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铁道游击队》是作家刘知侠根据真实事情写的纪实小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原型。
四个正副队长半数牺牲
铁道游击队,无论是正或是副队长均有两位,影视里的队长刘洪是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各取其姓而合成。副队长王强则是集合了副队长王志胜和赵永泉的事迹。
这四位都是铁道游击队初期的队员。
传奇队长刘洪之洪
第一位队长洪振海生于山东滕州羊庄镇大北塘村的贫苦农家,因为实在无力养活,父亲不得不把孩子分别寄养到亲朋家里,洪振海是跟在做铁路搬道工的姐夫葛茂林身边长大,为人聪明豪爽讲义气爱交朋友好打抱不平,不但跟姐夫识了字,更因为自小终日在火车道上跑来跑去,会开火车,更有在列车飞身上下的好身手。
19岁时为了生计,到枣庄中兴公司当矿工,但很快因为七七事变,煤矿停产而失业,不得不靠爬火车捡煤炭为生。
1938年3月18日,日军占领枣庄后,驻兵一个团,然后开始疯狂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并通过修复的铁路,源源不断送到日本。
洪振海怀着对日军的仇恨,跟随地下党员王福根参加了鲁南抗日义勇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发挥自己特长,以拾煤炭为掩护,侦察敌情;爬火车,搞机、步枪。
到1939年底,情报站已有长短枪10多支,发展了一大批工友参加了革命。见此情况,八路军苏鲁支队决定以情报站为基础开设炭场,以炭场为掩护成立鲁南铁道大队,即是后来名震敌胆的“铁道游击队”。
1939年11月铁道游击队秘密成立,他多次要求上级派政委,1940年2月,“刘洪”等来了好搭档“李正”,传奇正式开篇。
洪振海更是量身设计了一套来无踪、去无影、爬火车、炸桥梁、扒铁轨、截敌资、撞火车、杀日特、锄汉奸、护群众、反扫荡、保家乡特有战术。
当时日军十分嚣张,对铁路沿线封锁和疯狂“扫荡”,鲁南军区的枪支弹药和经费很捉襟见肘。洪振海十分有大局观,不但将炭场收益除开维运之余的费全部上交组织,还在铁路沿线频繁出击,在打击拖延敌人为主力部队减压之余,还截获敌资军火来供给主力部队。
1940年夏失去炭场据点后,铁道游击队在洪振海和杜季伟的带领下打起彻底的游击战。
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铁道游击队,反而连战连胜,飞速成长,多次立下奇功,得到上级多次公开表扬。
也把日伪吓破了胆,多次围剿却连影子也摸不着,对铁道队尤其是为首之人更是恨之入骨。
1941年12月初,日伪军纠集了千余人,分两路突袭包抄铁道大队的驻地黄埠庄。在一次反扫荡掩护群众转移后,亲自指挥队员与来扫荡的日伪作战时,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时年32,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传奇队长“刘洪”之刘
刘金山,出身枣庄蔡庄村矿工之家,幼年父母早丧,12岁便到铁道线上做童工养活自己。1938年3月参加滕峄边区的抗日武装,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1939年返队后做通讯员。1940年春开始做铁道队外围情报工作,9月正式加入铁道大队。表现出色,次年1月光荣入党,成了铁道大队的骨干力量。
洪振海牺牲后,在大家的集体投票决议推选下,刘金山接过洪振海的担子,1942年5月被鲁南军区正式任命为大队长。
他洪振海留下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有力地配合了山区主力部队的反“扫荡“行动。续写下更多的传奇新篇。他更是多次深入敌营实施闪电奇袭斩首和锄奸。
灭掉作恶多端的伪乡长大汉奸带路党常尚德,使日军失去耳目。
更是用10分钟闪电战击杀临城日军特务头子高岗和其警卫石川于办公室内,并成功引导日军宪兵高级特务误认为是伪军阎成田部所为,处决了阎成田等伪军头子。
此战不但给日军当脸响亮耳光外,还缴获了30多支步枪,2挺机枪、3支手枪和数千发子弹,且无一人伤亡。
他更是组织和队员一起安全护送千余名领导干部因公干往返过敌占区,没有一次出现失误。就连刘少奇、陈毅都曾在护送之列。
更是创造出以不足百人之队迫降日本正规军千余人的传奇战绩。这次受降收缴的武器,铁道游击队,硬是用20多辆牛车拉了两天,才将武器送到军区司令部。
1946年底,铁道游击队功成身退,大部分队员归入鲁南军区,后又编入华东野战军。刘金山也不例外。1957,授上校军衔,后晋升为大校。1980年8月离休,1996年8月病故于苏州。
家人依其遗言,骨灰归葬于微山湖畔铁道游击队陵园。长眠于战友身畔。
两位“王强“一牺牲一转业地方
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的原型主要是副大队长王志胜,他是铁道游击队的初创元老级队员。出生于铁路工人家庭,自小跑火车做小生意练就一身“飞车“好身手,和洪振海是至交好友。
