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能统帅群雄? 看完了受益匪浅, 涨知识了

历史有小狼2024-05-31 16:52:27  46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韶山冲闭塞贫穷,他从小就见惯了农民的苦难,并对其感同身受。

17岁时,毛泽东离开韶山冲,临走前向父亲发誓: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时候,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穷山沟里走出去的“石三伢子”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水深火热的近代社会,毛泽东力挽狂澜,改天换地,创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中国,成功地向世人证明:穷人也是可以翻身做主人的。

那么,一个无权无势的农家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毛泽东为什么能统帅群雄,成为开国领袖呢?

无人能敌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最大的政治智慧,就是发现了人民的力量。

“人民”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可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人民并非真正的人民,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权,只是权贵的附属品,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贫贱之身。

到了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进行了一场艰难地改革,苦苦挣扎在底层的老百姓才终于在社会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场改革也是不彻底的,因为它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依然备受压榨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孙中山没有广泛发动群众。这一点,毛泽东注意到了。

1919年,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在《创刊宣言》中首次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概念,并指出,民众联合的力量是最强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改革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缺乏民众大联合的基础。

“实行社会改造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毛泽东说。

1922年,在中共二大宣言上,共产党首次使用“人民”一词。从这之后,“人民”就贯穿了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他把人民作为社会改革力量的源泉,团结身边所有能团结到的农民、工人和小城市资产阶级,最广泛地发动群众,进行了一场由下至上的惊天大变革。

和历史上所有的变革都不一样,这场变革覆盖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自由民主的飓风将腐朽专制的旧制度连根拔起,毫不起眼的星星之火顺着风猛烈燃烧,变成了燎原之势,最终焚毁了权贵们用几千年时间建立出来的权力高塔。

这是人民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变革的过程中,毛泽东还会根据社会形势,及时更改“人民”的概念。

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人民”的概念几经变化。但无论它怎么变,代表的都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以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的灵活性。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第二个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善于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

纵观毛泽东的政治生涯,就可以发现他的决策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怎么变化,何时变化,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这源于他对社会局势的敏锐洞察和对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控。

1927年,在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之下,中国大革命惨败,新生的共产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生死时刻,毛泽东果断撤往农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了大部分版图,而国民党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暂避锋芒,去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毛泽东鼓励战士们,只要团结肯干,那么总有一天,共产党这块“小石头”,会打烂蒋介石反动派这口“大水缸”。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必死的局愣是被他盘活了,而共产党也“因祸得福”,找到了最正确的那条革命道路。

大方向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历史上,因蒋介石的围剿和内部的路线错误等问题,共产党发展得很是艰难。颤颤巍巍的革命小火苗,风一吹就要彻底熄灭了这样子。

毛泽东深知,共产党的队伍要壮大,自己关起门来搞是不行的,必须要团结更多的人。可是,去哪里团结?要怎么团结?

时机很快就来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狼子野心,开启了侵略中国的序幕。

日本的侵略,让国内固化的阶级壁垒发生松动,各阶级人民开始联合,一致对外,抵抗日寇。

毛泽东从这漫天的硝烟中,看到了共产党壮大的希望。按照当前形势来看,不久的将来,抗日会成为全国的头等大事。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时候必然是不能再和蒋介石斗下去了,联手打日本鬼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于是,毛泽东及时调整党内政策,号召大家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人民”的概念也更新了。之前的人民指的是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现在的人民则泛指一切坚持抗日的人,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也就是说,只要你坚持打日本鬼子,咱们就是朋友,就是一家人。

大家看出区别了没有?相较于之前,现在的共产党可争取到的力量变多了。也是考虑到了这个,毛泽东才会大力支持张学良和杨虎城搞事情,逼蒋抗日,最终成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然,这个统一战线不是什么都统一。抗战过程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保持着整体上的联合,但打仗还是各打各的。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共产党则将重心放在敌后战场,开辟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抗战,顺便加强党内建设。

这样一来,毛泽东既团结了一切抗日力量,促成全民抗战的局面,又让共产党保存、壮大了自身力量。抗日和发展两手抓,非常高明。

大方向正确了,每个关键节点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顺势而起,这就是共产党虽起于微末,但却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逆风翻盘,凯歌高奏的主要原因。

当然,要引导中国革命的胜利,光靠高超的政治素养也是不够的。毛泽东真正的“大杀器”,也是他能统帅群雄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才能。

超凡脱俗的军事才能

革命这个词,充满了腥风血雨。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画画绣花,不雅致,也不文质彬彬。

它是暴力的,是血腥的,是要付出一条条鲜活生命,往死里拼,往死里打才能胜利的。所以,你要说一个革命领导者不会打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毛泽东是没想着打仗的,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军事家。他自认为是个白面书生,平时就动动嘴皮子,耍耍笔杆子,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枪弹炮火,流血牺牲,离他远得很。

毛泽东梦想着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变革,但他低估了蒋介石的狠辣。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猝不及防地上演,大量革命人士被屠杀,全国各地笼罩在浓浓的血色中。

从这时候起,毛泽东发现了,和豺狼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要想防止豺狼再咬人,要么拔了它的獠牙,要么彻底把它打死。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字:打!

