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群手持雪橇木棒的芬兰士兵,竟然抵挡住了苏联数十万大军。
这场战争被载入二十世纪战争史册,成为了无数战争史学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让芬兰这个弱小的国家拥有了抵挡苏联的实力?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这一入侵行为,成为了二战历史的高潮时刻,而就在两年前的1939年,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却能平心静气地坐在谈判桌前,签署《苏德友好不侵犯条约》。
是什么让元首在短短两年间,就改变了原本稳健和谈的军事战略,转而走向轻视苏联,并试图吞并苏联的道路呢?
这就不得不谈到这场发生在1940年的“苏芬战争”了。
彼时的苏联,正处于共产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斯大林模式刚刚奏效,国家工业产值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因此,这也让苏联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一系列领导人,对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一种莫名的自信感。
再加上当时并不是和平时期,自然也没有现代民主意识,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处于一个半野蛮状态。
在苏联眼中,无论是那些东欧小国,还是北欧与西欧的大国们,不过都是一群资本主义走狗。
在苏联眼中,那里的人民饱受资本家压迫,充满着苦难与被剥削,所以他们要通过不断发动战争的方式,将这些国家的土地并入苏联,让这些国家的人民也加入强大的苏维埃联盟,建立一个“赤旗的天下”。
当然,这层考量只是出于意识形态战争,在地缘政治上,彼时的德国已经开始法西斯兼并,虽然希特勒和斯大林已经签署了友好不侵犯条约,但谁也不能保证神经兮兮的希特勒不会撕毁这个条约。
当然,这层考量只是出于意识形态战争,在地缘政治上,彼时的德国已经开始法西斯兼并,虽然希特勒和斯大林已经签署了友好不侵犯条约,但谁也不能保证神经兮兮的希特勒不会撕毁这个条约。
而芬兰离苏联最近,如果德国继续向东侵略,那苏联的大都市列宁格勒将危机四伏。
所以,苏联在这层地缘考量上,选择向芬兰发动进攻,以争取获得足够的战略缓冲地带。
然而,想法往往是丰满的,现实却给了这群苏联士兵一个响亮的大耳瓜子,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为了打下一个小小的芬兰,他们竟付出了数万士兵的生命,而敌方的常备部队,竟然只有区区三万。
为了发动这场战争,苏联筹备了将近29个师,每个师配备18700人和将近2000辆坦克,总人数高达70万余。
当然,不能以现代军事人数的眼光分析二战时期,毕竟那时人海战术才是作战胜利的核心,和海湾战争之后形成的那种,以高科技武器形成不对称优势的战争有着本质区别。
反观芬兰方面,他们的常备部队只有3.3万人,而为了应对这次苏联的入侵,他们进行了支援部队,后备部队以及动员部队征召,最终,具备实际战斗力的部队只有区区12.7万人。
这12.7万人还不是全部拥有常备战斗力,而苏联的70万大军,这都是从有战斗力,有素养的部队中选拔出来的正规部队。
芬兰最终发动举国之力,征召起来了40万前线人员,他们有的甚至从事炊事员,秘书,话务员,洗衣工,护士等工作,可以说是倾尽举国之力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注定由苏联取胜的战争,毕竟双方实力悬殊,比起苏联几万辆坦克的钢铁洪流,芬兰只有有限且陈旧的重武器。
截至1939年11月底,芬兰的火炮只有900门,坦克60余辆,飞机96辆,舰艇也只有可怜的29辆。
直到战争开始后,芬兰也才通过向邻国购买的方式,取得了不到500辆坦克,有些士兵甚至拿不到步枪,更有甚者,连一件像样的军装也拿不到。
2
一群手持雪橇棍棒的芬兰军队,是怎么抵御住苏联70万的钢铁洪流的?
虽然芬兰在战斗准备上严重落后于苏联,但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却一直把握在芬兰士兵手里。
以至于多年以后的2022年,在俄乌冲突爆发后,面对俄罗斯的威胁,时任芬兰首相马琳依旧将这场战争当做他们自豪的谈资,并强势回怼俄罗斯。
马琳回应普京威胁言论时曾说:“尽管放马过来,芬兰的土地下埋藏着你们20万的先祖。”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这场苏芬战争的惨烈程度。
1939年11月13日,苏联和芬兰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谈判交涉,在谈崩之后,苏联方面代表莫洛托夫遗憾地表示,“我们文职人员对此已经无能为力,现在只能轮到军方进行交涉了。”
很快,到了11月底,苏联便以麦尼拉炮击事件作为导火索,照会芬兰驻苏公使,称苏军遭到来自芬兰边境的炮击,致使四人死亡,13人受伤,并要求驻扎在卡累利阿的芬兰军队后撤二十千米。
芬兰自然不会接受这样无理的请求,于是战争一触即发。
11月28日,苏联宣布废除1932年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并于29日宣布与芬兰断交,这也正式宣布了苏芬战争的开始。
12月29日,莫洛托夫在全国大会上发言,表示芬兰政府采取的敌对政策,迫使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以保护我们伟大祖国的安全,并声称芬兰军国主义者在苏芬边境制造的挑衅事件,对红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这次宣讲中,莫洛托夫将芬兰领导集体称之为“无知啼叫的公鸡”与“蠕动的草蛇”,并向芬兰人民发放大量传单,表示他们正在被无耻的资本主义政府所领导,只要加入苏联,面包和不挨饿的日子自然会到来。
除此之外,剩下的便是地面战争了。
苏联士气逼人,斯大林认为“拖延两个月将意味着拖延20年,不采取行动,将意味着失去加强列宁格勒防御和加强安全状态的时机,这将成为苏联军事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失误。”
就这样,抱着速战速决的心态,在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下,发动四个集团军的力量,意图从四个方向出动,快速攻占芬兰。
其中,苏军第七军团由梅列茨科夫指挥,率领1500辆坦克,24万部队,以及900门大炮。
在300架飞机的掩护下,担任主攻阿卡利亚地下的任务,而第七方面军,则分成东西两路发动进攻。
东路由师长科瑞德诺夫指挥,在台帕拉和拉多加湖之间发动进攻,西路则在师长斯塔瑞克夫指挥下,沿着通往年里约基的铁路进攻。
而第八军团则意图沿着拉多加湖向西北方向前进,目的是在夺取芬兰索塔维拉的铁路枢纽后与第七集团军会合,一起夺取赫尔辛基。
第九军团则是由著名的崔可夫指挥,这支部队虽然只有五个师,但却有9.5万人的兵力,这支精锐部队的目的,是将芬兰拦腰斩断,并切断其与瑞典的联系。
说到这里,想必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其中的端倪,这个场景和后世发生在2022年的俄乌冲突高度相似。
同样的自信轻敌,同样的大军压境,遭受到了同样的顽强抵抗,最终付出了同样的惨痛代价,这可能就是苏联军队一直以来难以改掉的毛病吧。
但在那个靠人数优势取得胜利的二战时期,芬兰军人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武装到牙齿的苏联部队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呢?