在铁道游击队完成历史使命后,转业地方留在铁路局工作。后有数次工作调动,曾任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123勘探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81年3月离休,1987年4月逝世。
赵永泉是故事里的另一个“王强“,他也是初创时的元老级队员之一。也是铁道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是也是中兴煤矿的失业工人,跟工作中认识的洪振海和王志胜是好友,是第一批发展的队员。他将家庭重担交给了能干的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人平日少语,待人和气,但遇到紧急情况处理却果断沉稳。由于表现突出,功劳显著,1942年5月升任副大队长。
1943年2月24日,赵永泉率领短枪中队在休整时,被敌人察觉并包围了西托村,这时在2里外的东托村休整的越永泉发现情况,立马带上在东托村休整的队员去增援西托村,他沉着指挥边打边撤,眼看队员已全部安全突围,不甘的敌人在后面追击,在战斗中,敌头目发现赵永泉是指挥员,用轻机枪猛烈扫射,赵永泉中弹倒下。他挣扎着对前来抢救的胞弟说:不要管我,快带同志们朝南撤 。”话没说完,就永完合上了眼睛。时年32岁。
六任“李正”前仆后继接力打造传奇钢刃插入敌心脏
首任政委杜季伟
他是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小儿子,尽管家里清贫,但仍然在他9岁将他送去读书,13岁为生活所迫,不得随父逃荒,但仍然坚持自学,16重返校园,第二考入临沂乡村师范,在老师和同窗资助下得已完成学业。
临毕业前,苍山一带暴发了“苍山暴动”,是杜季伟第一接触认识到共产党的为穷人谋福祉的宗旨。
在毕业后在沈家坊和文峰小学任教的两年里,结识了我党负责农民运动的宋宜安。受到他的启发和指引下走上了抗日革命的道路。
他是当时部队中难得的知识分子,更难得的是能歌善舞、画画全才。经常通过写标语、画宣传画、自编歌曲教导传唱这样的方式来宣传我党我队伍的抗日政策。他性格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和教育各种性格的人,是战士公认的知心朋友,私底下都亲昵叫他杜先生。
1940年2月杜季伟在地下交通员刘景松接引下,与枣庄铁道队负责人洪振海和王志胜秘密会见,传达了正式成立鲁南铁道队的命令和任命书,而他则是这支队伍的首任政委,化名刘鹤亭,明面上是当地义合炭场的管帐先生。这个明面上的炭场,由八名情报员合“股”开办,实际上是铁道游击队的情报据点。
由于初期时队员缺少保密意识,仅因为一刘姓队员家里与人因田地起了争执,对方一气之下去举报,导致被鬼子查封了这个炭场。
以至于铁道游击队不但失去了固定据点和掩护职业,还失去了稳定宽裕的资金来源来支持生活费和支援山区里的部队。
他们不得不真正游击起来,公开打出八路军鲁南铁道队的旗号,艰苦的斗争环境,让铁道游击队飞速的成长。
杜季伟政委和洪振海、王志胜、刘金山等大队领导一起齐心协力,将这支“铁道游击队”由集合煤矿失业工人和无业游民,还带吃喝赌坏习惯的散兵游勇,打造成了有着严格纪律性的百人左右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鲁南“飞虎队”,来去飘忽,行踪鬼秘,机动灵活,给予鬼子沉重的打击,为开辟与保卫山东敌后根据地与党中央联系的地下交通线,和支援各抗日军民,都立下了重大功绩。而杜季伟对这支人民武装的创建和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1943年3月他去往鲁南军区党校学习,开始了有重要任务就回来参与指挥,平日学习,两头兼顾跑的日常,直至文立正挑起铁道游击队政委的重任。
1944年1月,杜季伟调任枣庄工委书记,转入地下工作。
1948年3月,任凫山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同年8月调回部队。1955年授大校军衔,至此一直工作到1981年6月离休。
1983年8月21日,病故于济南,享年72岁。
二棒政委文立正
原名文立徵(征),字国遒,1911年4月14日生,湖南人,父亲是当时的军官。1934年9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辅仕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的学子生涯。
在学期间,成绩优秀。但很快面对山河破碎的时局,他再也无法安静地坐在课堂。他参加了抗日救国的请愿游行,迎着木棍和皮鞭前行,迎着水龙的压力前进。
让文立正彻底走上革命道路的是“西安事变”的思想冲击,他觉得在此国家和民族存亡之际,不能安心在书斋度日,办理了退学并立誓“不赶走日本强盗,我绝不返回校园!”
