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杀年羹尧, 这6个人谁是最大“推手”? 不是张廷玉, 是老十四

卿心君悦2024-06-01 12:35:32  108

孙嘉诚被杀之后,年羹尧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曾经节制四省,百官跪迎,风光无限的“西北王”,一步步跌下权力的顶峰,从大将军一路被贬至去杭州守城门。

可即便这样,也没有平息这场暗流涌动的风波,于是便有了接下来雍正与张廷玉的这场对话。

那天,张廷玉来给雍正送奏折,按规矩行完礼后,雍正突然发问:

“衡臣,你实话同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雍正很久。

对雍正来说,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年羹尧的生死已经不是一条人命的事了,而是一场政治场上的角力,一步关系全局的棋。

雍正之所以不杀年羹尧,不是他不想杀,而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不想背上“杀功臣”的骂名。

这一点,在太后灵堂上雍正的一句话就能得到验证:

“朕知道,你们都在逼朕,逼朕杀人,然后再给朕安上一个杀功臣,杀兄弟的罪名,你们都想错了。”

其二,不想被清流文官们裹挟逼迫。

就像剧中雍正说的那样:

“杀年羹尧还不容易,不过是一句话嘛。但朕绝不容许这样子,纠众要挟。”

也就是说,在雍正看来,清流文官们已经不仅仅是在针对年羹尧了,而是在冒犯皇权,挑战他的权威,这是雍正万难接受的。

其三,不想给八爷党可乘之机。

从某种角度来说,年羹尧大权在握的时候,其实是雍正登基之后政权最稳的时期,年羹尧的势力已经足以制衡,甚至达到了力压八爷党一头的地步。

这也是为何年羹尧嚣张跋扈到了极点,雍正依旧没有轻易动他的原因。

而如此迫于形势,雍正虽然将年羹尧一贬到底,但只要年羹尧不死,雍正依旧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启用他。

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西北战事并未彻底平息,一旦西北再出事,而年羹尧死了,到了那时,八爷党一定会趁机力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雍正又岂敢将兵权交给虎视眈眈的老十四呢。

也就是说,留着年羹尧,也是雍正给自己留了一个回旋的余地。

可问题是,不杀年羹尧,事情就无法彻底终结,这样同样对朝局的稳定不利,这才有了雍正对张廷玉的发问。

而听了雍正的问话,张廷玉出于谨慎,并没有第一时间答话,直到雍正给出承诺,暗示张廷玉无论他说什么,都不会被追责,张廷玉这才缓缓开口:

“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

作为“职场之神”张廷玉在深通圣意方面,绝对是天花板级的存在。

他清楚,雍正之所以问他,压根就不是想听他的看法,而是想让他分析下“杀与不杀”的利弊。也因此,张廷玉的回答,完全是针对雍正心中的疑虑来分析的,翻译过来就是——

领导,我知道你现在很为难,但是事情必须得有个了断了,所以你得尽快做决定,不能拖着了,当然事情的最终决定权在你;

您眼下正在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如果不严惩年羹尧,各省督抚与官员就有了阳奉阴违的借口,从这一点来说,年羹尧得杀;至于您不想被官员们要挟,这个没办法,为了大局,有时您只能让步。

我知道您不想背上“杀功臣”的骂名,这个问题我也可以给您个答案,以年羹尧的罪状,功过相抵仍旧死有余辜,所以您不用担心杀了年羹尧会背骂名。

到这里,张廷玉的回话,并没有彻底打消雍正的犹豫,所以雍正才会说:

“你说,朕听着呢,接着说。”

还差一点我就有答案了,你再分析分析。

于是,张廷玉又补充了“致命一击”:

“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仍然穿着黄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一日不杀,圣名受损一日;杀了,至少可以及时止损。

就这样,极其在意名声的雍正,终于下定决心处置了年羹尧。

也正是因此,一些朋友认为,年羹尧之死,是死在了张廷玉的“嘴上”,张廷玉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

可事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如果雍正没有对年羹尧动杀心,那么无论张廷玉如何说,雍正也不会杀了年羹尧。

而从这场对话开始,雍正问张廷玉的那句“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已经说明是雍正动了杀心后。

也就是说,张廷玉是听出了雍正话里的这个隐藏信息,才会说出后续的那番话。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廷玉并不算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

那么谁才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呢?又是谁让雍正对年羹尧彻底动了杀心呢?