于是,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观点。可是,他一个浪漫不羁的书生,如何耍得动枪杆子呢?直到上了井冈山,毛泽东还是一脸忧愁:“我是文人,军旅之事未曾学也。”

没学过,怎么办?学呗。毛泽东熟读兵书,且政治素养极高。政治军事不分家,他搞军事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上经常要打仗,毛泽东就观察敌军是怎么个打法,再去战场实地考察,考察完后就琢磨,这种地势要怎么打,怎么排兵布阵。

可以说,毛泽东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没什么高深的窍门,就是不停地调查研究,在实战中总结经验。

更牛的是,他不但总结经验,还能把零碎的经验整合成专业的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十大军事原则》等,都是毛泽东总结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写出的著作。

这些军事理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将领。粟裕、陈士渠等著名大将,都和毛泽东学过打仗经验。所以,后世在评价毛泽东的时候,还会在他的诸多光环中加上一顶金光闪闪的帽子:军事理论家。

说起来,毛泽东能成为军事理论家并不奇怪,一是他本来就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完成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变并非难事。二是他打过很多仗,实践出真知,他的经验和理论常打常新,且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所以才能成为传世经典。

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毛泽东亲自组织指挥的大仗小仗不计其数,其数量之多,胜率之高,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亲自指挥了239次战役战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精彩战斗。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漳州之战、四渡赤水……这些都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留下来的经典军事案例。

解放战争爆发后,面对强于自己数倍的国民党军,毛泽东更是出奇制胜,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为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灵活机动。解放军就像是打地鼠似的,国民党部队一冒头,就狠狠地将其摁下去。

这段时期的经典战役就不用多说了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毛泽东着眼全局,抓住重点,用兵如神,在西柏坡的简陋作战室里发出近两百份电报,调动百万大军,决胜千里之外。

歼灭154万敌军,把国民党打得只剩一口气了,为解放军迅速夺取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当然,军事才能不是光看打仗,还要看军队建设。除了会指挥作战之外,毛泽东也是治军的一把好手。

治军和打仗可不是一回事。有的人会治军,但不会打仗,有的人打仗很厉害,但治军却很拉胯。像毛泽东这样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还真没几个。

我们先前说,毛泽东政治素养高,始终坚持人民路线,这就为治军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军队也得是人民的军队。为了不让军队“变性”,毛泽东破天荒地提出:党对军队有绝对领导权。

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营以上设党代表,还建立士兵委员会,将民主贯彻到底。

其次,就是老大难的军费问题。共产党穷,军队也没有钱,怎么办呢?毛泽东大手一挥:打土豪筹款子,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于是,军队在团结群众的基础上,努力打胜仗消灭敌人,从敌人手里拿钱,并把其中一部分回馈给老百姓。这样不仅加深了军政、军民关系,还顺便把经济问题解决了。

后来,毛泽东生怕军中出现贪腐、霸凌老百姓的问题,又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既加强了军队内部建设,又维护了军民关系,这真是熟悉的“既要又要”。

始终联系人民群众,始终注重内部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这就是人民军队在极端劣势的环境下,依然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原因。

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之外,毛泽东的身上还有一个特质,能吸引无数人才聚拢在他周围。他的旗下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堪称“大佬收割机”。并且,这些大佬还心甘情愿地追随毛泽东。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受大佬欢迎呢?这就要说到他高明的用人之术了。

精绝高妙的用人之术

我们现在说毛泽东,更喜欢说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殊不知,在用人方面,尤其是识人这一块儿,毛泽东领先了好几个时代。

首先就是看人的眼光准。毛泽东是一名“伯乐”,善于发现被埋没的“千里马”,尤其是年轻的“千里马”。林彪、吴亮平、艾思奇、田家英等人都是不到三十岁就被毛泽东委以重任,尤其是林彪,23岁就成为了红四军军长。

这种不看资历看能力的任人之术大胆又先进。毕竟,别说旧社会了,就是现在的社会,也存在论资排辈的情况。可见,毛泽东这一手是超越了时代的。

当然,毛泽东也不是胡乱点将,他自有一套看人的标准,这套标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红与专。

