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许多将领在民族大义之前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然而,依然有一些蒋匪军的“死硬派”,在失败面前宁愿自尽也不愿向解放军投降,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走向失败。
这些“宁死不降”的死硬派将领,都有哪些呢?
少将派
庞仲乾,是民国时期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十三期的毕业生,又曾经在黄埔军校的炮兵科进行进修。
因为是浙江人,算是蒋介石的半个老乡,又是在黄埔军校毕业,所以庞仲乾始终都以“天子门生”自居,自然也获得了蒋介石的另眼相看。
所以庞仲乾的上升之路是稳健的,即便全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没有在抗日前线参加战斗的庞仲乾,却保持官职稳步地上升。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时,庞仲乾已经成为了炮兵上校。
当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庞仲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69军的副军长。不过,这一次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掉脑袋。
庞仲乾上任时69军就已经快被打散,在和解放军的几次作战中连战连败,1949年12月时在四川被包围,眼见老蒋放弃了他这个“如意门生”跑到了台湾,最终举起了手枪,用一颗子弹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殊不知,一直自诩为效忠老蒋的庞仲乾,到死也没有得到老蒋的赞赏和惋惜。
中间派
郭景云
与一直碌碌无为的庞仲乾相比,郭景云、戴之奇、蔡仁杰都可以算得上是“实战派”。
陕西富平人郭景云,在清朝末年时加入北洋陆军,从一名普通的机关枪连士兵开始,逐渐成为连长,在经历北洋军阀时期、民国中原大战时期的多次战斗中,他以作战勇猛著称,逐步成为傅作义手下的“王牌军”35军的军长。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郭景云参加了南口战役,而且还曾经在包头、绥西和五原战役中取得了三战三捷的佳绩。
不过,郭景云的勇猛并没有用到“正地方”。
傅作义
在1947年的平津战役中,郭景云的35军在傅作义的作为判断下被解放军包围在了新保安城里,尽管郭景云也曾经拼命抵抗,但是已经无力回天。在被困16天之后突围失败,最后只留给自己一颗手枪子弹。
贵州人戴之奇,同样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同样也是在中原大战时崭露头角。不过戴之奇却并不是地方武装,而是曾经担任过南昌行营整理处处长、“三青团”训练处副主任,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戴之奇
戴之奇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参加过最为惨烈的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并且一直都以身先士卒、能打硬仗著名,但他只是“服从命令”,而并非出于家国大义,所以当蒋介石发动内战时戴之奇也“闭上眼睛”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1946年12月,被蒋介石安置到四川的戴之奇在解放军发动的苏北战役中被围困在沭阳,最终在手下的三个旅外加一个团被消灭之后,无奈地选择了自杀。
湖南人蔡仁杰并不是一个大老粗,而是曾经担任过小学教员的文化人。他同样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并且毕业之后在抗日名将孙元良的手下当兵。
蔡仁杰
蔡仁杰的爱国思想还是比较重的,在南京保卫战中他曾经扼守雨花台,所率部下全部战死,负伤的蔡仁杰混在难民中躲过一难之后,还在三次长沙会战中多次给日军造成大量伤亡。
蔡仁杰的高光时刻,是在黄花市附近先阻击日军,随后追着溃退的日军顺势收复了春华山,而且还在他的家乡常德与日寇战斗九天九夜,他也因此被家乡百姓称颂。
当他升任为58师副师长之后,在驻防湘西时还写了一首《正气歌》教全师诵读,当时还被当成正面典型登报宣扬。
蒋介石
那时候的蔡仁杰已经成为了抗日的名将,并且还被人们把他的58师与51师、57师一同称为“三五铁军”,而且也被蒋介石视为自己的王牌部队。
可惜,蔡仁杰的光芒并没有能够持久。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让蔡仁杰担任74军副军长,在发动内战之后他的队伍被改编为整编74师,与那一名曾经被“明星将军”的师长张灵甫一同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苏北地区的新四军发动了进攻。
张灵甫
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74师成为了国民党部队13个整编师25万大军的先头部队,没有想到却遇到了华野的沉重打击,最后被华野穿插、分割、压缩到了孟良崮的半山腰。
曾经有人说师长张灵甫是自杀,但包括尸体在内的种种迹象表明是在逃跑过程中被击毙的。不过可以确认蔡仁杰是饮弹自杀。
郭景云、戴之奇、蔡仁杰这三个人在自杀前的军衔都是少将,在死后被蒋介石追封为“中将”。
上将派
黄百韬
