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突围夜闯隘口, 不慎触响牛铃, 2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

热情的小狐狸2024-05-20 19:00:59  5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5年一个夜晚,红军的52团在一片偏僻山区中艰难前行。山风凛冽,随着他们脚步的沉重节奏,夜色中似乎也更加沉重。但在这种绝望的时刻,最危险的并非寒冷或是困乏,而是那些不起眼的牛铃,它们密布在通往隘口的狭窄通道上,任何一个不慎,都可能成为全军覆没的导火索。

突围抗敌:红18师的艰难行军

1935年12月,随着主力部队的突围任务完成,红18师承担起了后卫的重任。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他们没有直接随主力部队撤离,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的路线,环绕至湖南桑植城北的鹿耳口。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军,使敌人难以迅速追踪到主力部队的行踪。

鹿耳口地处偏远,四周被茂密的森林和崎岖的山地环绕,这为红18师提供了良好的掩护条件。在这里,他们进行了简短的休整和物资的补给。尽管时间紧迫,但在长期的战斗和行军中,即使是短暂的休息也显得格外重要。

休整完毕后,红18师开始了他们的北上行动,目标是湖北鹤峰。这一路程充满了挑战,不仅地形复杂,且敌人的封锁线极为严密。他们必须时刻警惕敌人的侦察兵和巡逻队,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师的安全受到威胁。

在严峻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双重压力下,红18师采取了分散小队行动的方式,各小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被敌人一网打尽的风险。他们穿梭于密林和山谷之间,借助地形的掩护,尽量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

此次行军中,红18师还特意选取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径行进,这些小径多是当地猎人和木材工人使用的,不在常规的军用地图上。通过与当地群众的接触,他们得以了解这些隐蔽小径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成功避开了敌人的主要防线。

然而,即便是采取了诸多谨慎的措施,红18师的行动仍免不了遭遇敌军的侦察。在某次夜行军中,前方的侦查小队发现了敌军的哨兵。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采取了迂回的策略,绕过了敌人的监视区域,这一过程中每个战士都压低了身体,几乎与地面保持平行,步伐轻盈而缓慢,以确保声音的最小化。

抬头寨的危险通道

红18师在长达五天五夜的连续急行军之后,终于抵达了抬头寨。这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山区,是通往来凤县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连接龙山和来凤两地的唯一通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抬头寨一直是军事战略上的关键点。地形险要,一侧是陡峭的山峰,另一侧则是深邃的峡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瓶颈位置,非常适合设防。

敌军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形优势,沿着两侧的山脊线上,建造了多个碉堡和暗堡,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这些碉堡大多采用了厚重的石块和木材搭建,外观与周围的岩石相似,非常难以被发现。暗堡则更为隐蔽,常常设置在难以察觉的灌木丛或岩石下,仅在必要时才会打开射击孔,进行攻击。

生死关头:红18师的夜间突袭

敌人在通往来凤的关键通道处设立了精心布置的鹿砦,每个鹿砦上都挂满了牛铃,形成了一种简易但极为有效的警报系统。这些牛铃一旦被触动,就能立即警告敌人有潜在的入侵。

为了绕过这个难题,红18师决定利用夜晚的掩护进行行动。夜幕下,视线受限,牛铃的存在使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师部和53团在一位当地猎人的引导下,开始了谨慎的行进。这位猎人熟悉这些山林,知道如何最小化接触到牛铃的风险。在他的引领下,队伍缓慢而有序地移动,每个人都尽量轻放脚步,呼吸都小心翼翼地控制在最低声音。

师部和53团的士兵们沿着一条由猎人指引的曲折小径前行。这条小径虽然崎岖,但却避开了大部分的警戒线和鹿砦。月光斑驳地照在树叶上,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光线,足以辨认道路,但又不足以让敌人发现他们的踪迹。

然而,紧随其后的52团并不那么幸运。由于夜色和疲惫,一名士兵在不经意间碰触了一串牛铃。铃声在宁静的夜晚中显得异常刺耳,瞬间打破了夜的平静。这突如其来的铃声立即激活了敌人的警觉,碉堡和暗堡中的敌军迅速反应,搜索灯划破黑暗,照亮了52团的行进路线。

