让一切努力都变得徒劳。
潮湿的环境,寒冷的夜晚,让许多战士染上了疾病。
陈奇涵,也未能幸免。
长年的战斗生涯,让他落下了关节炎的病根。
而在草地上的艰苦条件下,他的病情越来越重,高烧不退,折磨得他几乎失去了意识。
夜晚,寒风呼啸,草地上一片死寂。
陈奇涵躺在简陋的行军床上,全身上下仿佛每一个关节都在疼痛。
高烧让他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但他的脑海中,永远都是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吃野菜,吃炒面。
在这茫茫草地上,每一口食物,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所幸,陈奇涵挺过了这场生死考验。
阻日寇,剿土匪
1937年,日军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大地。
在这个国家危亡的时刻。
陈奇涵,这位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毅然出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守卫延安东北方向安全。
绥德,这片红色的土地,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
陈奇涵深知,这里不仅要面对日军的侵略,还要面对土匪的骚扰。
陈奇涵没有忘记党的宗旨,没有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
他率领部队,深入山区,与土匪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
陈奇涵率领部队,在黄河两岸构筑起了坚实的防御工事。
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进攻。
但每一次,都被这些钢铁般的汉子们打得落花流水。
硝烟散尽,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陈奇涵,这位不畏艰险的将军。
随即被调往冀热辽军区,担任副司令。
他的战斗,还在继续。
1954年,当共和国的大厦巍然耸立时,陈奇涵又接受了一项新的使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的第一任院长。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
陈奇涵,从不把功名放心上。
早在投身革命时,他就写了下一副对联自勉: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195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六个年头。
这一年,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
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军衔申报表发到陈奇涵手中时,这位饱经沙场的老将,却陷入了沉思。
在他的心里,那些革命战争年代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从赣南到绥德,从黄河到鸭绿江,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自由。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陈奇涵拿起了笔。
他的手,因为常年的战斗而布满了老茧。
但当他在表格上郑重地填写下“中将”二字时。
那笔迹,却如他的人一般坚定而有力。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然而,党和国家,又怎么会忘记这位老战士的功绩呢?
当陈奇涵的申报表,递到上级手中时。
他们无不为之动容。
这份朴实无华的申报表,背后是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之心。
经过慎重的考虑。
党中央、中央军委做出了决定:
“授予陈奇涵上将军衔!”
这是对他为革命、为建设所做贡献的最高褒奖,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崇高认可。
当陈奇涵,戴上那闪亮的上将军衔时。
他的眼眶湿润了。
他想起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想起了那些与他并肩作战、却永远长眠在山野间的战友们。
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更属于所有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
从那一刻起。
陈奇涵明白,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