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 谭震林亲弟弟大闹军管会, 谭震林震怒: 你们把他给我关起来

观今品古2024-05-31 18:26:04  47

谭震林是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他行事果断,言辞犀利,性格中透出一股直来直去的火辣劲头,人送外号“谭大炮”。

1949年,谭震林与分别二十多年的弟弟再次重逢,这本应是兄弟情深、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却不料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弟弟还闹到了军管会。

得知此事的谭震林,无法容忍弟弟的这般行为,于是,他愤怒地命令道:“你们给我把他关起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对久别重逢的兄弟如此大动干戈呢?

第一个红色政权的主席

谭震林虽家境并不富裕,但谭父打心底认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还是咬着牙将谭震林送到了私塾读书。

但没两年,谭父被矿山老板辞退,再也支付不起谭震林的学业,谭震林不得不提前踏入社会,在一个作坊里当起了学徒。

虽然名为学徒,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个杂工,被老板呼来喝去,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但他从不抱怨,有朝一日能跟在师傅身边学到真正的手艺傍身。

谁成想,老板突然得病去世了,谭震林只好又跑到 “徐文元” 书纸店继续他的学徒生涯。

在干一系列杂活的同时,谭震林只要一有空闲就跟着学手艺,不断练习,在这里他学到了木版印刷和装订技术。

这种枯燥的生活并不是谭震林想要的,这边虽然藏书众多,但他一个小小的学徒,没有老板的允许,他怎么敢拿来看呢?

很快他就想到了个办法:趁书店关门前,将书偷偷带回,第二天完好无损的还回去不就好了。

就这样,他用这种方法读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洪秀全传》等等经典名著。

这之中所刻画的英雄好汉的正义形象、推翻腐朽统治阶级的罪恶,对谭震林的启蒙很大,他心中种下了正义的种子,他立誓也要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之后谭震林结识了攸县中共负责人之一的余来,两人一见如故,从古今历史到革命理想,他们无话不谈。余来不仅借给他革命书籍,还向他传授革命道理。

在余来的影响下,谭震林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27年的马日事变给湖南带来了深重的白色恐怖,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士,县城被占领。谭震林与组织和同志们失去了联系,深感焦虑迷茫。

同年9月,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他们打进了茶陵县城,将无辜群众和工运干部等解救了出来,还打开了仓库,将粮食和物资分发给群众。

临走时还张贴了革命标语告示。国民党反动派曾大肆造谣,宣称共产党已被消灭殆尽。

所以当谭震林听到共产党打进了茶陵县城,他就知道党还在,他看到宣传布告时,部队已经离开了。但他相信,党总有一天还会回来。

11月18日,部队再一次出现在了茶陵县城,谭震林赶忙找宛希先接头,并开始积极地搞工会,他担任茶陵县总工会主席。

同时,还成立了“县人民委员会”,推翻旧政府,谭梓生任新县长。新的政权建立之初,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虽然成立了新委员会,但仍旧是“换汤不换药”,还是采用的是旧政权的办事制度,一些旧官吏仍旧在职。

一天,人们将劣绅陈老三押到了“县人民委员会”,陈皓不仅喝的醉醺醺还破口大骂群众没有规矩,随即坐到了案桌前开始审问陈老三。

陈老三开始狡辩喊冤,说自己田地也仅仅只有190亩,他们却要打他这个大土豪,他可不承认自己是大土豪。

哪料陈皓却跟他站在了一边,并说190亩又没上两百亩,这哪是大地主,分明是小地主,不能动。说完便离去了。群众们纷纷气愤不已,直接就去找宛希先。

宛希先

宛希先得知此事后,他立即向毛主席写信报告了此事,并请求指示。毛主席在回信中明确指出了错误所在,并强调新政权必须彻底摆脱旧政府的陋习和束缚。

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要求立即撤销县长制,加强群众工作,切实保护好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讨和讨论,大家最终一致推选谭震林为县革命政府主席。这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诞生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读书与实干并重

谭震林非常喜爱读书,不仅自己学习,还会督促战士们学习。战士们大多穷苦百姓出身,没受过什么教育。

因此在给战士们上课时,害怕他们听不懂,谭震林总是尽力将复杂的理论简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

当遇到难题时,谭震林从不回避,反而以一颗谦逊的心去求教。有一次,夜色已深,警卫员们纷纷劝他早些休息,明天再解决也不迟。

但谭震林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他说:“今日事今日毕,岂能拖到明日?”

