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曾获两代君王宠信, 却因情商太低冻死在雪地里

万事浮华2024-05-25 23:08:04  55

解缙绝对算是明朝第一神童:正如杨士奇所说:“(缙)自幼颖悟绝人,五岁,父教之书,应口成诵,七岁赋诗有老成语,十岁口诵数千言终身不忘,十三岁尽读四书诸经”。

然而,传说中的解缙在历经两代帝王之后,竟然被下令冻死在了雪地里?

解缙到底为何有如此才能?最后结局又为什么如此凄凉?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的养成,与解氏宗世家风和解缙家乡文化氛围有直接关系。

解氏祖上世居山西平阳,是山西的名门望族。西汉初,解氏祖上拒绝出仕,为保平安,解氏家族迁至山西雁门隐居避祸。

唐天宝年间,金紫光禄大夫、同州刺史解琬之子解隐、解琬之孙解禹(解隐、解禹父子)同中进士及第后,解隐任蕲州司户参军,解禹任湖州安吉县令。

值安史之乱,解禹被推荐为吉州(隶属江西吉安府)刺史。为避战乱,解氏一族由山西雁门迁至庐陵(吉安)同水乡臻善里。唐末黄巢起义,解禹曾孙解盛在吉水县筑防,成功抵御黄巢农民军,由此,解氏一族正式迁居吉水县城。

解氏家族成员通过科第进入仕途者为数众多,且经常是父子兄弟同时及第,解缙曾豪言:“自唐至今,每举必父子兄弟联芳袭武而起以为常”。资料中,除了解隐、解禹父子和解缙、解纶兄弟,解缙叔祖父解观我、解求我兄弟也是同时登第者之一。

入仕后,解氏祖先在朝堂之上作为显著的也大有人在。宋朝时,解氏祖先解元因功勋卓著,被封太原王;另有解诚连三世国公。其后又有解梦斗为宋太学上舍生,官至易国武定公,后因上疏弹劾贾似道被解甲归家。解缙父亲解开,元末国子生,赠参知政事。

元末战乱,解开招群雄卫城保一方平安。明初,因李宣公推荐,被朱元璋召见并谏言“愿天子明德慎罚”,朱元璋欲赐官于解开,解开拒官不仕,后回乡为县师,治学严谨,家法严明,成为吉水县城里有名的儒学先生。

解缙之母高妙莹,字淑琬,进士高若凤第四女,精女工,通音律,晓书史,擅书小楷,勤俭孝顺,待人宽容。

解缙兄长解纶生逢乱世,到入学年龄仍待家中,家中无书,高夫人手写孝经、论语、古文、杜诗教解纶。解缙极年幼时,高夫人就以诗书文墨严格教导。高夫人是解纶、解缙兄弟的启蒙之师。

明朝时期,解缙家乡隶属吉安府。吉安,取“吉泰民安”之意,古又称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唐朝初年,杜甫祖父杜审言任吉州(属吉安庐陵区内)司马,首倡庐陵文学。自宋以降,庐陵文风崛起,文人辈出。

文化个体是由其所在的文化集体塑造而成。自出生,个体就受文化集体中的文化因子和习俗因素约束,并逐渐演变成符合文化集体的文化个体形象。

此外,环境、童年经历等也是塑造文化个体的重要因素。所以,传说“神童”解缙那般毫无理由的聪慧过人是不可能的,悠久的文学世宦家风与昌盛的庐陵文化氛围才是造就历史“神童”解缙的真正外在原因。

传说解缙因代岳父献宝得君王赏识赐官进入仕途,而历史中的解缙是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正规途径入仕。洪武二十年,解缙十八岁,“举江西乡试第一”。次年会试,解缙第七。殿试时,读卷官认为解缙策论过高,文笔肆意磅礴,笔锋尖锐,主考官恐其招惹是非,故以解缙为三甲进士。

与解缙同一时间考取进士的还有解缙兄长解纶、妹夫黄金华,“一门三进士”的荣誉让解缙等三人声名大燥,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授解缙兄长解纶为礼部祠祭主事,钦点解缙与黄金华为中书庶吉士。

严格来讲,中书庶吉士不是官职,庶吉士制度始设于洪武十八年,设置目的在于为朝廷培养选拔人才,入选人员一般进士出众者。解缙为三甲进士,名次靠后,若非钦点,无望于中书庶吉士一职。

登第后,解缙凭其卓著才华,赢得朱元璋的赏识。此后,朱元璋时常令解缙陪伴左右,询问其政治意见,考其所学。就这样,登第后初入官场的解缙度过了其仕途中最为肆意的几年。

“一举成名”并非偶然,但观解缙之智慧、谋略无人能及,其诗书创作也造诣颇高,为明清众多文人望尘莫及,为之称颂。

解缙才名煊赫,称颂解缙及其诗书的明清文人不在少数,仅清人曹溶辑的《明人小传》就提到黄庭臣(黄谏)、蔡朔、王元美、李宾之、徐子元、俞汝成、穆敬甫、李时远等十多位文人学者对解缙诗歌的评述赞颂之言,解缙才华之高可见一斑。

