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告别徐向前: 老同学, 那个人不好惹, 有机会换个部队待

热情的小狐狸2024-05-28 13:01:01  66

陈赓和徐向前,这两个在中国近代战争史上都有着鼎鼎大名的军事人才,互相之间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情谊:

同样作为黄埔军校的一期生,陈赓是当期学生中的“尖子”,成绩样样拔尖,有着风光无限的求学时光;而在另一边,徐向前的“黄埔岁月”则可以用“平平无奇”来形容,甚至于一度因为徐向前的沉默寡言,被同学们当成是“怪胎”而疏远、指点。

就是这样两个看起来性格相差甚远的两个人,却在后来的战斗当中“不打不相识”,逐渐留下了惺惺相惜、乃至于依依不舍的深厚战友情。

1932年10月,陈赓因为右腿负伤,离队前往上海休养。在离开红四方面军时,徐向前特地来送他,陈赓握着他的手,压低声音意有所指地对他说道:“老同学,‘那个人’不好惹,有机会换个部队待吧。”

那么,这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他们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互相敬佩,乃至于在离别时,陈赓“竟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恶呢?

一、“开心果”陈赓

提起陈赓,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他那“四海之内皆朋友”的机智灵活的处事风格。然而,陈赓的这股“跳脱”劲,却是从小时候就展露无遗。

六七岁时,陈赓被父亲送进了当地一所名叫“东山学堂”的私塾当中。谁承想,调皮捣蛋的陈赓,很快成了学校里的“一霸”。

他向上敢直接在老师上厕所时偷溜进去撤板子,害得老师跌进下面的粪池当中;向下又敢组织学生们玩轰轰烈烈的“罢课运动”,把老师们一个个都气得火冒三丈。

有句俗语说,“调皮的孩子才聪明”,陈赓恰好就是这样的“孩子”。十八岁时,陈赓考入了当时毛主席等人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这所学校里,陈赓不仅和自己的“老乡”——毛主席终于相识并成为好友,更是在这里阅读到了许多进步书刊,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的中秋之夜,陈赓、毛主席等同学和教职工们一起,在湘江中划船赏月。就在那个皎洁的圆月之下,陈赓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被毛主席委派担任湖南外交后援会的执行委员;同一年的年底,陈赓又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当中,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1924年,陈赓从湖南自修大学毕业,又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生。由于性格活泼,谈吐幽默,成绩优异,陈赓很快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不少人都对这个“开心果”印象深刻,他还在其中交到了不少朋友,连当时担任教导主任的周恩来,都对这个上蹿下跳的“优等生”刮目相看。

一次,陈赓在宿舍里演小品逗乐,没想到正赶上周恩来查房,一推门,就看见陈赓在屋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见到教导主任,陈赓有点紧张,然而周恩来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带头成立一个戏剧社,用以宣传先进思想。

1925年,名列前茅的陈赓被选拔成为了周恩来的副官,两人的情谊也越发浓厚。当时,周恩来已经和邓颖超领取了结婚证,为了方便夫妻两人,组织上特地把邓颖超调来了广州,和周恩来一起工作。

可是,恰逢邓颖超乘坐的火车抵达广州的那天,周恩来要主持个重要会议,没办法亲自前去火车站接站,便把这件事委任给了陈赓,还给了陈赓一张邓颖超的照片,上面的女孩发辫乌黑油亮,双眼炯炯有神,陈赓只看了一眼,就记在了脑海里,向周恩来表示:“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没想到,陈赓在火车站左等右等,就是没见到照片上的人。无奈之下,陈赓只能先返回了学校,就在他前脚刚进门,正准备和周恩来抱怨压根没有照片上这个人的时候,和照片上长得殊无二致的邓颖超就敲响了他们办公室的房门:“请问,周恩来是在这里工作吗?”

当着邓颖超的面,陈赓闹了个“大红脸”。在这之后,为了“赔罪”,陈赓主动揽下了两人的婚礼工作。虽然战争年代里,周邓两人的婚礼办得既简单、又朴素,不过,陈赓这个“开心果”,还是凭借着他八面玲珑的“好口才”,把这场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宾主尽欢!