1943年3月,正在支队检查工作的文立正奉命接替牺牲的孟昭煜代理鲁南军区独立支队兼任所辖铁道游击队政委。
文立正到任时,铁道游击队正刚刚连续遭遇了敌人的沉重打击,牺牲了好几位主力队员,就连大队长洪振海和他们熟悉的独立大队的政委孟昭煜也牺牲了,士气一片低沉。
他耐心给战士做思想工作,开导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多的胜利战果,以告慰牺牲战友。让队伍重新振作起来。
他甚至将思想工作做到了敌伪据点,鼓励保甲长身在曹营身在汉,暗中为抗日工作办实事出力。
他总穿着一件褴褛的长袍,腰一条布带子,为了方便行动,把长襟翻掖在腰,腰间别两支短枪,身上总带着口琴和记工作的小本子。他经常为孩子和战士吹口琴。不但是战士,老乡们也很喜欢他,
甚至传说,铁道游击队里有一个政委,他一拍火车头,火车就得立停;枪一举,百步穿杨;会隐身法,使得鬼子四处都找不到他的队员。
这一形象被揉合到了“李正”身上,在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有表现。
1943年5月年他因部队编制调整,调往新的抗日岗位。虽然此后他依然活跃鲁南敌后抗战一线,但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政委,他是在任时间最短的一位。
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津浦铁路沿线的一个日本连队,声称中只对“飞虎队”投降,并指明只向文立正交武器。
然而在1945年2月22日,34岁,时任路南二地委宣教科长的34岁文立正在丁家堂村工作时,汉奸申宪武接到叛徒原区武工队副队长徐宜南告密,带队夜袭,虽然很快被被区武工队反击打退,但文立正却永远地倒下了。
1945徐宜南被中共临城县委第六区区政府处决,同年8月,申宪武公审后枪决。
三棒接力杨广立
他出生于山东滕县柴胡店镇柴胡店村的农户,祖籍江苏邳县。1936年读高小时,受老师地下党员张学周、和李淑铭的影响和引导,接受了先进革命思想,加入了革命队伍。1938年参加滕县的武装起义,从此加入战斗一线队列。
1943年5月,作为鲁南军区独立支队副政委的他接过铁道游击队政委的第三棒接力棒,从他开始狠抓基本功,将部队素养和作风带到铁道游击队,他率领部队战斗,漂亮地重重打击了敌人,成功护送陈毅、朱瑞、陈光等同志穿过敌占区往返延安。得到了陈毅同志对他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罗荣桓司令员的嘉奖。
在任期间,铁道游击队和其他兄弟部队配合着成功将津浦路西侧和微山湖沿岸的110多名伪乡保长“请”到山里,教育了一个多月,除镇压了个别罪大恶极的外,全部放回。这一举措极大震动了敌伪的内心。
杨立广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政委任期也不长,同年8月因革命需要而转岗。
1944年秋,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成立,他任总支部书记兼军分区政治部组织股长。重新回到战斗部队的队列。
此后更是跟随华东野战军,转战苏北、鲁南、济南、淮海、渡过长江。
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4月晋升少将,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
1984年8月离休,1997年11月2日病故离世,享年79。
四任接力赵若华
赵若华,后改名赵明伟,山东苍山县人,1938年10月,19岁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3年12月,作为独立支队特派员的赵若华接过了杨立广的接力棒。直到1944年7月因革命需要转入地方,同年12月任山东峄县公安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他从鲁南军区调入华东野战军第二十二军,参加多次战斗,多次负伤,1945年5月头部受伤后转行军队后勤工作,1958年冬脱离部队,转业地方。1962年任杭州市下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1982年任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副主任。1983年离休。