在一次工作调动的途中,谭震林更是将求知的热情发挥到了极致。,整整18天的行程,他硬是挤出了16个晚上的时间,组织大家学习。

他认为作为一名工人出身的革命者,要想在革命事业中有所建树,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知识,又怎能担负起建设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呢?

谭震林在做报告时,总是能够脱稿而出,言辞流畅且充满激情。他对于战事的记忆更是精准。

每当提及某次战斗,他不仅能够清晰地描述出战斗的过程,还能准确地报出打伤了多少敌军、缴获了多少武器以及俘虏了多少敌人。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力,令人惊叹不已。

谭震林十分注重实干精神。他认为要想真正发动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疾苦。

同样地,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掌握打仗的诀窍和技巧,就必须站在第一线、亲身感受战场的硝烟。

有一次,谭震林在基层考察时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不满的事情。他看到台上的干部正对着稿子念得磕磕巴巴、毫无流畅感可言,显然对这份稿子并不熟悉。

而台下的群众更是思绪乱飞、打起了瞌睡。谭震林当即质问那位干部稿子是否出自他之手。那位干部只好尴尬地承认是由别人代写的。

这一幕让谭震林深感痛心,他痛斥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这种做法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损害了党的形象。

一生清廉,两袖清风

谭震林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权谋私,更不沉溺于特权的浮华。他常常深入基层,探寻真实声音,但又不愿过于张扬,总是以平凡之姿出现在群众的面前。

为了确保下基层时的纪律和谦逊,谭震林特别“约法三章”:禁止任何形式的迎送仪式,拒绝任何形式的接风洗尘,并坚决反对随从人员购买任何内部物品。

他不认为自己担任着国家的重要职务就要被特殊对待,而只有与普通民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声。

一次谭震林刚的一场大病,在身体还没好利索的时候,就拖着病体前往南方视察。

当地的领导担心他的身体,特地召集了一批医务人员和警卫人员在一旁守候。当夜幕降临,大家组织观看电影时,谭震林看到身边围满了人,心中不禁生疑。

得知这些人都是为他待命时,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自己平民身份的严重亵渎。

他当即命令所有人散去:“请把我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

在有人给他带土特产给他时,他也是能推脱就推脱,推脱不了就付钱。谭震林不仅在公事上严于律己,对待家人也同样如此。

尽管公务繁忙,谭震林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都要参加,要他们学会做自我批评和反思。

谭震林的弟弟谭云之前被国民党抓走充当了壮丁,他无力反抗只能在那里干了十多年,等到解放后才与哥哥再次重逢。

这本应是兄弟情深、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却不料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因当时谭震林将弟弟安排到工厂当工人。

谭云一看这哪行,哥哥当官,自己却做小工,他心里不平衡,他不干,他让谭震林给他弄个干部当当,到公安局的话最好。

谭震林对他的这种想法很是生气,他之所以将弟弟介绍到工厂工作,就是觉得他长期为国民党做事,难免会沾染一些坏的风气。

那些旧军队、旧观念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所以谭震林也想借此机会好好祛一祛弟弟身上的恶习。

更何况,身为公职人员,又怎么可以以权谋私?哪还有公平可言?于是严厉地斥责了他。

谭震林的这番话让谭云大为不满,甚至觉得哥哥不可理喻,便气冲冲的走了,还闹到了军管会,跟军管会的同志吵了起来。

得知此事的谭震林,无法容忍弟弟的这般行为,于是,他愤怒地命令道:“你们给我把他关起来!”

之后谭云也意识到自己的幼稚,主动承认了错误,并听从哥哥的安排进入工厂当起了一名普通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

还有一次,谭震林的六弟来找他,说自己最近做生意,资金周转不开,看谭震林在公家做事,希望他能利用职权挪用公款以解自己生意上的燃眉之急。

谭震林听后勃然大怒,认为自己身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的主席,那么一切都要以群众为主,为群众办事。

他严厉地拒绝了弟弟的请求,并告诫他:“这里不是谭家祠堂,更不是为自家办私事的场所!”

谭震林化身为“林教授”,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他脱下了平日里那身显眼的领导服饰,换上了朴素的衣裳,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和科技人员交流经验。

他从不以领导自居,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在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中,他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

结语

谭震林是一位生性正直、快人快语的领导者。他敢于直言不讳,对于错误和缺点从不姑息。

谭震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动写照。

参考资料

谭震林往事二则.《新长征》

从井冈山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世纪风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701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