黄百韬,可以算是国民党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较为著名的人物,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军衔是“二级上将”。他人生经历比较有趣,可以算是“三姓家奴”,最后却是“杀身成仁”。
黄百韬祖籍广东梅县,在清朝末年出生在天津,在河北读书,又到了江西的陆军第九混成旅、江苏军官学校学习,最后在南京的军官学团正式成为一名军人。
黄百韬最初当兵时算是国家的“正规部队”,但那时候的正规部队反倒没有军阀部队战斗力强,黄百韬的部队败给了北洋军阀中的奉系军阀张宗昌,黄百韬也成为了俘虏。
张宗昌
那时候的部队大多数老兵都遵循“打不过就投靠”的原则,黄百韬干脆也就投靠了张宗昌。不过投靠张宗昌也有好处,就是黄百韬从连长变成了旅长。
黄百韬的再次升官,是1935年,那一年蒋介石在中原军阀大战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黄百韬又十分干脆地转身投靠了蒋介石,他也从144旅长变成了41师师长。
或许是要给自己的第三任主子“表忠心”,黄百韬在接到“剿匪”的命令之后便一头便扎到对红军的“围剿”中,虽然取得的成绩不佳,但是颇得老蒋的欢心。
冯玉祥
所以当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黄百韬作为老蒋的亲信先后被安排到冯玉祥的第六战区和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担任参谋长,并且在日军投降之前从“少将”变成了“中将”。
老蒋用来笼络手下的最好手段,就是“升官”和“奖金”,黄百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
只不过,从1946年末到苏北和山东地区开始,便开始频频遭到失败,一直到了1948年11月,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围在了碾庄,多方求援无果的情况下,万念俱灰的黄百韬选择了自戕。
鲁英麟
鲁英麟并不是黄埔系的军人,也并非老蒋的嫡系部队,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鲁英麟是山西垣曲人,他的爷爷是前清的武举人,他的父亲虽然没有从政但也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所以鲁英麟从小就读书习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他将会走进兵营。
1918年,从河北保定军校毕业的鲁英麟回到了山西老家,投靠了山西当地的军阀阎锡山。
阎锡山
因为他是正经的科班出身,所以阎锡山对他十分器重,还让他担任了干部训练队的队长,并且还在军阀内斗中为阎锡山创下了许多功劳,他也成为了晋绥军中有名的将领,名列“十三太保”。
不过,阎锡山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过度追求,让晋绥军中许多的将领纷纷投靠了蒋介石,鲁英麟也在其中,他通过自己在保定军校中的同学傅作义加入了蒋介石的“中央军”。
鲁英麟在抗日战争中也曾经取得过“五原大捷”,不过也结果了傅作义起家的35军。
傅作义
没错,鲁英麟就是郭景云的35军“前任军长”,他也是因为担任了35军军长在支援河北涞水时尝到了解放军“围点打援”的厉害,最终被围困在高碑店。
他深知损兵折将之后等待自己的也一定是蒋介石的指责和好友傅作义的无奈,于是一气之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刘戡,是解放战争中被人唏嘘的将领。他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甚至一只眼睛都在冲锋时被流弹击中,成为了“一只眼”。
刘戡
刘戡曾经在长城抗战和忻口会战中都曾经带领着“德械师”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也曾经在蒋介石施行白色恐怖时秘密保护过地下党和民主进步人士,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刘戡是对国家和民族都是有贡献的。
然而,刘戡并没有胆量反抗老蒋的命令,在担任37集团军总司令之后,不得不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进攻。
当解放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围住宜川以及前来支援的刘戡部时,胡宗南却没有能够及时进行援助。尽管刘戡拼命突围,但始终没有成功,最终怀着不甘拉响了手中的手雷。
杨干才
另外一名将领是杨森将军的侄孙杨干才。
他从小就受到杨森的影响立志从戎,在从泸州讲武堂毕业之后到了杨森的部队中当兵。
在淞沪会战时,已经是旅长的杨干才带领队伍在顿悟寺大场镇一带和日军进行了长达20多个小时的缠斗,是当时极为惨烈几场战斗之一,他也因此被蒋介石升为少将。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杨干才奉命进入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剿共”,最终在解放军强渡长江之后被困芜湖,眼见大势已去的杨干才不甘心被俘,最终选择了用手枪结束生命。
蒋介石还算是对得起这三名将军,在他们死后追认了“陆军上将”和“二级上将”的军衔,不过那又有什么用呢,又能够挽回他已经注定失败的败局吗?
可怜这些曾经为国家流血的将军们,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落得一个“愚忠”的名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