绝境中的求生:红18师的悲壮抵抗

当52团意外触发牛铃后,敌军的碉堡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地立即开火。周边的敌军部队也迅速被警报吸引,开始从四面八方包围这一区域。夜色中,敌人的火力集中在鹿砦附近的隘口,这个狭窄的地形位置很快成了一个致命的圈套。52团的士兵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了这个葫芦形的隘口中,由于地形限制,他们的行动受到极大的制约。

隘口两侧的山壁陡峭,仅有的几条小径也被敌军火力控制。密集的机枪火力从上方碉堡倾泻而下,每一个射击点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交叉火力网,使得红军士兵几乎无处可藏。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2000余名红军战士开始了他们的悲壮抵抗。

敌军的机枪阵地设置在隘口两侧的高地上,机枪手利用高度优势,对下方的红军进行射击。机枪的弹雨如同夜间的闪电,一阵阵地扫射红军的阵地。红军士兵们在弹雨中寻找着临时的掩体,如岩石或倒下的树木,但这些掩体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显得极为脆弱。

在持续的火力压制下,52团的指挥官仍试图组织有效的反击。部分士兵被派出,尝试用手榴弹和轻武器攻击敌人的机枪阵地,但由于距离和火力的不对等,这些尝试大多未能成功。每一次尝试出击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许多士兵在尝试逼近敌阵时牺牲。

隘口内的空间狭窄,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士兵们在有限的空间内移动,尽力避免成为固定的靶子。每当敌人的搜索灯扫过,红军士兵便必须迅速找到掩蔽点,减少暴露的机会。此外,烟幕和尘土被爆炸激起,有时也为红军士兵提供了短暂的遮蔽。

随着时间的推移,弹药和物资逐渐消耗,伤亡不断增加,52团的抵抗变得更加困难。敌军从多个方向进行增援,不断加强火力和封锁力度。隘口内的红军士兵陷入了绝望的战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顽强地反抗,希望能够坚持到主力部队可能的援助或找到撤退的机会。

苦难中的希望:电台队与警卫连的突围

在52团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师警卫连和电台队迅速评估了形势,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当前位置,可能会陷入与52团相同的困境。因此,他们决定迅速后撤,寻找更安全的隐蔽地点。在混乱和紧张的环境中,这两个部队成功地撤出了战斗最激烈的区域,找到了山脚下一片密集的灌木丛作为临时的藏身之所。

在灌木丛中隐蔽的夜间,士兵们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对周围环境进行仔细的监听和观察。由于位置较为偏僻且灌木丛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掩护,使得他们暂时避开了敌人的直接视线和火力覆盖。尽管夜间气温下降,环境十分艰苦,但士兵们依旧坚持在此处,等待天亮后的进一步行动。

随着天色渐明,师警卫连和电台队的指挥官迅速做出新的战术安排,为避免被敌人发现并围攻,他们计划立即向相对安全的马鬃岭侧后的开阔地进行迂回行动。他们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十名左右的士兵组成,每组负责保护一个携带重要通讯设备的电台兵。这种分散的行动策略旨在降低整体被捕获或被消灭的风险,同时增加灵活性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每个小组根据地形选择最佳的行进路线,利用山丘、树林和地形起伏作为掩护,尽量避免在开阔地带直接暴露。他们在行进中保持低姿态,时刻注意观察四周情况,以应对可能的敌军攻击。由于选择了迂回和分散的路线,这些小组能够有效地减少引起敌人注意的机会。

当敌人在隘口处发现52团遗留的设备和行李时,意识到可能有部队逃离。他们开始调整火力和派遣侦查队向可能的逃跑方向搜索。然而,由于师警卫连和电台队已经提前行动,并利用地形进行了有效的掩护和迂回,敌人的搜索并没有立即找到他们的踪迹。

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和采取分散行动的策略,师警卫连和电台队最终成功撤离了战场区域,避开了可能的敌军追击。

参考资料:

来自 许福芦著. 红二方面军征战纪实 下[M]. 2002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962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