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9的新推送, 自动泊车可以从1km之外开始了?

路咖汽车2024-06-03 17:45:42  60

在华为的ADS 2.0补强之后,它最主要的核心变化,是打通了车辆从空旷园区到地库的泊车功能。相对来说,这在泊车域中,也算是一个长尾场景,存在一定的多样性。而具体更新的信息,是AVP功能在开放地面、园区道路,时速最大能达到30km/h,并且支持园区到地库的泊车。

然后,AVP功能在执行的过程中,车速是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需求来手动调节,但,地面速度5-30km/h、地库速度5-20km/h。对速度还是做了一定的限制,而且也给了驾驶员一定的决策权力,就是可以手动调节对速度的控制,而并非速度是全权由算法来决定。

那么,这次更新之后,我们除了需要注意功能上的增加之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AVP性能提升,使用感受怎么样?

要明确的对这次ADS 2.0的更新有一个认知。感知能力提升,并且夜间的识别能力更精准,包括熄火、没开灯的静止车辆,可以像人类司机一样完成绕行。之后,是对乡村道路、窄路以及没有信号灯的直行路口,会做出降速操作。

最重要的一点,是行车记录仪有行车水印了,而且能显示整个过程的时速、踏板状态,智驾状态信息,并且能区分智驾运营和人工干预(责任划分会依靠这个)。而这些性能升级,是没有做硬件上的调整的。

关于AVP功能的提升:

代客泊车辅助(AVP)新增支持露天停车场;

代客泊车辅助(AVP)支持手动调速功能,园区地面场景可设定的目标车速范围为 5km/h-30km/h;地库内场景可设定的目标车速范围为 5km/h-20km/h。

ADS其他更新信息:

优化ADS能精准识别熄火未开灯的静止车辆,可以更合理、更类人地进行判断及通行;

优化NCA智能限速功能,过乡村窄路、雾天等特殊场景下智能调低车辆速度行驶;

ADS 3D视图新增“远山天际线”显示效果;

优化智驾报告的里程统计和显示;

行车记录仪新增行车信息。

其实主要更新就这两个点,通过实测之后大概讲一下使用感受,先是从园区内到三层停车场的工况。进入园区之后,自动前往默认停车位(L3层),在园区内会根据规划的路径到达指定的停车场,路上会偶遇路边行人、停靠车辆以及较度多的无信号灯路口。

其实这是做了一定距离的“城区NOA”功能,可以理解为小规模的城区NOA的意思,路上存在一定的路况多样性。而这一段在园区里的辅助驾驶,完成度很高,遇见行人会有规避和预留通过空间,在道路标识混乱以及不清晰的情况下,能继续沿着车道线(规划路径)行驶,最终到达地库入口。

做好这部分场景,有挑战么?

相对来说,依靠目前的智能感知硬件,包括激光雷达这一套设备,做好区域内的辅助驾驶+泊车域的打通,难点几乎没啥了,把城市NOA那套算法照搬过来就行,而且还是沿着规划路径行驶到指定地点,之后才开始进入AVP的泊车域。

挑战就是,怎么把园区内和泊车域之间的衔接处理好,没有停顿和卡顿等切换的感受,做到无缝衔接。不过目前来看,使用效果不错。

之后到了停车楼后,车辆行驶到3层停车位后,按照指定停车位停入车位,整个过程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没有紧急制动也没有闯入逆向车道。但,在园区内可能是由于道路设计比城市道路略窄的原因,车辆行驶时,偶尔会骑着分道线行驶。

建立在全套的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设备应用的基础之上,才有了打通两个场景的前提。整体的使用效果来看,至少在园区以及停车楼两个工况下,能够流畅的完成指令,并且两个工况下的衔接很自然。

场景扩大,会带来怎样的弊端?

在ADS 2.0的自动泊车功能使用场景逐步扩大之后,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是会增加一定的风险。例如,在园区内泊车到停车楼,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长尾的场景,会应对更多的突发情况,比如行人、车辆以及其他情况的发生。

而想要打通两个模块之间的衔接,只是基础的感知配置是不够的,以目前的判断是最好是成熟可靠的纯视觉+高算力芯片方案来做,另外就是上车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原因很简单,在进入停车场之前,是需要经过一段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且存在变量的驾驶工况。那么此时需要应对的,是车辆在较为开放的路段行驶,需要做的感知其实不亚于城区NOA的需求,要做到更好的细节感知。

原本的自动泊车功能,只是局限于停车场这一个相对单一的场景。但现在的趋势,是逐渐打通与城市NOA工况之间的衔接,从园区内的智能驾驶开始,这会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那么,现阶段的挑战是什么?

技术层面,其实由于两个工况现阶段基本都已经可以拆出来成熟的应用了,所以难点和弊端几乎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如果在园区到停车场的这个途中,出现事故,该怎么界定。不难发现,这次更新后,ADS的行车记录仪,增加了充分的行车信息,包括驾驶员与智能驾驶的区分。

但,自动泊车功能并不等同于完全自动化驾驶,它仍然是一个辅助功能。驾驶员在使用自动泊车时,通常需要控制档位和刹车,并保持警觉准备随时接管车辆控制权。而更新后的园区内行驶,应该也是属于泊车域的一环了。

所以,如果事故是由于驾驶员未能按照操作要求控制车辆,或未能及时接管控制权导致的,那么承担责任的还会是驾驶员。

还有上面提到的,手动调速这个权限,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更多的控制权依旧握在驾驶员的手中,而算法更多还是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

在华为ADS 2.0之后,这种打通半开放路况+停车位之间的模式,会越来越多,技术难点不多,只是对算法以及感知硬件会有一定需求。所以更新、使用的依旧是那批配有高阶智驾硬件+软件的产品。

技术层面不会有硬伤,华为的这次更新,是先给问界M9做的OTA(1500个名额),因为它现在无论是智能驾驶硬件还是整车的底盘用料等,都是最好的,而且车身尺寸也是问界系列中最大的。应该还是在从测试中寻找问题,至少目前来看,压着园区车道线行驶,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457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