他和前任杨立广、后来的张鸿仪,三人一起前后接力,致力于提高铁道游击队的军政素养,在配合部队打击日伪,拔除据点,打击其供需援助,及搜集敌资支援解决敌后抗日部队的物资问题,执行锄奸方面成绩卓越。
铁道游击队终于成为了深深插入敌人心脏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
不同于电影和故事,这位“李正”政委,从来没有也没有时间弹过土琵琶。他在任期间,铁道游击队的斗争环境还很恶劣,露宿于荒野,幕天席地,枕戈而眠,一觉起来,半身土,半身霜是常有之事。
2011年10月7日,铁道游击队最后一位存世的政委,与世长辞,终年93岁。
五棒接力张鸿仪
张鸿仪,山东郯城人,1931年考入枣庄中兴公司职业中学工科班。139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从参加学生运动开始,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1938年5月他组织进步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加入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
1942年3月任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任期间,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他甚至带领反战同盟人员,晚上连线到日军电话线上,点名向日伪军官通话,宣传反战。
1944年7月鲁南军区编制调整,撤销独立支队,恢复铁道大队番号并直属鲁南军区,原独立大队政委张鸿仪接任铁道游击队政委,赵若华转入地方工作。
因为调整,原铁道游击队的大部分队员已编入主力部队,只留下了20余人,装备质量数量都比较差。
而此时日军又加强扫荡和管控铁路。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起来。
但是张鸿仪没有失去信心,他用游击中发展力量的方法,过一村,增一兵,不到半年,队伍重新扩展到300余人。
但也带来了纪律松驰思想觉悟不到位的问题。
他没有死板地硬抓纪律,他认为这是跟队员文化水平低有关,他每天都教队员识两三个字,在他的推动下队伍很快识字成风,战士都戏称是他将铁道队变成了学校。
他提出“边作战,边训练”又与制定了“三不走”规定,即在老百姓家住宿时水缸不满不下次,不扫地不走,不送还东西不走。
在他的带动和教育下,这支松散的新铁道游击队飞速成长成,纪律严明,威震敌胆的铁路“飞虎”又回来了,并得到游击区的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他开辟微山湖根据地,并在群众的支持下,更加得心应手地对铁路沿线的日军持续输出骚扰打击。
在政治攻势下,不少伪军产生了动摇,1944年初,当铁道队护送董鸣春同志去独立支队就职副支队,途经某伪军据点。副大队长王志胜只在碉堡下喊了声有人吗?伪军小队长就慌忙来应答,列队欢迎,并乖乖安排警戒,一叠声对董支队长解说,干这行都只是迫不得已。
眼见大势不妙的鬼子更疯狂,使用更加残酷的“剔块”战术。
1945年6月,张洪仪率队在滕县北楼、大官庄一带山里整训结束后,回驻地途经龙山头时,突遭滕县、临城等2000余日伪军的包围攻击。当时队伍不足百人,他带一个班掩护大部队突围,在主力安全突围后,在撤退时中弹受重伤,后不治而牺牲。时年33岁。
郑惕含泪接过了最后一棒
郑惕,出生于山东临沂县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1938年春,临沂沦陷,郑惕亲眼看到了日军残暴的罪行,家仇国恨促使人成长。
同年8月还不到15岁的郑惕,在父亲的带领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飞速成长,他参加过白彦战斗;任过政治部锄奸干事;做过便衣队副指导员,在敌后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挑过武工队的担子。
1944年9月,他来到铁道大队担任副政委,除了协助政委张鸿仪做好政治工作外,主要负责敌伪军的上层统战工作。
