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九年,河南尹人张成之子杀人,李膺迅疾将两人抓捕。然而张成十分淡定,告诉儿子不要怕,过不了几天,李膺就得乖乖放人。
果然没多久,朝廷宣布大赦!
之前已经多次先斩后奏的李膺再次不理国家法度,不经任何司法程序,私自把张成父子斩首!
张成父子该杀嘛,当然该,问题是你不经过程序就杀人,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某种程度上,你的权力甚至比皇帝还要大!
作为天下模楷,如果官员们都学你这样,不遵守法纪,大汉朝还姓刘嘛?
李膺不在乎!他认为桓帝已经被士大夫集团裹挟,只要自己认为做得对,那就是去干。
但是整件事有个疑问,张成是怎么知道朝廷会大赦?
很明显,宫里有人故意透露给他,那为什么要透露这个绝密消息呢?
就是要把他当诱饵,调出李膺这条鱼,知道你嚣张,知道你沉不住气,一定会滥杀,只要你一动手,那就好办了,告你一个藐视君权之罪,皇帝赦令的你都不放在眼里。
事实的确如此,李膺那边一砍了人,宦官这边就动手了,不仅告李膺乱杀人,同时斥责他拉帮结派,阴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更相驱驰。
字字捅在了桓帝最疼的伤口上!
相对光武、明章、和帝等几位先皇,桓帝的确不够强。就拿章帝来说,窦宪稍微跋扈,马上就被打回老家,换李膺这种随意杀人的官员,不知道要被砍几次脑袋。
经历梁冀专权后,皇帝的权威一落千丈,桓帝无法容忍任一势力的独大,五候专权,那就借士大夫之手给他们一点教训,但谁想到,士大夫们竟然比宦官还要嚣张。桓帝感到权力受到严重威胁,已经忍了好几年,吃了太多哑巴亏的他终于爆发了!
桓帝盛怒,要求立即逮捕李膺,结果公文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环节就被挡回来了,三公联名拒绝执行。
太尉陈蕃直言:
臣听说贤明的国君信赖辅佐大臣,亡国之君不愿听大臣的直话。所以商汤、周武王的成功,是因为有伊尹、吕望这样的贤臣;夏桀、商纣的昏乱,以致灭亡,是因为不得其人。由此说来,君王是首领,臣子是股肱,同体相互为用,为好为恶(臣闻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兴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由此言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同体相须,共成美恶者也。)
皇帝统管国家的大政,掌握四海之内的纲纪,举止进退不可违背先圣的法度和道德规矩。错话出口,就会扰乱四面八方(人君者,摄天下之政,秉四海之维,举动不可以违圣法,进退不可以离道规。谬言出口,则乱及八方)
话说的很难听,一点不给面子!如果抓李膺,那你就是亡国之君!
桓帝这次学聪明了,没和陈蕃废话。将其罢官后,绕过三公府下令禁军直接逮捕李膺,将其囚禁在黄门北寺监,狠狠的拷问!
李膺没扛住,又牵连出了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太学学生等二百多人。
在两大巨头一个入狱一个罢官的情况下,太学生领袖贾彪又找来了两大帮手: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谞。
重点说下窦武。
自窦宪这一支被和帝团灭后,窦嘉返回原郡为窦氏保留香火。窦武年轻时以善习经术有德行而著名,教授门生,不谈时政,名声显著于关西一带(武少以经行著称,常教授于大泽中,不交时事,名显关西。)
桓帝诛杀梁冀以后,最开始扶持的是邓氏一族。立邓香为皇后,追赠其父邓香为车骑将军,母亲宣封为昆阳君,侄儿邓康、邓秉都被封为列侯,邓氏宗族被赏赐的数目以亿计算。
按这个势头,邓家很有可能梅开二度,再度执掌权柄。
但是邓香不争气,她仗恃尊贵地位,不仅没有当好贤内助,反而争风吃醋,和郭贵人相互谮诉。
与老前辈邓绥(邓绥的故事详见这篇:历史上第一个自称朕的女人是谁?)比起来相差甚远,来看看你看邓绥入宫后是怎么做的:
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
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阴后言。
而后独着素,装服无饰。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
在后宫,谦恭小心才是王道。
桓帝一怒之下废除了皇后,送往暴室监禁,邓香不久忧愤而死,邓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纷纷落马。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郭相争,差点便宜了采女田圣。
东汉后宫顺序:皇后以下,只立贵人、美人、彩女。
田圣长的姿色绝伦,妖艳迷人,且颇有心计,她唆使其他八名采女以美色和媚术一同向桓帝取宠。
桓帝一度打算立田圣为后,有人忍不住出手干预了!