除了张廷玉外,推动年羹尧之死的至少有5个人,接下来我们逐一说道说道。

一、李卫的提醒

在年羹尧之死的这件事上,李卫其实是第一个推手。

当时,为了视察下河南的防患工作以及新政推行的情况,雍正先后去了田文镜与李卫处。在李卫那里,雍正恰好撞破了李卫养歌妓的事。

为防李卫授人以柄,节外生枝,雍正免不了一番连敲带打。随后,主仆二人又聊起了摊丁入亩的事,以及那个被李卫设计整倒的黄伦。

提到黄伦,话题自然而然的到了举荐黄伦的年羹尧身上:

“这几天朕不断接到京城转来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了。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孙嘉诚的日子很难过啊。”

领导当面向你表达对另一下属的不满,你该怎么办?

表态呗!

不仅要告诉领导你会时刻与他站在一起,还要恨领导之所恨,为领导抱不平,必要时刻还要与对方划清界限,所以才有了李卫接下来的这段话:

“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主子,奴才在底下听说一句话,一直想跟主子说,就怕……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正是李卫的这句话,在雍正的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在此之前,雍正即便对年羹尧的嚣张再不满,也不没有想过年羹尧是否会有不臣之心,更多的是认为年羹尧恃功而骄罢了。

而经李卫这么一提醒,雍正开始重新审视年羹尧的行为了。

要知道,恃功而骄可以忍,但不臣之心却是帝王所不能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卫才是年羹尧之死的第一个推手。

不过这一次的雍正虽然起了猜忌,但并没有对年羹尧动杀心,毕竟西北需要年羹尧,而制衡八爷党同样需要年羹尧。

二、孙嘉诚之死

孙嘉诚之死,是年羹尧之死一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从李卫口中得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话,以及此话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很久,雍正当即冷笑道:

“朕量他没这个胆,也没这个本事。”

可雍正刚撂完狠话,汇报年羹尧杀了孙嘉诚的六百里急递就到了。

这下雍正彻底震怒了,随后便有了岳钟琪取代年羹尧,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的剧情。也是从孙嘉诚之死开始,年羹尧的“生与死”成了朝堂上下最为关注的话题。

那么孙嘉诚的死,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吗?

其实不是!

理由很简单:雍正并没有因此杀了年羹尧,只是夺了年羹尧大将军的头衔而已。

而雍正的做法也不难理解,对于帝王而言,不会为了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去除掉另一个对他还有用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嘉诚的死,只能算是年羹尧之死的导火索。

三、清流文官的反扑

清流文官们一直是朝堂上的一个另类群体(在这里姑且将清流文官算成一个人),维护皇权却也监督、挑战皇权,维护雍正却不属于雍正的势力范围。

他们在年羹尧之死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先是为孙嘉诚设立了灵堂,并扬言年羹尧一天不死,灵堂一天不撤;然后便是“人海战术”,不断的上联名折或是个人轮流上奏折。

试图用舆论来“逼迫”雍正严惩年羹尧。

而对此,雍正的给出的处理结果是: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参将。

从处理结果不难看出,清流文官们的反扑,确实给雍正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并没有真正让雍正对年羹尧动杀心。

同时,对于雍正而言,这种集体上疏的行为,无异于是“纠众要挟”,有挑战皇权之嫌,反倒坚定了雍正不杀年羹尧的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流文官们是年羹尧之死的推手之一,却不是最大的推手。

四、老八的“一跪”

老八在年羹尧之死一事上的“贡献”,不容小觑。

要知道,除了清流文官们,最希望雍正杀了年羹尧的,当属老八了。

只要年羹尧死了,年羹尧通过“年选”培植的那些势力,就会瞬间土崩瓦解,也就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制衡八爷党了。

同时,年羹尧死了,雍正就等于断了一条臂膀,本就无人可用的雍正,处境只会更加尴尬。而西北一旦出问题,老八就可以伺机举荐老十四,从而进一步限制雍正的皇权。

这才有了老八在孙嘉诚灵堂上的那一跪。

老八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两个目的:

其一,笼络清流人心。

这一点就不用过多赘述了。

其二,推波助澜。

年羹尧曾经杀过很多人,孙嘉诚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也不是官职最高的那一个。

也就是说,孙嘉诚的死,虽然冤屈至极,但对于作为统治者的雍正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大的事。

可老八的这一跪,却在某种程度上无限放大了孙嘉诚的死,毕竟,堂堂亲王都亲自为孙嘉诚吊唁,甚至不惜放下身份一跪,这足以让事件的恶劣性质再次升级。

同时,老八的一跪,不仅达到了拱火的效果,还间接增加了清流们“胁迫”雍正杀了年羹尧的信心。

也是在老八的一跪之后,清流们的情绪更加的高涨,让年羹尧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

老八在年羹尧之死一事上,除了这一跪之外,还私下联络了八爷党势力范围内的各省督抚,这才有了张廷玉口中,各省督抚上折子说话的事。

毕竟,像李卫、田文镜这样雍正的心腹,是不会掺和这件事的,而能上折子请求雍正严惩年羹尧的,绝大部分都不是雍正的人。

那么老八算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吗?