张鸿仪牺牲后,队伍上下无不含悲,郑惕含泪接任。依照全军战略布局,积极备战大反攻,与队员一起,配合主力部队光复滕县,赶占徐州车站迎接主力部队。
同年9月,只身与姬庄日军谈判让其放弃与我军作战,完成任务后,以军区司令员全的的身权代表的身份劝降驻临城的日军铁道警备大队和铁甲列车大队。
1946年3月,这把传奇尖刀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队员大部分编入主力部队,一部分建立了鲁南铁路局,部分骨干也都转业地方,在铁路局任职,少部分短枪队员留下来成为铁道局的警卫连。
郑惕也不例外,但同年12月再次回到部队,任鲁南军区十六团政委,随部队南征北战,渡过长江。
1948年12月,调入公安部队,后期主抓边防工作,参与过中苏、中蒙、中越等多起边界谈判。
1973年6月调任第二炮兵副参谋长兼技术部部长。再次回归部队。
恢复军衔制后,于1988年9月授中将军衔。
2002年9月14日,79岁的郑惕将军病逝于北京,
最令人叹惜的传奇战斗英雄徐广田
徐广田是游击队里几个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功劳卓著,战绩斐然,更在战斗中创造了不少惊人奇迹,曾被评为甲级战斗英雄。就连《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也是最先认识的徐广田才知道的铁道大队,对他印象十分好。是故事里彭亮的原型。
在铁道游击队完成使命后,长枪队是清一色的日式装备,在当时比较好的装备,不舍得拆散而保留了下来,而由于长枪队一直是徐广田担任中队,别人很难接收领导,所以仍叫徐广田任中队。
但是徐广田不这样认为。认为既不把他放铁路上工作,又不升他的职是对他的打击。
他的家境贫寒没有土地,哥哥和弟弟也都是铁道游击队员,哥哥因重伤而致残,弟弟则是牺牲了。家里人不理解为什么付出那么大,抗战都胜利了还要挨饿。家里人的话严重影响了徐广田。最后他一怒之下交枪回家不干了。谁劝也不听。回家后家属的怂恿,面对家境的困难更觉得不平不甘。
后来国民党北上向鲁南进攻,徐广田的家乡正好在敌我之间,马上就要处于交战地带,而在打鬼子时期的培养的内线区长乔秀峰,暗暗投靠了国民党,他曾徐广田是叩过头的兄弟,当郑惕带着部队来带徐广田和家属撤离的这天。乔先跑去煽动说,八路军来抓你了,然后把他藏了起来。郑惕找不到人又惊动了敌人,不得已带队走了。
乔又牵线让敌人把徐广田弄到临城,想利用他的影响当特务连,他碍于乔的脸子,暂时答应下来,在名义上干了两个月连长,就坚决退了下来,在沙沟国民党占区以杀牛卖肉为生。
他在抗日战争里的表现是英勇而机敢的,最后刘知侠把他的事迹糅合在林忠、鲁汉、彭亮、小坡的四个人物里面了。
建国后,徐广田曾因投敌叛变而被抓,后考虑到他没有什么大的恶迹,所以只判了两年徒刑。后在三年困难时期时,他贫病交加中逝世。
参考资料:
徐玲等编撰,枣庄名人,青岛出版社,2006.06,第270-274页
赵镭饷.中共抗战英烈:文立征[DB]中国军网-英烈纪堂2021.09.08
张蔚、李兰仙.文立正:北师大走出的“铁道游击队长”[DB]京师人文。2018.03.02
邵鲁文.张洪仪:微山湖上谱写抗日赞歌[DB]新华社济南2019.3.21
王兵、王强、吴金良.大义凛然写春秋-记鲁南独立支队政委孟昭煜[N]滕州日报2022.04.02
铁道游击队:六任政委个个都是真英雄[DB]枣庄文明网2019.09.24
杨广立.[M]开国将帅.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4.第481页
陈慈林.在敌人手心里跳舞-铁道游击队第四任政委赵明伟忆抗日峥嵘岁月[M]浙江工人日报2009.7.30
革命履历:赵明伟同志简介[DB]烽火网站(山东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合作建设)
抗战结束后,铁道游击队这支英雄部队到底去了哪里?[DB]枣庄档案馆2020.06.08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四、抢救徐广田[DB]枣庄网2013.01.30(首发于《读书月报。1955.03)
崔新明.徐广田与“铁道游击队”[J]党史文苑2008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