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德国媒体报道,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德国期间,德法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一项重要共识,那就是尝试取消欧盟全体一致原则。
如果这一共识真的能够落实下去,对于欧盟,乃至全球地缘政治形势,都堪称巨变。问题在于,法德两国真的能够推动欧盟通过这一改革吗?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欧盟全体一致原则说起,简单来讲,就是欧盟成立之初,为了吸引中小国家无所顾忌的加入,制定了一个议事规则,这个议事规则的核心,就是任何一项有关欧盟整体的提议,法案,都必须要得到所有欧盟成员国同意之后,才能生效。只要有一个国家反对,那么就算其它欧盟成员国全力支持,该法案也不能被通过。
关于“欧盟全体一致原则”,最近两年经常生效的场景,就是欧盟其它成员国想要严格制裁俄罗斯,或者出台针对中国的法案时,匈牙利出来反对,从而一票否决欧盟其它26票。
匈牙利以一个小国,可以阻止欧盟主要大国推动的法案,正是“欧盟全体一致原则”生效的最佳例证。
其次,搞清楚了欧盟全体一致原则的内容,我们再来说法德为什么要改变它。
第一当然是因为现在这个原则,不利于法德等欧盟大国,推动欧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得出一致的外交、经济政策。
比如说法德希望欧盟给乌克兰多援助一点武器,但匈牙利不同意,那么法德的想法就得不到落实,这是最直接的。
第二,则要从法德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开始说起。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两年来一直呼吁欧洲战略自主,但他所谓的欧盟战略自主,很大程度上就是推动欧盟一体化,说白了就是要把欧盟变得更像是一个“国家”。
这么一来,法国这个欧盟之中唯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整个欧盟的领导。用大白话来说,马克龙实际上是想要把欧盟变成一个大号的“法国”,然后由自己担任这个“大法国”的领导人,也算某种形式的开疆扩土了。
德国则更注重经济利益,由于二战的原因,德国在政治上显然无法跟法国争锋,但是在经济上,作为欧盟支柱的德国,实际上也变成了欧盟最大的出资国。
以前德国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自然无所谓,但现在由于俄乌冲突的爆发,德国成了欧盟之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甚至从欧盟支柱,变成了“欧盟拖累”。
这种背景下,德国对于每年承担欧盟那么多支出,就有不满了。你让我出钱可以,但我出钱了,还不能决定欧盟的政策,凭什么呢?
最简单的,比如匈牙利坚决反对欧盟强制性难民分配这个事情,本质上就是德国养不了那么多难民了,希望欧盟其它国家承担一点,但匈牙利硬挺着不承担,德国自然产生不满。
法国想要进一步控制欧盟,德国想要进一步削减自己经济负担,但这本质上是损害欧盟其它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事情,自然会遭到反对。
这个时候,欧盟全体一致原则,就成为限制法德发挥自己影响力的枷锁了,他们当然希望改变。
搞清楚了这些,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法德能不能推动欧盟议事规则真的改变呢?
这得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从法德有没有这个能力的角度,当然是有的。
虽然说想要推动欧盟议事规则改变,必然需要全体投票,而现行的“全体一致原则”,是赋予小国一票否决这种改变的能力的。
这会导致表面上的“无解”,法德为了废除小国的“一票否决权”,提出改变“全体一致原则”,然后在全体一致原则的作用下,被某个小国一票否决。
但实际上,真实的政治生活中,法德作为欧盟支柱大国,当然有各种方式,威逼利诱小国接受自己的条件。
最直白的一点,你实在不同意,法德可以推动欧盟把你踢出欧盟体系,这种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小国来说,眼下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民意基础。
通俗一点说,如果为了全体一致原则被踢出欧盟,那么欧盟大国完全可以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颠覆小国政权,换一个听话的政府上来。
因此,如果从法德两个大国,有没有改变欧盟议事规则能力的角度来讲,肯定是有这个能力的。
但是,如果从值不值得的角度来讲,法德就未必愿意强制推动修改原则了。因为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欧盟的成立,本身就是法德等西欧大国,为了借整个欧盟的势,团结欧盟跟中美俄这种大国平衡而推动的。
换句话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是法德需要欧盟小国,而不是欧盟小国需要法德。逻辑非常简单,就算欧洲由美国,由俄罗斯控制影响力,对于大多数欧盟小国来说,没什么区别,他们又不寻求跟中美等大国分庭抗礼,换个老大,对于他们来说影响不大。
但对于法德来说,失去了欧盟小国的人心,他们就彻底变成中等国家,失去了跟中美俄同台竞技的机会了。
因此,在操纵欧盟,和得到欧盟中小国家支持之间,法德是需要保持一个平衡的。欧盟全体一致原则的核心,其实就是赋予欧盟小国不被法德绑架的权力,如果法德想要强行绑架他们的话,短期之内或许中小国家没得选择,但长期来看,势必进一步加剧欧盟分裂倾向,让欧盟小国跟法德离心离德。
这是不符合法德想要深化欧盟一体化的初衷的。
综上所述,虽然法德有能力强制改变欧盟全体一致的议事规则,但这事不是那么简单的,接下来还有得口水仗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