历史上真实的解缙

传说中的解缙仕途亨通,历史上的解缙却并非如此。解缙家族重视教育,旨在通过科第进入仕途有所作为。但观解缙祖上,科第入仕的解氏祖先仕途多舛者不在少数,解纶、解缙兄弟同样没有逃脱仕途不顺的命运。

解纶曾为福建御史,因为性情刚直,得罪不少官员,后改授应天府教授。改任后解纶仍不容于官场,于解缙归家次年,朱元璋以其父解开年老为由,令其归乡侍养老父,直至永乐九年去世,解纶没有再入仕途。解缙也一样,仕途三起三落至瘐死境地。

究其缘由,解缙所处的这类家庭,教给后人学识,却没有教后人为官之道。这类家族成员通常较为理想主义,培养出来的后人常以文学才识举仕,入仕前不屑于研究为官之道,入仕后,又难以摒除身上的才子气息,言论率直天真招致祸患。

因此,明清时,文字狱经常发生,而那些在官场站稳脚跟的文臣,常为读书人所不齿,后世评这类人学行有亏,人品低劣。包括“三杨”之一的杨士奇,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的纪昀,他们的文学贡献较大,但后世对其人品颇多微词。

永乐八年(1410),解缙进京奏事,朱棣北征不在京中,见完东宫太子解缙便离京。不久,朱棣北征凯旋而归,汉王弹劾解缙“无人臣礼”,朱棣大怒,下旨将解缙“征下狱”。

此时南归的解缙途经江西时见百姓为水患所祸,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解缙奏疏抵达京都,朱棣认为解缙所奏实为劳民伤财,不允。同一时间,朱棣诏书也抵达,解缙被押往京城监狱,真正抵达京中时间应为永乐九年,就这样,解缙开始人生中最后四年的牢狱生活。

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解缙死在狱中。有官方书籍记载为病死,还有说法是汉王朱高煦为报昔日解缙力保太子,导致其失去东宫之位的旧仇,买通狱吏(一说锦衣卫纪纲),将解缙灌醉后拖到外面的冰天雪地里用雪埋而死,这种说法在大多数书籍中有记载,《明史》也是选择此说法。

解缙入狱后,朝中不少官员受到牵连:杨士奇、王汝玉、高得旸、萧引高、李贯、蒋骥、朱纮、李至刚等不少官员被迫受牵连下狱,后来王隧、王偁、李贯、高得旸、萧引高、朱纮等死于狱中,杨士奇有幸出狱并成为三朝元老。

杨士奇等人主观上选择共荣不共辱,在解缙被贬交趾时都避解缙而远之,后被解缙事件牵连,纯属无奈。

其中,李至刚曾是解缙好友,后解缙不顾情谊,在朱棣前评论其行为不端,因此,李至刚怨恨解缙,故解缙被贬广西时进言解缙“怨望”。解缙出事,李至刚被牵连也属情理之中。

另外,解缙下狱后,曾受恩于解缙的人中仅少数为解缙辩驳,大多选择置身事外,包括太子朱高炽。

解缙死后,解缙家人被朱棣一旨诏书发配当时的边远荒蛮地区辽东(时隶属山东省)。解缙长子解祯应死在辽东,次子解祯亮在解缙案被平反后入朝为官,这是后话。

值得一提的还有解祯亮之妻胡氏。胡氏乃胡广之女,胡氏未出世时,朱棣为两家保媒,指腹为婚。解缙一家被发配后,胡广夫妇便生出悔婚之意,胡女得知,剪耳明志,坚持“一女不配二夫”。这个故事现在民间仍有流传,胡女因此被人称“截耳夫人”,吉水县志书有为胡氏作传,称为胡烈女、胡贞女。

明仁宗继位后,指示杨士奇筹划为解缙平反,召回远在辽东的解氏家族,解缙次子祯亮官为中书舍人,解缙之妻徐氏等也获得相关封号。正统元年(1435),归还解氏一族家产。解缙死后五十年(1465),即“成化元年复缙官,赠朝议大夫”,解缙谥号“文毅”是在解缙死后两百多年的南明弘光朝时期(1644-1683)被追赠。

气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

仁宗继位后,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兵败投降后被废为庶人,故后人称汉庶人,囚禁后被杀。安南置吏数年间战事常起,明王朝自顾不暇便放弃安南。而解缙反对迁都北京的意愿没有实现。

永乐四年(1406)八月,明成祖下诏“大修北京城垣”,永乐十三年(1415)竣工,永乐十九年(1421)明王朝成功迁都北京。仁宗继位后有迁都回南京之意,因在位时间太短,意愿未达成,北京得以继续为帝都。因此,后世一些研究者对解缙的才学见识评价很高。

纵观解缙短暂的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最终没能逃脱不容于官场而早逝的悲惨结局。解缙之奇才为明清至今很多文人学者所钦叹,吉水邹元标(1555-1624)一句“气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高度评价解缙的一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120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