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艰难而辉煌的三年抗美援朝中,中国随着战争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着高级将领的部署。
其中,陈赓将军的调动频率尤其值得关注。
他三次来到朝鲜,又三次离开,但发挥的作用却很大。他就如同一个棋盘上的重要棋子,精妙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尽管他在朝鲜的时间并不连续,但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志愿军带来巨大的变化,给美军将领带来无尽的惊悸。
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觉得这场战争打不下去了。
不过,作为一名赫赫有名的战将,陈赓将军居然没有直接参与指挥战斗。而美国将领也曾经表示,陈赓不是来打仗的。
那么,陈赓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呢?为何他不直接指挥战斗,却让美国人痛苦不已呢?
这就要说到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一项创举:坑道战。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战士的损失,要远远超过后期。
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形态的变化,更是因为敌人优势的火力。美军一个师的重炮数量,就已经超过了我们入朝部队的全部。
而他们的空军优势,更是在中国空军仍未组建完成时,成了一颗杀星。美军的每一次冲锋,都会伴随着猛烈的火力准备。
在未展开坑道战之前,敌人的猛烈火力,总会给我军重大杀伤。
而坑道的出现,则是将志愿军从不利的态势中解放了出来。坑道,其实就是在山体里修建的通道,其灵感来源于战士们自己发明的“猫耳洞”。
往往在坑道之上,是十几米厚的岩层山梁。美国人的炮弹、炸弹纵然厉害,也炸不穿山体。
所以在坑道战得到应用之后,志愿军的伤亡率显著下降。战士们的生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那么,陈赓将军,又是如何与坑道战联系起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他的第一次入朝了。
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将领中,并没有陈赓的名字,因为他另有重要任务。
其实,在中国抗美援朝之时,还拉开了“抗法援越”的序幕,即帮助越南人民打击法国殖民者。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不是直接派兵,而是派出了由十几位将军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去帮助越南指挥战斗,训练士兵。
陈赓的学养深厚,早年间曾在黄埔军校受到过专业的训练,又在革命的枪林弹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而他的坦诚和幽默,更容易和别人拉近距离。所以在1950年的开始阶段,陈赓的主要任务是前往越南,抵抗法国人。
陈赓的水平果然不一般,在越南的丛林中,他凭借自己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逐渐帮助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扭转了局势。
然而,朝鲜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却很让人揪心。于是,毛主席下达了命令,让陈赓火速从越南的丛林中出来,赶紧带兵去朝鲜。
1951年初,陈赓先于自己的三兵团抵达朝鲜。此时的志愿军,刚刚打完了第三次战役,战线已经被推到三八线以南。
部队此时正在休整,彭老总正在组织高级将领,进行战后的总结会。前三次战役,我军勇猛精进,打得“联合国军”措手不及,一路向南溃败,战场表现相当优异。
然而,陈赓却在彭老总的眼中,看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陈赓细心地聆听着大家的总结,也因此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情况:
敌人的火力太强大了,而且机械化兵团的火力和机动力也相当可观。他们的重火力攻击,总能给志愿军造成巨大伤亡。在我军的包围圈内,如果敌人全力战斗,并且有飞机配合的话,我军往往由于武器的劣势,无法有效地拦阻住他们,致使好好的包围圈没有发挥作用。
根据战士们的反应,那些美国的飞机,实在是可恶又可怕。他们往往会在步兵的呼叫下来到阵地上空,用燃烧弹将我阵地烧成一片火海。
陈赓、彭德怀、邓华
战士们身上只要粘上火星,便很难扑灭。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始终是志愿军的一个顽疾。
听着同志们的叙述,陈赓十分认真地将情况整理到笔记本上。会后,他又仔细翻阅各部队的战斗总结,广泛查看他们的经验。
陈赓发现,有一些部队在进攻的时候表现不俗,因为他们为了避开敌人的空军,总是采用近战和夜战的战术。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能消耗掉敌人的攻击距离,并且让他们的空军在一定程度上哑火,战场就是我们的。
正在陈赓动脑筋想对策的时候,他的腿伤突然复发。这是他在国内打仗时,被军阀留下的痕迹,已经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
这一次复发情况十分猛烈,即便是陈赓意志坚强,也无法继续坚持了。于是,在获得批准后,他返回到国内休养。
陈赓的这一次休养,一直等到了1951年的8月份。
在这之前结束的第五次战役中,陈赓的第三兵团单独入朝,结果遭遇了重大损失,其180师被堵在包围圈里,大部分官兵都没能回来。
第三兵团是陈赓一手带出来的部队,于感情于脸面,他都不会坐视不理。
他找到自己的爱将王近山,没有过多地批评,而是撂下了一句话:过去猛冲猛打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了。
这句话,是对王近山等猛将的提醒,也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在敌人的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像王近山当年那样“勇”字当头的人,反而会吃亏。
王近山
但是,如何可以做到不“勇”,又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呢?
