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出台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以下简称“个转企”),促进经营主体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推动全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近年西安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存量突破310万户。如果把一家市场主体负责人视为一位“老板”,对比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1307万人,相当于西安平均约每4人就有1位可能是“老板”。
西安大力扶持“个转企”
一次性奖励10万元
近日,西安出台《西安市扶持“个转企”若干措施》(简称《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
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指的是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个体工商户,以现有生产经营为基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自愿转型登记为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转型后,个体户老板就成为新企业股东或出资人,同时,还可以吸纳新的股东加入。
《措施》提到:“根据转型企业申请,对不具备财务核算能力、确需聘请代账公司记账的,委托第三方机构免费提供三年代账服务;对租用场地用于生产经营的,按照所在区县、开发区年平均租金的20%给予三年租金补贴;对稳定经营三年以上、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且连续三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措施》规定:“允许沿用原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银行对公账号,保留原有名称中的字号和行业特点,延续经营许可证和征信记录,连续计算经营期限,支持原有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权顺利转移”。
上周四在西安多处综合服务及政务大厅,记者看到专门设立的“市场准入(个转企)”专属办理柜台或“一站式”服务专区,方便“个转企”快捷办理。
西安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
副省级城市第一
近年来,西安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据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5209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增量排名第二,仅次于成都。
截至2023年12月25日,西安实有市场主体3173159户,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仅次于深圳、成都、广州。
市场主体是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极小)等。对比全市1307万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约243户,平均约每4人就有1位可能是“老板”。
对比各副省级城市市场主体“密度”,即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15个副省级城市里,西安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超过深圳,位居第一。
西安拥有的市场主体“密度”,为何在副省级城市遥遥领先?
究其原因,市场主体总量、城市人口规模等是影响结果重要因素。在市场层面,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推进下,西安近年工商注册门槛大幅降低。
与人口迁入高度相似,市场主体扩充也反映出西安产业结构变化、招商引资成效。此外,因业务和税务需求,一位法定代表人开办多家公司周转亦非少见。
个体工商户数量庞大
占全西安市场主体超过七成
在副省级城市里,西安市场主体数量居前,一定程度还与个体户数量庞大有关。
截至2023年底,西安实有个体工商户是2227879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70.21%。这一占比在副省级城市排第三,仅低于长春、哈尔滨。从个体工商户总量看,西安仅少于成都。
与此同时,2023年西安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06063户,增量明显超过其他副省级城市。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最主要组成部分,支撑了近3亿人就业。其注册量快速增长既反映地区经济结构,也体现出地方促进个体经济发展举措的高效。
“个体工商户具有申请注册登记手续较为简单、经营灵活性强、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不过亦存在销售规模小、从业人数少、经营范围窄、信用度及知名度低、发展潜力有限等特征。”资深财税专家、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导师仝铁汉表示。
作为工商经济的小微体现,个体工商户一大劣势是抗风险能力不足。
过去一年,西安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06063户,注销254073户,新登记与注销比率为1.6。同时,新登记与注销企业比率为2.98,说明企业抗风险能力强,退出比率更低。
西安虽拥有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但企业增量,尤其是私企注册还有短板。2023年,西安新登记企业168685户,同比增长8.72%。其中,私营企业新登记157662户,同比增长7.35%。与之相对应的是,西安新登记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43.83%。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标之下,“个转企”面临的现实需要由此突显。
仝铁汉认为,对个体工商户而言,转型升级为企业意味着经营范围调整、扩大,可从事更多业务,从而起到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作用。同时,将因此掌握一定品牌、资金、人力资源等优势,有助于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在地区层面,相比个体工商户,企业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度更大。企业吸纳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促发展,也将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哪个区域“老板”多?
西咸、雁塔、未央、高新占前四位
就区域而言,市场主体是配置资源的核心因素,与产业结构、营商环境都有关系。
那么,西安市场主体分布现状如何,哪些区域“老板”数量最多?
截至2023年底,西安有4个区域实有市场主体数量突破20万,分别是:西咸新区746823户、雁塔区254264户、未央区218469户、高新区205032户,总计占到全市的44.89%。
近几年,西咸新区一直是全市市场主体增加最快区域,反映出招商引资及创业创新成果。
若按类型划分,西咸新区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以个体工商户数量来看,西咸新区、雁塔区、未央区、高新区分别实有615511户、163184户、134407户和94049户。也就是说,西咸新区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的82.4%。雁塔、未央、高新分别为64.2%、74.7%和45.9%。
此外,以企业数量看,西咸新区、高新区是实有企业超10万户区域。
目前,西安市场主体最少区域是航空基地,只有5027户。航空基地的入区企业主要围绕航空制造产业链,产值规模突出。2023年,西安航空基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经济增速在各区域处于前列。
西安市场主体增量
“大头”来自第三产业
规模庞大的个体工商户,还使西安市场主体产业划分时,呈现第三产业占主导形态。
全市300多万市场主体中,第一产业49234户,占1.55%;第二产业303056户,占9.56%;第三产业2818426户,占88.89%。同时,2023年新登记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也是一家独大,占新增总量92.14%。具体而言,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最多,成为西安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
不过,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三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及市场主体占比。西安在2023年实现GDP约1.2万亿,其中第二产业占比34.53%;第三产业占比约62.77%。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谈民宪表示,第三产业市场主体,承载了稳定地方经济、吸纳人员创业就业等作用。但传统服务业中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较小,对经济总量贡献度有限。近年来,西安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动了第二产业较快增长。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增长,则反映出西安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李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4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