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明明增强了北宋的国力, 为什么后世还将亡国归罪于他?

文史安利官2024-06-03 18:56:20  137

北宋王朝长期受到积贫积弱的困扰。

所谓积贫的实质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庆历后每年赤字在三百万贯,到治平二年增加到一千五百七十万贯。

所谓积弱,是指宋代不断扩大的军队和巨大的士兵数量对内不能控制农民的暴动,对外在与辽、夏的战争中一再处于劣势之中。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这些改革正是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开展的。

庆历新政

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宋仁宗在位前期,部分士大夫发起了史称“庆历新政”的政治改革。

庆历新政的主要领导者是范仲淹。

范仲淹在向宋仁宗呈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出具体改革方案,这是庆历新政开始的标志,也是这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范仲淹所条陈的分为“十事”,针对整顿吏治的有7条,发展经济2条以及加强军备的1条.

可见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而在庆历新政中也唯有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得以付诸实施。

《中外历史纲要》中提及庆历新政时也提及“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

体现了范仲淹的改革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搞好政治,缓和社会矛盾。

范仲淹也深知改革将会触及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而宋仁宗到底有多大的决心来支持这场改革也不得而知。

但是他仍然坚持进行改革。

由于最早颁行的几项措施以整顿官僚机构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某些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面对这样的攻击,范仲淹顶住压力,坚持改革,不为所动。宋仁宗在当时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是为了面对庆历初年出现的内忧外患。

但在之后,宋夏和议成为定局,部分地区的骚乱也已经被平息。

北宋的统治在这一时期已经解决了燃眉之急,宋仁宗的改革之心也就不再强烈。在反对派挥舞的“朋党”大旗之下,庆历新政很快归于失败。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叶危机加剧,庆历新政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并未取得较大的成果。从庆历。以来,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一大批有识之士要求变革的呼声从未断过。

王安石在做官期间考察民情,构思变法措施。

他在宋仁宗时期便呈上了“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在开篇王安石称赞了宋仁宗的聪明与勤勉,认为这样的明君在朝应该是“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但之后他却笔锋一转揭露现实情况并不如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敌,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其原因为何?

针对这个问。题,王安石在“万言书”中提出了他对改革的看法和一些具体举措。“万言书”是一份。

变法的蓝图和纲领,强调要抓住当下改革的时机。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朝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神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和王安石主其事,一起审阅国家财政机构三司的条例,筹划与制定新的政策和法规等,提出改革的建议。

这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中外历史纲要》在介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中提及,“王安石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措施正体现出了这些基本原则。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影响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对于宋代历史影响的有着无法言喻。的深度及广度。

它是宋朝历史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随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可以被称为“后王安石时代”。

王安石变法从106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085。年神宗逝世,长达十六七年之久,改革措施基本上都已实行,成效较为显著。

在宋神宗逝世后,保守派加快了废除新法的步伐。尽管司马光等人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想要通过废除一切新法来打击改革派,但是保守派中也有许多人对废除所有新法持反对意见。

这部分人认为新法的部分措施是符合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国防治安需要的,是具有一定成效的。

这也能说明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措施是针对北宋当时的弊病制定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如果说,宋代的社会生产,在整个封建时代居于两个马鞍形的最高峰,那就应当说,王安石变法时期的社会生产,则居于这个最高峰的顶点。

王安石变法不仅影响了北宋,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弥久的影响。

范立舟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写道:“荆公新学独行于世者六十年”指导了中国专制时代最大的一次改革运动,而这次改革运动及其余波余韵,震动了社会生活的个方面。

它的一些具体措施尽管在王安石身后逐渐归于清寂,但其影响一直持续整个中国专制社会后期。”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还是在经济领域,他的“理天下之财”和“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的思想主张,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仁宇先生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措施和思想指出: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这也。

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正如他所说的:“在我们之前几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也体现了王安石当时所拥有的一种超前的经济思想,而他的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本身的局限性

王安石变法也有其局限性,正如教材所言:“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这也说明了这场变法主要局限于经济、军事。领域,并且在军事领域未能达成良好的效果。

变法在经济领域上重要的目标是富国而不是富民。

在变法期间,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确实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增长依靠的不是生产的发展,而是在青苗法、免役法等各种新法的加收赋税中获得的,由于变法执行不善。

最终承受伤害的还是那些贫民。

在反对派看来,新法将国家权力深入地方社会,这种行为破坏了历史悠久的相互依赖关系,先是百姓遭殃,最后国家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们坚信青苗法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认为青苗法并没有保护穷苦的农民免受富户犯贪婪的侵害,征收的贷款反而使他们屈服于国家的强威之下。

而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反对派所担忧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军事领域的改革成效也非常有限。

虽然保甲法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北宋军队长期存在的战斗力低下、素质差等问题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

此外,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问题:首先是变法操之过急。

在上一个新法实施还未到位,问题还未解决之时,下一个新法又开始实行,各项改革铺开之速度令各方无法承受,最终使其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中。

其次是变法过程中执行不善的问题。

执行的结果往往与变法中颁布的条例有所背离,这种偏差不仅使变法的措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成为了一种扰民的负担。

比如青苗法本有阳止高利贷盘剥兼并的用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有效地阻止高利贷盘剥的现象,而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来讲,这平白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国家与百姓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种被迫违背初衷的变法自然也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最后是变法派的用人不善。

随着新法的展开与推进出现弊端时,朝野士大夫纷纷提出疑议。

王安石以天纵之才设计了精美的财政增收制度。

要把这套制度高效推行下去,就必须把官僚队伍变成顺手的工具,就必须“一道德”,消除“异论”,就必须严厉打击那些身在高位的反对派。

于是王安石开始疾言厉色,深拒谏言,致力于将反对派赶下中央的重要岗位。

吕惠卿、曾布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核心人物,但吕惠卿、曾布终与王安石交恶,闹得不可开交,情同仇敌。

至于变法派的其他人士,如邓绾等也因为一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也与王安石交恶而终。

在变法过程中,部分变法派放纵新法执行中的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对变法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希望变法能对政府和对百姓都有好处。

但结果不仅没有解决这些矛盾,反而使矛盾加剧来,这种动机与效果背离的改革,使北宋王朝不久就走向衰弱。

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评价

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

从变法开始一直到今日,都没有能做出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也因如此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如今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大论题。

一方面,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为北宋政府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

但另一方面,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完全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有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的激烈争议。

成为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

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在王安石改革时期遭受到了各方面的巨大阻力,但他以所谓大逆不道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作为精神支柱,以“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大无畏精神投身于改革事业之中。

而这种精神不只存在于王安石身上,而存在于历史上的众多改革家身上。

这是因为有了这些前仆后继的人们,才有了人们现在的生活,至今所有勇于变革的人们。

参考文献

【1】千年王安石︱心系苍生,经世济民:王安石变法动机再认识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2】王安石的“三不足”斗争精神- 历史文化 [2020-02-14]

【3】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地方治理问题研究[2024/2/4] [2024-02-04]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6381.html
0
最新回复(1)
  • 汽车之友2024-06-03 22:44
    引用1
    因为侵犯了世家的利益,商鞅都被车裂了,还不涨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