还是士大夫集团。
司隶校尉应奉首先上书:皇后的地位非常重要,关系着国家的兴废。汉朝曾立赵飞燕为皇后,使后嗣断绝。陛下选立皇后,应该想到《关雎》诗篇中的追求,而疏远五种禁忌。
又开始欺负皇帝读书少了,孝文帝刘恒老婆的窦皇后,出身就很低;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子夫,不过是位歌女。
司隶校尉这是避重就轻啊。
随后陈蕃抛出了士大夫心目中的皇后人选:窦武长女窦妙。
明面上的理由是窦家书香门第,家族显赫,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啥呢?
窦武是咱们豪族自己人,别看梁冀跋扈,但对顶尖豪门,除了真正威胁到他统治的李固数人,大部分轻轻抬手都放过了,否则陈蕃等人早就被他清洗掉了。
在各种引经据典的持续炮轰下,桓帝不得已立窦贵人为皇后,同时擢升窦武为特进、城门校尉,槐里侯。
卷土重来的窦家这次吸取了窦宪、梁冀的教训,窦武本人廉洁奉公,不接受送礼贿赂,家里的衣食仅够吃穿而已。当时对西羌连年用兵,粮食歉收,人民饥饿,窦武将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了太学生,又用车载粮食和饭菜,在道路施给贫民(在位多辟名士,清身疾恶,礼赂不通)
史书读多了,像“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这些话咱们看看就行,当然你一定要信也没关系哈。
窦武的侄子窦绍,时任虎贲中郎将,疏懒奢侈。窦武上书请求把他撤职,又自我责备不能训导好窦绍,应当首先受罪(兄子绍,为虎贲中郎将,性疏简奢侈。武每数切厉相戒,犹不觉悟,乃上书求退绍位,又自责不能训导,当先受罪)
种种举动,使窦武在士大夫和太学生中博取了极大的名声,与刘淑、陈蕃合称“三君"!
之后那场皇城大战中,窦武差一点就能团灭宦官,完成窦宪、梁冀的未竟之业,达到本朝前任未有的高度,向西汉那位道德模范看齐!
李膺、杜密等人因党事被逮捕审讯,窦武在众人的请托下上书劝谏,为李、杜等党人伸冤:李膺等人立忠秉节,是皇帝的好帮手(臣闻古之明君,必须贤佐,以成政道。今台阁近臣,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尚书朱寓、荀绲、刘祐、魏朗、刘矩、尹勋等,皆国之贞士,朝之良佐。尚书郎张陵、妫皓、苑康、杨乔、边韶、戴恢等,文质彬彬,明达国典。内外之职,群才并列)
里面的人名不熟悉没关系,荀绲留意下就行,他就是后来曹操的王佐之才荀彧的家父,甭管乱世还是治世,都有这些大家族的立足之处,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这些顶级家族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两个:印刷术的推广和五代军阀的屠杀,那真的是白茫茫一片。。。。。。
桓帝还在犹豫,霍谞也在旁为李膺申辩。梁冀当权时,满朝公卿,无人敢多说话,霍谞不怕死,曾上奏弹劾梁冀,给桓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梁冀倒台后,桓帝即可封他为邺都亭侯。
窦武顺势火上浇油,当场辞职,缴还了城门校尉、槐里侯的印信。
得知盟友在救援后,李膺也开始在狱中策应(反正管牢狱的都是士大夫自己人,消息灵通得很),在后续的口供中,故意牵连出许多宦官子弟,将这摊水越搅越混。
宦官们感到畏惧了,请求桓帝按时大赦。桓帝最终选择息事宁人,下诏大赦天下,但对于深恶痛绝的二百余党人,全部遣送回各人的故乡;同时将他们的姓名编写成册,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他们再出来做官(基本就是剥夺政治权力终身)
震惊东汉的第一次党锢之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被士大夫压抑几年的恒帝大爆发,权力又重新回到宦官手里,但是士大夫会认输吗?
