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从这期开始我会带领大家来详解《园冶》一书<立基>一章。继续来探寻《园冶》中的奥妙。
<相地>完成之后最先要做的就是立基,即确定园林的平面布局,园主主要建筑的位置。这其中尤其以<立基>开头的总述最为重要。这期我们就把这段话详细地拆解出来。
<立基>原文: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开土堆山,沿池驳岸;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似通津信;池塘倒影,拟人鲛宫。一派涵秋,重阴结夏;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适兴平芜眺远,壮观乔岳瞻遥;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这段话加上标点一共268个字,一共十句话。小蚂哥个人认为这是整本《园冶》中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兼具文学性和理论性,我们下面逐句来分析。
第一句: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意思是:凡园林立基,确定景物的位置,以定厅堂为主。
这句话很好理解,厅堂是园林中的构景核心,所以立基要先考虑厅堂的位置。
我们举两个例子,退思园主厅退思草堂贴水而建,奠定了退思园贴水的特色,同时主厅处在水面最阔之处,近能遥望闹红一舸,远能眺望辛台和天桥,还能在水面深处看到菰雨生凉轩的一角,两侧还有水香榭和眠云亭,还能听见旁边琴台的琴声。可以说整个园林最精华的景物都被纳入了退思草堂。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看怡园,藕香榭不仅体量最大,也是构景的中心,西接画舫斋,东到拜石轩,迎面就是大假山。
第二句: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
意思是:首先要取景,最好是朝南方。假如原本就生长着几株乔木,只在中庭保留一两株就行了。
这句话和首句说的都是厅堂的选址,景物朝南意味着有更好的阳光,但为了厅堂的视野也不宜过多,在厅堂前的庭园中保留一两棵就可以了。<中庭>在这里指的是厅堂前的庭园。
寄畅园卧云堂
第三句:
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排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
意思是:筑墙划分空间,景区范围尽量宽广,要多留些空地,以便充分保持园林的立意构思,也便于合理安排景观布局;选择适当的位置建造馆舍,散点构筑亭台;建筑格式要与整座园林的布局和风格相适应,各种花木的栽培应表现出丰富的情趣。
<垣>是围墙的意思,确定要厅堂,就要用围墙勾勒出你要设计的范围,由于中国传统造园大多都是边建边改的,所以需要尽量圈出宽广的用地,并且多留空地以便于后期的增建和调整。之后就是将居住和点景建筑安排进去,但建筑的样式要一致。
?银子的视界
第四句:
选向非拘宅相,安门须合厅方。
意思是:选择建筑的方向不要受房宅风水的束缚,园林大门的位置要与厅堂的方位一致。
<宅相>是住宅的风水之相,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风水的格局,历朝历代都有相关的书籍,简单梳理一下就有十多本,比如早期的《宅径》;西晋的《葬经》;唐朝的《雪心赋》、《撼龙经》、《八宅明镜》、《博山篇》;宋朝的《催官篇》;明朝的《阳宅十书》、《水龙经》、《葬经翼》等。
阳宅十书
但计成在这里说,造园的话你的建筑排布就不要被这些规则束缚住,规则多了,束缚多了,出来的形态就单一了。但他也说园林的大门最好和厅堂的方向一致,但这句话也不能扣死理,计成之后的清民园林有很多大门和厅堂朝向不一致的,比如西湖郭庄就是。
第五句:
开土堆山,沿池驳岸;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
意思是:用开凿池塘的土堆垒成山,池水沿边用石头砌成堤岸。一湾曲折的池水倒映出明月和柳影,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微波交相辉映;清风吹过遥遥十里荷塘,把荷花的清香吹进幽静的居室。
从这句开始构建自然景观了,意境一下子就上来了。这句话讲如何营造水景,园林中水景除了夏季消暑降温,还能提供月下的柳影和阵阵荷香。换句话说水景是伴随着影、月、荷等元素营造的。
?爱摄影的花姑凉
柳月在古代也指代正月,正月的时候,人们通常习惯将银柳插在瓶头,故正月也称为柳月。但这里应该还是指柳树和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老陆
后半句中<递香>形象写出了荷香是一个接一个空间传播的,最后到达了园林角落幽暗的房子——<幽室>。
第六句:
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可并庾公故迹。
意思是:编织篱笆种植菊花,可效法当年的陶渊明;开凿路径栽种梅花,其事业可比古时的庚将军。
这句话讲景观道路的营造,并运用了两个典故。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和篱笆就成为了文人造景的经典元素。后世诗歌篱和菊大多也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皎然的“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元镇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因之>可理解为“因此”、“基于此”或“由此联想到”。“陶令当年”指的是陶渊明隐居田园的那段岁月。