当时,还真有一种战术十分有效,那就是得到毛主席认可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这种战术如同主席的游击战一样,都是通过一些规模较小的战斗,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进而积小胜为大胜的。
但是,这个战术仍然对防御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敌人的重火力,仍然威胁巨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陈赓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陈赓的想法,来自于王耀南。王耀南是人民军队中,很特殊的一位将军。他从没有在战场上出现过,但是前方的任何一场大仗,几乎都离不开他。
因为,他是全军最著名的工兵专家。从红军时期开始,他就是长征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人物。
1951年,已经担任绥远军区参谋长的王耀南,被陈赓请到了朝鲜,想要从工程的角度上,寻找一套高效的防空方法。
王耀南
陈赓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拖着一条伤腿,拄着拐杖,带着王耀南几乎走遍了所有志愿军的前沿阵地。
两个人一起思考,一起谋划,最终,他们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坑道防空的理论出现了。
朝鲜地区多山,如果在山体内开凿出纵横的交通壕,以及藏兵、放物资的洞穴,再辅以相应的通风系统,就可以构成一个十分坚固的防御堡垒。
敌人的重炮、炸弹即使再凶猛,也不可能把山炸塌。只要山体完整,在里面待命的志愿军战士就会安全。
很快,陈赓和王耀南,就制定出了一整套的坑道标准化尺寸,并且很快将其推广到全军。
然而就在这时,国内又来了命令,让陈赓回国述职。陈赓只能将工作安排好,然后返回了国内。
这一次毛主席叫陈赓回去,是与他一起商讨成立我国自己的军事工程学院的事情。
然而,仅仅过去了一个月,陈赓就又被派回了朝鲜战场。原因很简单:彭老总病了,头上起了一个大包。
谁也不知道这个包是什么性质的,如果是恶性肿瘤,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但是,彭老总一走,就必须有一个善战的人统领全局。这时候党中央让陈赓回去,就是接替彭老总工作的。
陈赓回到朝鲜之后,马上开始继续推进坑道的建设工作。
当时,几乎所有的部队,只要从前线撤下来了,就要参与坑道的挖掘和修建。放下机枪拿起镐,对他们来讲,已经成为了常态。
当时,最为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施工工具。朝鲜的山体,都是由硬岩层构成的,国内和朝鲜当地的铁镐、铁锹硬度低,数量少,根本不够战士们使用的。
得到相关报告后,陈赓马上发动底层官兵集思广益。结果,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出现了。
有的战士搜集了美军炮弹、炸弹的碎片和哑弹,检测之后发现,这些东西上使用的钢材,远比我们的铁镐要硬。
于是他们就地取材,熔炼这些炮弹钢,然后直接在阵地前锻造成镐头。结果一用,这种钢制的镐确实非常好用。
于是,陈赓立刻下令,在全军推广经验。
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为了轰炸志愿军而发射出去的炮弹,竟然会成为志愿军修建坑道的有效助力。
经过一次次的改良,坑道的设施越来越全面。除了藏兵和防空之外,坑道中还有专门的厕所、厨房和医务室,与真正的营房相差不远。
有些大一点的坑道里,甚至还有会议室和礼堂。战士们不仅能够在里面躲避攻击 ,生活质量还有了很大保障。
坑道的出现和完善,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战争初期,美国人每打出40发炮弹,就可以杀伤一个志愿军战士;
而到了战争末期,美国人想要夺走一个志愿军战士的生命,至少要发射660发炮弹,坑道的效果真是显而易见。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了夺取上甘岭、五圣山阵地,在一天之内就打出了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其凶猛的火力,甚至连山顶的标高都被消去了两米。但是,志愿军战士的伤亡却并不多,仍然保持着将他们的进攻部队顶回去的实力。
1952年夏天,由于朝鲜战场已经趋于平静,谈判工作的重要性已经超过战斗,所以党中央决定,让副司令员邓华留下,陈赓回国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名将的第三次朝鲜之行,加在一起也没有多长时间。但是,他留下的坑道战术,却持续发挥着作用。
据统计,志愿军在陈赓的指挥下,共挖掘了1290公里的各种坑道,以及6240公里的表层交通壕。
这些工事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的长城。坑道,成了新时代的建筑奇迹。
1953年,已经被战争消耗到不堪忍受的美国,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他们的记忆非常深刻,并且将“世界轻步兵之王”的美誉,送给了我们的战士。
而对于陈赓将军,他们也是既佩服又害怕。
一位美军将领曾表示说:“陈赓来到朝鲜,根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修长城的。”这句话,无疑是对陈赓将军和坑道战术的最大褒奖。
参考资料:
湘潮 2020-09-15 尹家民《陈赓三次入朝记》
党史文苑 2023-02-15 苟利国家生死以——陈赓大将征战疆场二三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