李膺遣返,陈蕃罢官,但朝廷里还有窦武,士大夫仍保有与宦官一战的实力。
平静的朝廷政局底下暗流涌动。。。。。。。
只是桓帝看不到了,经历梁冀专政、宦官与士大夫争权后,桓帝实在是身心疲惫,半年后,在德阳前殿驾崩。
桓帝昏庸么?
看其几次出手还是很讲政治原则的。
第一次党锢之变,桓帝最终没有选择将事态继续扩大化就足以体现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他的本心仍然希望达到某种平衡。无论是天灾示警灭太监,还是士族过火搞党锢,他都是在搞平衡;他没有光武那样的雄伟之才,两边都不弄死,也是因为两边都不可或缺。
但事实证明,除了某些极特殊时代(比如晚唐),绝大多数时候宦官只是狐假虎威的奴才,文官集团才是动摇皇家根本的心腹大患。
在有力压服内部的不和之外,桓帝在军事上也有突出的表现。按照谥法: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克敌服远曰桓。一般是指皇帝本身有开疆扩土的功业,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小白,谥号也不过是一个“桓”字而已。
当时的东汉也是多事之秋,四境蛮夷不断入侵,桓帝精选良将,稳住了边境局势:
凉州战区:
延熹二年,桓帝任命中郎将段颎代为护羌校尉。当时烧当羌等八个种族进犯陇右,段颎讨击,最终大破之。
延熹四年,零吾与先零羌及上郡沉氐、牢姐诸种联合进犯并州﹑凉州及三辅。当时段颎获罪被贬,桓帝便任命胡闳代为校尉。胡闳无威略,寇患转盛。桓帝及时纠错,改命中郎将皇甫规出击,最终将其攻破。
蒙古战区:
除羌人外,桓帝一朝,鲜卑在檀石槐的领导下逐渐强盛,尽据匈奴故地,常常侵犯汉朝边境。
延熹元年,鲜卑侵犯北方边境。桓帝遣匈奴中郎将张奂率领南匈奴单于出塞讨击鲜卑,斩首二百级。
延熹九年,鲜卑联合南匈奴、乌桓,聚合数万骑兵攻掠北方九郡;桓帝提拔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监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南匈奴和乌桓听到张奂率兵到前线时,便率众二十万口投降。张奂诛其首恶,对降众采取安抚办法。鲜卑则率众逃回塞外。
南部战区:
自光武开国始,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板楯蛮就屡屡反叛,桓帝派车骑将军冯绲讨伐,以恩威并施的手段平息了武陵蛮之乱,又委任度尚为荆州刺史,平息了长沙蛮和零陵蛮。
辽东战区:
永康元年,扶余国国王夫台率领2万余人侵犯东汉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孙域将其击破,斩首千余级。
西域战区
在班超、班勇两代人苦心经营西域后,东汉一直牢牢控制着西域。
北匈奴曾试图染指西域,呼衍王一度击败伊吾司马毛恺,攻占了伊吾屯城。朝廷(当时是梁冀专政)遣敦煌太守司马达率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解救伊吾,出塞追至蒲类海,呼衍王引兵退去。
延熹元年,南匈奴反,侵犯凉州等边境,已经亲政的桓帝以种暠为度辽将军,征讨西北。在种暠的经略下,羌胡及西域的龟兹、莎车、乌孙等国皆来顺服。
能识别并放权名将,光这一点,古代历史上又有几位皇帝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