下半句是另一个典故,主角是庾公。<庾公>是汉武帝时的一位驻守岭南大庾岭的姓庾的将军。我们今天讲岭南就是五岭之南的地区,这五岭是指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
唐朝时大庾岭为通粤的要道,张九龄率人开凿新路多植梅树,所以又被称为“梅岭”。
之后“梅岭”也就变成了文人口中“梅”的经典意向了。
无论是<编篱种菊>还是<锄岭栽梅>,其实都是通过植物和古代文人经典建立连接的方式。
第七句:
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桃李不言,似通津信;池塘倒影,拟人鲛宫。
意思是:想有幽境则移植竹林,想与景相对则栽种花草。静静的桃李下蜿蜒的小径,似乎可引人通向渡口;清澈的池水倒映阁楼,似乎可进入鲛人的宫殿。
造园的乐趣也在于众多浪漫片段的展现。这句中所有的景物都很平常,但能从平常的景中看出不平常,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美,也是一种能力。移竹、莳花、桃李树林、池塘倒影哪个不是在平常不过的元素,但在懂得人眼中,这就是幽境、是对景、是渡口、也是水中鲛人的宫殿。
第八句:
一派涵秋,重阴结夏;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
意思是:一派流水蕴涵着秋色,重重树荫消散着夏日。疏通流水时若想要无尽的韵味,则在断水处架通桥梁;种植花木时要考虑时节和意趣,构建与之相应的亭台楼阁。
<一派涵秋,重阴结夏>这句看上去不是很好理解,但“涵”我们比较熟悉,有蕴藏、沉浸之意。留园中有涵碧山房,就说明这个厅堂在四周的翠绿的环绕之中。涵秋就好理解了,就是蕴含着秋天的气息。
“一派”可以理解为整个园林或某一区域,这里译成流水,也是因为流水多变现秋天的特征。
那么问题来了,园林中哪里会蕴藏着秋天的气息呢?<重阴结夏 >的重阴,可以结合重阴节来理解,古书称六为阴,九为阳,所以六月六为重阴节。六月六大概就是阳历7月初,这时气温已经挺高了,<重阴>也表达林间树下的重重树荫,这浓重的树荫消散了夏日的炎热。才会让园林有一种“涵秋”的特征。
<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即理水若需有无尽之意,则在分段处接通桥梁。也就是说水尾可以用桥来分割,而且可以不只一座桥。
在寄畅园水尾用七星桥河大石山房的廊桥两次分割,水面也被切得越来越小,这样便有了无尽之感。
<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 > 这句话如果直译就是:在开辟园林时,必须仔细考虑其中的原因和依据,然后按照适宜的时间来建造房屋或建筑。但我们如果再想一步,什么是合适的时间呢?这不就是各种花卉植物才需要的吗,所以这句中的“开林”就可以引申为“种植花木”,这样再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第九句:
房廊蜒蜿,楼阁崔巍,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意思是:房廊曲折延伸,楼阁凌空高峻,使人能产生“江流天地外”的情思,融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
这句话讲园林建筑整体的形态,并引用了唐·王维《汉江临眺》中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那么我们只要先理解了这两句诗,再看原文就好理解了,王维既是画家也是诗人,这首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汉江是远景,适合远眺;山色是近景,适合近看,一远一近就把空间勾勒出来了。
我们再看原文<房廊蜒蜿,楼阁崔巍 >,房廊曲折蜿蜒就像是远望汉江的纵深之感;而园中楼阁高耸就像是近看两岸的山色,这么一看,园林的布局也是需要有气势的,古人不仅只是从一点来构景,也要讲究整体形态的和谐。
第十句:
适兴平芜眺远,壮观乔岳瞻遥;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意思是:想要舒展兴致则可远眺平旷的绿野,想要壮阔胸怀则可遥望高峻的山峰。高的地势可以培土使之更高,低的地方适宜挖掘使之更深。
这最后的一句还是对于第九句的补充说明,<适兴>可以理解为“舒展兴致”,<平芜>指的是平坦开阔的原野。当我们站在大海或者草原等一望无际的空间之时,都会有一种情绪被舒展的感觉。与之相对<壮观 >可以理解为“壮阔胸怀”,<乔岳 >是高耸的大山,仰视那些雄伟的山峰,时常会产生一种壮阔胸怀的情绪。
那么如何在园林中强化这种纵深感和巍峨感呢,答案就是最后一句话:<高阜可培,低方宜挖。 >将高的地方再堆高,把低的地方再挖低。
总结
立基指确定园林建筑、假山、水体与植物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用现代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规划。而且立基不仅有位置的布局,还有如何取景,优先朝向,如何划分空间等,可以说立基和相地一起构成了园林的骨架。
下期我们会给大家详细介绍<厅堂基>、<楼阁基>、<门楼基>、<书房基>的内容,那么下期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