二、寡言的徐向前

和外向幽默的陈赓不一样,青年时期的徐向前,只能用“沉默寡言”四个字来形容。

1901年,徐向前出生在山西五台县永安村的一户贫农家中。当时,一家人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收入来源,全靠出身秀才的许父出门给人教书,来赚点微薄的收入;另一边,徐向前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主妇,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操持家务,就是在佛堂里诵经,徐向前也因此跟着母亲耳濡目染,养出了一个善良平和的性格。

尽管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是许父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十来岁时,徐向前被父亲送进了当地的私塾,开始跟着《四书五经》学认字,随后又转到东冶镇的一所高等小学中读书。

正是在东冶镇,徐向前接触到了新思想,一些“平等”“斗争”的故事在他的心里朦朦胧胧地发了芽。可是,没过几年,因为实在交不起学费,徐向前不得不选择了辍学,在贫穷的压迫下,年仅16岁的徐向前跟着同乡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的一家杂货铺中,给别人当起了学徒。

学徒的日子苦闷而无聊,与此同时,徐向前心里的那股学习之火也越烧越旺。终于,在省吃俭用地攒了几年的学徒工资以后,徐向前来到了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速成班中学习:这一次,他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万千“新青年”们一起,开始踏上一条上下求索的革命道路。

黄埔军校,可以说是徐向前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可是,几年的节衣缩食下来,徐向前长得面黄肌瘦,再加上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在学校里不是看书学习、就是静坐思考,看起来格外木讷、不起眼,也因此在黄埔军校里并没有几个交心的朋友。

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值蒋介石试图在黄埔军校里为国民党招揽人才,凡是成绩不错的人,都被他单独叫去办公室里“拉拢”过,这其中有陈赓,同样也有徐向前。

不过,由于当时徐向前一方面对国民党不感兴趣,一方面在面对蒋介石的问话时,他表现得过于“死板”“木讷”,让蒋介石对他印象非常不好,甚至还私下里断定“此人难堪大用”。

直到后来,徐向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当中频频“大放异彩”,展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后,蒋介石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看走眼”了怎样一个精彩的“将星”。

蒋介石心里的那些“小九九”,年轻的徐向前自然不知道。1925年,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徐向前和几名同学加入了国民党革命军驻河南安阳的第二军混成旅。可是,在这里,徐向前并没有如愿找到他梦想里的那个革命队伍,反而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内部混乱的管理、腐败的官员、无能的指挥、败坏的军纪,这一切都令徐向前感到非常失望。

与此同时,在革命的路上,徐向前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内容,更是借助文章和不少共产党员产生了共鸣。1927年3月,在杨得魁、樊炳星的介绍下,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那堪比传奇的戎马一生。

三、改变印象的战斗

1931年9月,陈赓结束了他长达将近4年的地下特科工作,被中共中央转派前往鄂豫皖地区主持红色革命工作。在到达部队后,陈赓先是担任红军第四军第13师318团的团长,后又在11月担任红四军12师师长一职。

直到此刻,陈赓才发现,红四军的军长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在黄埔军校上学时的那个沉默寡言的徐向前。

彼时,徐向前已经经历了三四年战场上的磨砺,从一开始的赤卫队队长,历经师参谋长、师长等职,最终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红四军的“总指挥”。

不过,陈赓对于徐向前的印象却并不深。由于在1927年腿部受伤,陈赓在这之后的长达四年的时间里,都因为身体原因而投身于地下工作,所以,陈赓对于这位“老同学”的印象还大多都停留在黄埔军校同学的评价上。

起初,陈赓很好奇,徐向前这样一个少言寡语的人,究竟是怎么指挥战斗的?然而,还没等到真正走上战场,陈赓和徐向前之间反而先产生了“矛盾”。

原来,陈赓实在“受不了”徐向前的木讷,每次他找徐向前汇报战术或者商量方针时,常常是他在一边滔滔不绝,而徐向前则“一声不吭”,只有到了关键地方,才点点头,或者嗯一声。

与此同时,徐向前也不怎么看好喜欢“嬉皮笑脸”、动辄就“搞幽默”的陈赓,觉得他过于跳脱、不够“踏实”,没有一点当军官的威严,这样怎么管好下属?