3
一支连军帽军衣都买不起,移动工具仅靠雪橇的芬兰部队,竟然让70万苏联军人付出20万的伤亡代价。
面对苏军的进攻,芬兰政府急忙从正式军事,外交等三个方面进行快速着手,任命72岁的曼纳海姆为芬兰军队总司令,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曼娜海姆知道,苏联军队虽然声势浩大,但芬兰位处比俄罗斯更北的北欧,并且那里雪山雪地遍布整个国家,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极度靠近北冰洋的国家。
苏联军人擅长平地作战,但却未必掌握在雪山之间,在雪地之上作战的方式。
这些芬兰军人利用这一点,利用了苏联人藐视地形困难的特点,提前拿出了平时常用的雪橇和滑雪用具,虽然他们枪支和重武器装备不全,但要是论在雪地里移动的能力,谁也不敢说比他们强。
很快,苏联军队以为很轻松,就能和仅有的芬兰部队在雪地平原上,展开一场浩大的战争。
但事与愿违,茫茫的白雪一望无边,在那个雷达设施并不发达的时代,很多苏联部队向前进的步伐被严重拖缓,他们所期待的大规模战争并没有到来,在他们眼中,除了天上下的雪,就只剩下地上的覆雪了。
这些苏联军人们走着走着,注意力就变得涣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不知什么时候,在看不见人的暴风雪天里,几个如同幽灵一般快速移动的身影,出现在了这群苏联士兵的身旁,只听砰的一声,一个苏联战士倒下了,而开枪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这群穿着雪橇,手拿老式步枪的芬兰士兵。
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暴风雪过后,苏联人本想狠狠的给予这群芬兰士兵以还击,但却发现他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这群芬兰士兵也很清楚,想尽可能的消耗苏联战士,就必须和他们打游击战,只有将游击战打好,才能避免自己用老式的武器,和这群精装备精良的苏联士兵对等作战。
随后的日子里,这几十万芬兰士兵,分散成了小股部队,不断的洗脑向前推进的苏联士兵,让无数向前冲锋的苏联军人连敌人的样子也没有看到,就惨死在了雪地之中。
在每一个村庄,每一个雪地,每一个雪山之间,芬兰军人们都尽自己全力,舍生忘死,机敏的将苏联士兵前进的步伐变得举步维艰。
他们躲在战壕中,将实木滚棒插入途径上坦克的轮轴之间,让坦克原地掀翻,他们将仅存的手榴弹系在爬犁车上,顺着雪道炸向苏联士兵,让这群苏联士兵吃尽了苦头。
尽管苏联不宣而战,在赫尔辛基、维保等城市接连投下炸弹,却依旧没有对芬兰主力部队造成致命打击,在第七军团的曼纳海姆防线前沿阵地,苏联军队在承受着芬兰游击队不断袭扰下,平均每昼夜只能前进3~6千米。
这种推进速度已经是很慢的了,对比正常机械化部队每天推进数十千米的速度,这种推进速度,堪比后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德军的推进速度。
而苏军第八军团的柯塔约奥基战场则面临着更惨的状态,由于此时已经深入芬兰境内,并且位处雪地高山的众多的区域,他们每天平均推进的速度只有每天4.5千米。
在这场战役中,第八集团军的18师和168师遭受重创,而据芬兰方打扫战场时统计,苏军163师和44师尸体多达2.75万,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苏军被白雪覆盖,而芬兰军队仅阵亡900人,受伤1770人。
路上部队遭遇了如此的窘境,海军却也陷入囹圄,由于芬兰海上雾气浓重,再加上无线电通信设备条件差,苏联海军很快就陷入了芬兰海防部队的火力覆盖网中。
如同地面部队一样,苏联海军缺乏对芬兰海防位置信息的确认,在进入火力网后便被无情炮击,最终以付出3艘驱逐舰与2台潜艇的惨痛代价收场,不得不撤退整补。
在这场海战中,苏军最为精锐的“十月革命”号也遭受重创,可谓是损失惨重。
虽然芬兰抵抗强烈,但苏联在不计损失的情况下,不断通过以人数换前进的方式,推到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城下,迫使芬兰签订城下之盟,但这场惨烈的战役却依旧被后世称为一场“大卫与歌利亚”的战争。
但这场战争付出的沉痛代价,却让原本对苏联抱有忌惮之心的德国变得嚣张跋扈,希特勒甚至认为“苏联就像一个破旧不堪的房子”,最终也间接导致了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