其实也不算!

评判谁是最大推手的标准,是谁的话,或是谁的举动让雍正对年羹尧彻底动了杀心。

而老八虽然让朝堂上下弹劾年羹尧的呼声更加高涨,却没有让雍正动了除掉年羹尧的心,反倒起了一定的反作用。

也是因此,在老八“一跪”之后,雍正只是派出了上书房的三个大臣与老十三,前去孙嘉诚的灵堂吊唁,以化解老八那一跪的算计,并没有对年羹尧有其他处置。

五、老十四的讽刺

事实上,真正让雍正对年羹尧动杀心的,是老十四。

当时,太后病危,雍正得知老十四又在太后处吹耳边风,愤怒的雍正当即叫来老十四,一番争辩后,话题转到了大将军王上:

“说来说去,你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大将军王。”

老十四讽刺道:

“皇上也太看得起臣弟了,我怎么能和年羹尧相比呀。人家是大将军,吃饭要传膳,睡女人还要翻牌子,就连他坐的地方,也是皇阿玛当年的御座,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呀。”

随后,雍正质问老十四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些话,老十四又怼了两句:

“那么多参年羹尧的折子,皇上为什么不翻开看看。”

“普天下的人都知道,我知道有什么奇怪。”

从老十四的口中,雍正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

年羹尧的越矩行为已经天下皆知!

在此之前,雍正一直将年羹尧的事,视为朝堂内部的事,那些有关年羹尧的罪状,也仅限于朝堂与官场,可如今雍正发现,年羹尧的事已经是整个大清朝的“热搜”了,且年羹尧的僭越行径,更是人尽皆知。

这就意味着,年羹尧一事需要尽快了结,否则影响只会越来越恶劣。

同时,老十四的话也提醒了雍正:年羹尧有不臣之心已久。

这一点尤为重要。

要知道,雍正顶着压力不杀年羹尧,除了年羹尧还有利用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一直没有将年羹尧的行为定性为有不臣之心。

即便当初李卫有过提醒,但雍正并没有真的相信。

也就是说,在利用价值面前,雍正能够容忍年羹尧的所有嚣张行为,前提是年羹尧没有反心。

可老十四的话,让雍正意识到,年羹尧很可能早就有了“不臣之心”,所以才会有“翻牌子”“传膳”等一系列疯魔举动。

说白了,除了老十四与李卫之外,其他所有人攻击年羹尧的点都有些偏差,没有戳到雍正的底线与红线。

而李卫的话雍正没有当真,是因为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他自恃年羹尧没有这个胆量。至于奏折里的话,雍正没有相信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有心之人为了逼他杀年羹尧,故意编造的“理由”。

可如今老十四的讽刺,不仅验证了李卫的话,还侧面证明了奏折里的罪状都是真的,雍正这才相信,年羹尧早就有了别的心思。

正是这一次,雍正彻底对年羹尧动了杀心。

同时,太后的死老十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究其根本,太后的死与年羹尧一事有着些许关联,毕竟没有年羹尧的事,老十四就不会去太后处打小报告,也就不会有太后因雍正与老十四争吵,一命呜呼的结果。

这也是雍正对年羹尧动杀心的重要原因。

因为年羹尧不仅让雍正陷入了如今的困境,还间接“害”死了太后,雍正对年羹尧的恨只会更甚。

也是这次之后,才有了雍正毫不留情的将年羹尧一贬到底,以及文章开头,雍正与张廷玉的那场对话。

综上所述,老十四才是年羹尧之死的最大推手,也可以说是出力最多的人。

因为老十四“气死”了太后,加剧了雍正对年羹尧的恨。

也是因为老十四的话,才让雍正真正相信了年羹尧有反心。有了反心的人,即便利用价值再大,也不能留了。毕竟,一旦雍正再次启用年羹尧,难保年羹尧不会成为雍正皇位最大的威胁……

(本文仅基于电视剧《雍正王朝》创作,与正史无关。)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344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