什么意思呢?所谓的“红”,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正派,政治方向也必须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至于“专”就是专业技能了,大家可以理解为行内高手。

毛泽东指出,他要用的人都是又红又专的,缺一个都不行。不过,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些人只注重表现“红”的一面,喜欢通过政治作秀粉饰自己,掩盖自己的无能,这就不是好干部。所以,毛泽东也说了:红必须专。就是说光做表面文章是不行的,还得有真材实料。

红必须专,专不等于红。毛泽东发现,一些有本事的人往往因不善于表现而备受冷落,被斥为“清高”,受不到重用。他们是不红吗?不,他们是因为得不到领导的知遇之恩,才无法表现出来。

恰好,毛泽东很善于发现这些被埋没的人才,并把他们培养得“又红又专”,他这一手“淘金”的本事,没人能赶上。

毛泽东在识人上有一套标准,在用人上也有自己的原则,比较出名的就是“五湖四海法。”

这个“五湖四海”源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大意是说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同一个革命目标聚到一起的,都是一家人。

所以,毛泽东的队伍里不存在地域歧视,也不搞蒋介石嫡系非嫡系那一套,他用人也是“雨露均沾”,各个山头的人都用。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起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因为毛泽东任人唯贤的用人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的队伍里有很多“奇人”,最出名的就是“许和尚”许世友和“红色牧师”董健吾。

前者少林寺出身,把山门都打穿后加入红军,屡立奇功。后者是圣彼得教堂的牧师,给人做祷告那种,后来也加入共产党了,成为中央特科成员,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如此。

除了任人唯贤之外,毛泽东另一个为人所称道的用人艺术就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这个特点,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林彪和罗荣桓的结合。

林彪这个人,打仗厉害,但是性格内向古怪,闷葫芦一个,不怎么和人交流,别人和他商量个什么事儿都很费劲。毛泽东深知人无完人的道理,没有对林彪多加苛责,而是想着用他人之长,补林彪性格之短。

这个“补短”的人要怎么选呢?毛泽东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罗荣桓。

当时,罗荣桓是红四军第二纵队的党代表,林彪是28团团长,这个组合简直让人汗流浃背。毕竟,军中谁都知道,林彪和28团的历任党代表关系都不好,换一个党代表,能搞赢吗?

事实证明,还真搞得赢。罗荣桓是个老实人,身上有一股执拗,原则性极强,很有大局观。他待己严厉,待人宽容,且不拘小节。这样的人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小事儿不纠缠,大事儿不迁就。

也就是说,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罗荣桓对林彪宽容度很高,随便他使小性子。但只要涉及大事儿,罗荣桓寸步不让。这样的性格,和林彪完美互补哇!

果不其然。罗荣桓被调到林彪身边后,和林彪相处融洽,成了唯一的那个“例外”。他们配合默契,一人把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一人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前线拼杀,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战役。

当然,用人只是第二步,继识人、用人之后,最难的其实是留人。人才引进来了,要怎么留住呢?毛泽东的答案是:不求全责备,执一而弃其一。

意思是说人无完人,不要那么挑剔,对那些犯错的人多点宽容,不要光看到他的错,还要看到他的优点。这一点,许世友将军很有发言权。

许世友功夫了得,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虎将,但他脾气暴躁,像个炮仗,一点就炸。三十年代的时候,许世友被张国焘连累,关押在延安的窑洞里。

那段时间,许世友愤世嫉俗,每天都骂个不停,还说自己要落草为寇。

毛泽东得知后,亲自去牢洞里看望许世友,还脱下军帽鞠躬道歉。没想到哇,这许世友是个狠人,他直接抡起拳头,朝毛泽东打去。

要不是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眼疾手快,挡在毛泽东身前拦下了许世友的拳头,毛泽东就要被许世友揍了。

许世友被捆起来,嘴里还骂着,说要毙了毛泽东。可即便这样,毛泽东还是不想杀了许世友,不仅不杀,还给了他特权:可以带枪来见,并且,枪膛里还可以上子弹。这份殊荣,真的没谁了。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在毛泽东的坚持下,许世友的脑袋保住了,并且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毛泽东也得到了一名忠诚无比的心腹爱将。

类似这种“浪子回头”的操作,毛泽东还做过很多次,正因他的包容和信任,共产党才会出现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盛况。

会搞政治,会打仗,还会识人用人,毛泽东能统帅群雄也就不奇怪了。

信息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的仰天长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高成林: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

新浪财经-世界上最杰出而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

中国青年报-“半路出家”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为军事统帅?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向毛泽东学知人善任

中国新闻网-许世友为伴老母坚持土葬 挥拳打毛泽东终被收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30036.html
0
最新回复(0)