两个人就这么在心里互相“不对付”,没想到,就在第三次“反围剿”的过程中,徐向前的“四战皆捷”,不仅让敌人对他闻风丧胆,更让陈赓对于这个曾经的“闷葫芦”大为改观。

1931年11月,徐向前以八个团的兵力,在黄安城附近先后消灭了城东桃花镇和城西高桥河的守敌,清扫了黄安城外围的敌人据点;随后,围绕黄安城进行“围点打援”,顺利收复了黄安城,“第三次反围剿”首战告捷。

没过多久,徐向前又指挥部队前往商城和潢川两地,切断了两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再度进行了“围点打援”作战计划。看到红四军气势汹汹,国民党军被吓得一溃千里,甚至于在商城驻扎的敌军连反抗都没有反抗,就弃城而逃,红四军“不战而胜”,士气更为高涨。

在这之后不久,徐向前一鼓作气,和国民党军在苏家埠开始了正面相抗。“狭路相逢勇者胜”,徐向前指挥队伍诱敌深入,以灵活的运动战将对方一鼓歼之,在苏家埠战役当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豫皖苏区开展的第三次“反围剿”行动。

这之后,徐向前又指挥了第四次潢(川)光(山)战役,并再度大获全胜。在接连四场战役当中,徐向前歼灭了国民党军将近40个团的兵力,成为了当时的红军队伍当中当之无愧的“魁首”。

在众多被徐向前用兵本领折服的人当中,陈赓可谓是改观最大的。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陈赓感受到了徐向前用兵“奇谋层出”的高超本领,也因此一改过去对徐向前“闷葫芦”的看法,甚至还偷偷赞叹说:“没想到我这个老同学,打仗居然是一把好手!”

同样,在经历了第三次“反围剿”后,徐向前也发现,陈赓在性格上活泼外向,打仗的时候风格也格外的“灵活多变”,在这之后,徐向前经常把陈赓所带领的12师作为主力队伍,而陈赓也并没有辜负这位“老同学”的倚重和信任,在这之后,接连拿下了多场战斗的胜利,而两人的战友之情也在日复一日的战斗当中磨炼的愈发深厚。

四、会宁会师再相见

1932年9月,在胡山寨战斗中,陈赓的右腿负伤。随后不久,因为七里坪战役失利,红四军丢失了豫皖苏的大部分根据地,只得开始西征前往川陕地区,寻求新的根据地。由于队伍即将开始长途跋涉,红四军中很多伤员都被迫就近安置,而陈赓则趁此机会自请离开了作战部队,预备前往上海治伤。

离队前,作为“老同学”“老战友”,徐向前主动前来相送。数个月的朝夕相处,这对老同学之间早已经产生了无言的默契,看到徐向前后,陈赓拉着他的手,轻声道:“老同学,那个人(张国焘)不好惹,你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换个部队待。”

离队后,陈赓前往上海,而徐向前则率部开始了西征的道路,两人一别就是三年有余。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徐向前和陈赓终于又再度相见了!

此时的陈赓已经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红一师的师长,看到徐向前,他像个孩子似的跑过去,抱着这位“老同学”又跳又笑。

徐向前也格外高兴,他拉着陈赓的胳膊,主动问道:“你怎么来了?”

陈赓开玩笑似的回答:“来见我的老首长啊。上次在川西会师后,我总想见见你,没机会呀。现在好了,一切都好了!”

会宁会师,意味着红军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在这之后不久,国共内战暂停,抗日战争全面开启,历史走向了一个新的篇章……

实际上,当我们翻阅中国的近代史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近代史是一篇篇血泪史,也是一篇篇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战斗史。如今,我们生长在红旗下,沐浴在阳光中,也不能忘记先辈们的战斗时刻,毕竟,唯有不忘历史,才能砥砺前行。

参考

书籍《长征纪实》

书籍《历史的回顾》

期刊《百年潮》2021年11期《“围点打援”四战皆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224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